APP下载

老字号如何“倚老卖新”

2020-10-30王芳玲

决策探索 2020年21期
关键词:全聚德老字号消费者

王芳玲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近日,狗不理再次凭“一己之力”,将自己送上热搜。

狗不理上一次引发大范围关注还是数月前的退市事件。162岁的老字号狗不理因经营不善、毛利率连续下滑,黯然退市新三板。就在人们还在唏嘘“就连慈禧太后带的货,也最终输给了时代”的时候,没想到几个月后,狗不理再次成为舆论焦点。

此次风波的源头是一则探访狗不理包子王府井店的视频。视频中某微博博主到狗不理王府井店试吃,并将消费体验总结为四个字:难吃价贵——“酱肉包里面全是肥肉”“特别腻”“100块钱两屉有点贵”。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视频发出不久便引起了狗不理王府井店的警告声明,表示视频中所有恶语中伤言论均为不实消息,并称视频发布者侵犯了餐厅名誉权,已经报警处理。这波以报警代替反省的操作引发网民新一轮吐槽,几乎一面倒地指责狗不理王府井店“难吃还不让说”。

深陷舆论漩涡的狗不理王府井店很快迎来了“大结局”:9月15日,狗不理集团宣布解除加盟商王府井店的合作;16日,狗不理王府井店摘牌,大众点评上也已“查无此店”。

但一个包子引发的反思并未就此结束。从黯然退市到强硬公关后遭全网吐槽后的尴尬收场,曾有天津第一小吃、包子界“网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诸多亮眼“标签”的狗不理面临着品牌形象崩塌的困境,同时也折射出了国内老字号品牌的集体困境。为什么这些百年老字号、金字招牌、中华文化的代表,如今却被人诟病,一个个跌落神坛?

商务部的最新数据显示,被认定的“中华老字号”数量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万多家减少至目前的1128家。虽然它们的平均年龄超过了160岁,但只有10%的企业发展势头良好,40%能维持盈亏平衡,剩余50%都是惨淡经营或者持续亏损状态,老字号的发展现状让人不禁扼腕叹息。

口碑崩了、业绩下降、用户体验差……品牌危机正在百年老字号之间蔓延。

部分老字号陷入“一次性消费窘境”

“头顶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瑞蚨祥,腰缠四大恒……”这段老北京耳熟能详的顺口溜,形象地反映出老字号曾经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在许多国人的记忆里,一块招牌就是一段传奇。老字号饱经沧桑的牌匾上,不仅凝结了一代又一代传承者的匠心,更凝聚着无数国人的美好记忆。然而在消费“菜单”愈发丰富的今天,面对越来越多的新选项,人们对老字号似乎不再“感冒”。凤凰牌自行车、回力球鞋、上海牌手表、红双喜乒乓球、白猫洗涤用品、冠生园蜂蜜、美加净牙膏……有些老品牌尽管如雷贯耳,却已经从一个大众追捧的品牌变成了大众追忆的品牌。

全聚德作为北京的活名片,曾经可谓风头无两。俗话说“来北京怎么可以不吃烤鸭,吃烤鸭怎么比得过全聚德”,多年以来,全聚德靠着一只烤鸭打天下,“烤鸭=全聚德”这一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巅峰时期甚至一年卖出千万只烤鸭。但自从全聚德实现量产以后,被媒体曝出了很多问题,简化了制作流程、产品品质下降……很多老北京人反映,全聚德已经不再是以前那个熟悉的味道了。“它已经从一个老北京的特色美食,变成了只有游客会打卡的‘坑。”

全聚德总经理周延龙曾公开表示,“全聚德过度依赖游客消费,无法吸引本地消费者”。客流的下降,导致近年来全聚德业绩持续下滑。全聚德2020年财报显示,第一季度营收1.8亿元,同比减少55.03%;净利润亏损8850.10万元,同比减少931.66%;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5442.76万元,同比减少180.55%。

然而,激烈的市场竞争留给“全聚德们”的尴尬只多不少。很多有着百年辉煌的老字号被打上了“旅游餐饮”的标签,正在陷入“一次性消费窘境”:回头客越来越“难揽”。数据显示,2019年全聚德的餐饮业务接待宾客共658.92万人次,较2018年减少了110万余人次,较2017年减少了逾145万人次。

“在网上搜各类‘旅游必去榜单,几乎见不到老字号的身影。”热爱旅游的江先生说,“即使是搜到了老字号门店,但是在浏览过网友发的评论和图片后,瞬间失去了去老字号消费的冲动。”据了解,很多外地游客的用餐选择已由传统老字号变成了更亲民、更时尚的餐厅。

