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

2020-10-30王燕程得中

关键词:博览生态旅游博会

王燕,程得中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重庆 402160)

水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关于人类认识水、开发水、利用水、治理水、保护水、爱护水、鉴赏水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水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模式成为新时代的经济名片。通过会展博览等形式集中展示水文化的魅力与价值,已逐渐被许多国家和地区所认可。

2018 年,四川绵阳举办了为期2 天的2018 全国“水文化水生态水休闲”博览会暨2018 中国(仙海)首届河湖旅游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以下简称“水博会”),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办会理念,重点展示水文化、水景观建设、水文化研究成果、水生态发展成就及水利休闲产业,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水文化专家、企业、行业协会的参与。此次水博会的成功举办为各类水文化协会、企业搭建了交流与合作的平台。[2]本文通过深入分析水博会的组织模式,找寻水文化与生态旅游博览会的融合发展举措,探寻经济区文化与经济相融合的跨界发展之路。

水文化是以水为载体创造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以水为轴心的文化集合体。[3]当前,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城市文化生活品质提高,结合生态旅游与水文化举办水博会已逐步形成态势。

1.1 时代发展新要求的必然产物

新时代“水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必须与国内外市场深度结合,并在内容传播、渠道推广、发展策略等方面不断创新,以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内在需求。其中,采取日益盛行的会展博览形式集中展现水文化与生态旅游,既顺应当前经济发展趋势,又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相契合。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应抢抓机遇打造地方特色水文化,采取多元形式推动水文化传播,融合水文化与地方生态旅游产业,扩大水文化产业影响力,将水文化传播融入影视业、出版业、旅游业等相关行业,逐步形成多元化发展态势,使水文化传播、产品推广更加开放。同时及时掌握市场前沿动态,发挥水文化放大效应,使水文化传播富有地域性、时代性和发展性。

1.2 水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信息成为文化传播的关键要素。海量的全球市场信息将通过互联网迅速带动水文化和旅游业的广泛传播。具有地方、国家乃至世界影响力的“水博会”,一方面提高了水文化的传播速度和知名度;另一方面能深入挖掘相关行业的发展潜力,带动相关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提高水文化融入旅游业的创新能力。充分利用富有本土特色的水生态资源和环境优势,依托天然水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结合地方建设规划和产业园区建设方案,以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者统一为宗旨,打造地方水利工程风景区、特色生态旅游景点,进而形成水文化产业链。二是此次“水博会”一方面搭建行业领域学术、技术等多维度研讨交流平台;另一方面打破行业、地域甚至国家界限,突破思想壁垒,开拓新思路,为打造集“水景观光、休闲度假、运动养身、科普教育”于一体的西部一流水利风景区创造了良好氛围。

1.3 更好地推动水文化研究

20 世纪80 年代,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问题是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现实问题之一。《水利规划计划简报》显示,截至2017 年12 月10 日,我国2017 年累计安排中央水利建设投资计划达2551.4 亿元。[4]我国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解决水问题,并做出了较为瞩目的成绩。在治水过程中,文化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水文化的作用广受关注。2006 年第14 个世界水日,以“水与文化”为主题,将水文化提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近年来经过持续发展,一大批水文化研究人员成长起来,形成了一支庞大的专业研究队伍,研究领域和视野也逐渐扩大,从早期的水利工程、水利遗产等方面扩展到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领域。通过开展水文化和产业博览会,不仅增强学者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还能为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人员搭建一个学习研讨、成果共享的文化交流平台,其形成的部分研究成果对推动水文化及相关产业的持续良性发展也提供了科学参考。

1.4 为地方经济发展助推活力

会展经济是以各种形式的会议、展销活动为载体,从而带来经济、社会效益的一种经济活动行为,鉴于其规模大、展示丰富、经济效果明显,已日益成为许多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等推广产品的首选。目前,国内会展活动涉及面广,涵盖饮食、房地产、工农业产品、艺术品等领