口碑危机转化为老字号业绩的下滑。有关统计数据显示,老字号门店客流量下降显著,一些老字号净利润同比下滑高达50%以上。

为何老字号“活”不下去了

口碑崩坏、不接地气,老字号品牌用高价打败自己

成功的品牌各有各的成功,但失败的品牌总有些相似的共同点。

堪称“包子界的LV”的狗不理包子一笼价格在46元到120多元不等,但味道似乎与其价格“高端化”的定位并不相匹配,于是狗不理变成了“人不理”。相比狗不理,被网友调侃大众点评评分“第二差”的老字号全聚德,即便之前服务受到群嘲,还是会额外收取10%的服务费,直到今年7月份才取消。如今二者都因为漫天高价,导致它们“被本地人抛弃还不受外地人待见”。

身为百年老字号,亲民、接地气的发展路线才是最适合的。但是这些年也许是被捧得太高了,如今的它们对高端似乎有着迷之执念,价格让人嗤之以鼻,价值没有半分长进。对此,狗不理却有着自己的一套逻辑。狗不理集团董事长张彦森在2017年曾表示:“我们要打破传统思想,不要以为老字号就要便宜,老字号想持续发展,一定要有利润空间,保证质量的情况下,要有一个合理的价钱。”

的确,定价只要合乎规则,且能明码标价,倒也能接受,毕竟也没有强买强卖。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仰仗着老字號的品牌知名度,没有就产品层面做出适应时代的调整,始终在干着消耗品牌价值的买卖。长此以往,只会让老顾客寒心,新顾客体验感不好,客群出现断层,客流逐渐减少,营收自然越来越低甚至亏损。只靠老字号招牌,又能维持多久呢?

老字号“卖老”空间越来越小

“隔开了动荡市场的诡谲变幻,有些老字号就像个被保护到发丝的巨婴,在政策营造的温室中肆意打滚。”

对于这些百年老字号,政策一直是扶持的,在今年的疫情期间,很多餐饮业支撑不下去纷纷宣告倒闭,而全聚德却获得政府补贴122.7万元。

这些老字号习惯了国家的政策福利,凭借着这个护身符,“倚老卖老”,不与时俱进,反而肆无忌惮地靠“百年招牌”赚钱。然而政策福利这张保护伞又能保住它们多久呢?

如果看不到外面的变革,在安逸窝中就只能日益消亡。

位于江苏扬州的百年老字号富春茶社,也是响当当的地方特色。最近几年,富春茶社屡遭网友吐槽“价格贵、服务差、不卫生、口味不如以前”等。于是,富春集团的总经理出来反驳“如果六七十岁的老扬州人也会玩微博,情况可能就不一样了”。难道富春茶社服务的只是扬州的老年消费者吗?

到底要几星差评,才能点醒老字号的傲慢?

没传承,百年后留下的只有一块牌子

老字号的重要竞争力是其独特的工艺技术以及坚守的理念和生意经。近年来从事劳动密集型传统手工业的技术人员纷纷跳槽,技术骨干外流;有的传统工艺传承主要靠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因劳动强度高、收入水平低,年轻人从业意愿不强,传统技艺传承面临青黄不接的困境。

福州聚春园集团始创于1865年,是驰名中外的“佛跳墙”始源地。集团董事长王茂玲介绍,目前“佛跳墙”制作技师流失严重。培养一个技师需要好几年,而许多年轻人耐不下心来学习。

红餐网创始人陈洪波分析说,有很多老字号存在机制死板、组织老化的问题,新鲜血液难进入组织,进入后受到制度的影响,也很少有发挥的空间,“这些老字号谈不上传承,经过几十年上百年,人才断层、技艺丢失,留下来的只有一块牌子而已”。

老字号如何“开新花”

转型:拥抱大众消费

“让老年人觉得怀旧,让年轻人觉得时尚,让老外觉得很中国。”老字号最大的优势是长期发展积淀的品牌美誉。然而,只躺在历史的“功劳簿”上,不适应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角色转换,很多老字号总是习惯于强调“百年”“御赐”的品牌渊源,但没有给出一个充分的消费理由。

在大众消费时代,原来主打高端的老字号品牌只有积极主动拥抱大众消费,才有出路和生路。老字号品牌一旦转型大众消费,比一般品牌或更具竞争优势,因为老字号自带雄厚的文化底蕴和品牌特色,给消费者以天然的信任感。

松鹤楼是有着20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其本身的定位偏“老派”,对于一些年轻消费者吸引力不足,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松鹤楼打出一张副牌:松鹤楼小馆。相比松鹤楼的端庄大气,小馆的装修风格更简洁、时尚,而且价格更加亲民,在松鹤楼卖198元一道的松鼠桂鱼,在这里仅售98元,口味却相差无几。

马祥兴菜馆创建于1845年,是一位全国现存清真菜馆中的“老寿星”。马祥兴很“时尚”,2012年就开始触互联网,不仅频频在各大团购平台推出团购产品、代金券,还推出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平台,自主举办一些试吃活动。此外,还与银行合作,推出折扣程度不同的优惠活动,可谓多种营销渠道并进,毫不逊色时下新兴品牌。

食品餐饮行业知名分析师朱丹蓬也表示,老字号需要在体制机制上有颠覆性的创新,更加注重消费者体验。“像全聚德新的管理层上任后,已经在服务体系、定价、客户黏性上有了相对改善,并用行动表态,明确取消服务费的同时承诺降低整体菜品价格。”

创新:对接消费者需求

老字号成于“老”,也容易受困于“老”。美团发布的《中国餐饮报告2019》显示,“90后”消费者占比超过50%。新一代年轻消费者主导着市场,他们对老字号品牌有着更丰富、更多元的需求,同时也乐衷于通过互联网寻找消费目标,这也反推老字号们主动拥抱数字化、不断创新。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副教授王锐认为,过去一些老字号企业习惯守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吃老本”,如今在激烈市场竞争带来的危机感之下,越来越多的老字号企业开始主动转型创新,适应新一代消费者的需求。

“Q萌表情包”系列绿豆糕、极富中国风的荷花酥……很难想象,这样一家小清新风格的网红店铺“稻田日记”,竟是拥有12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北京稻香村的子品牌。

北京稻香村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毕国才说,与传统门店定位不同,“稻田日记”主要瞄准年轻消费群体。“根据年轻消费者喜好,门店推出火龙果旋风卷、网红茶饮等一系列新中式创新产品,还会不定期举行线下烘焙体验活动,很受年轻人欢迎。”

得益于AI和大数据等技术,一些老字号尝试解锁各式“黑科技”,在技术助力下走上“潮”路。五芳斋推出智慧餐厅,扫码、下单、取餐和收盘一键完成;天津老美华的一家“智慧门店”里,智能“云货架”、智能试衣架、3D量脚仪吸引大批顾客驻足试穿……

创新个性表达,抓住情感共鸣是部分老字号重获消费者青睐的另一重要“法宝”。

“消费升级趋势下,消费者买的不仅是商品本身,更是商品背后的文化符号和情感共鸣。对老字号企业而言,不管是跨界‘CP还是文化‘IP,情感营销还是话题营销,归根结底都是号准了消费者文化审美和情感共振的脉,赋予产品个性化表达。”王锐说。

互联网和新零售的强势来袭,也为老字号品牌发展注入新动力。数据显示,过去一年,阿里巴巴平台上700多个中华老字号品牌整体成交金额超370亿元,其中成交过亿元的老字号品牌有58个,成交过千万元的有190个。此外,淘宝直播、抖音短视频等形式也成为老字号向年轻消费者“种草”的新选择。

坚守:守住匠心和品质

不管如何改变,品质和匠心始终是老字号不可或缺的精神内核。天津老美华鞋业服饰有限责任公司的一位负责人说,从坤尖鞋到杭元鞋,再到津派旗袍、连袖男装……老美华一直严守“粘、拉、调、配、套”等几十道制鞋工艺和刺绣、缝制、归拔、沿边等多道做衣步骤,不管未来企业如何创新发展,代代传承的技艺不能丢,匠心“质”造的初心不能丢。

“保护和发展中华老字号品牌,对于中华老字号中确需保护的传统技艺,可按相关规定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资金……”2019年公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明确提出保护和发展中华老字号品牌。

东莞市连锁餐饮发展促进会秘书长徐波表示,过去老字号吃香,归根结底还是质量过硬。眼下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老字号更要注重在匠心上下功夫,把传统工艺、传统口味传承好。“每年中秋临近,陶陶居、广州酒家等,席位預定火爆、月饼热卖,消费者甚至甘愿等候数小时,图的就是那一口‘老味道。”

关注老字号多年的上海交通大学品牌研究所所长余明阳说过:“中国有15000个老品牌,有1500个还活着,150个活得还算不错,但只有10个能够称得上活得很好。”这足以说明老字号品牌复出道路之艰辛。再老也要有新特色,再新也不能丢了老味道,既打得了“网红牌”,也打得出“经典牌”,既讲得出新故事,也守得住“老招牌”,才是老字号赓续传承之必须。

猜你喜欢

全聚德老字号消费者
让老字号绽放“光明”
消费者网上购物六注意
TEST OF TIME
TEST OF TIME
股份卖不动的全聚德
知识付费消费者
60年“老字号”中纺标
悄悄偷走消费者的创意
悄悄偷走消费者的创意
从历史中走来的全聚德 150年的舌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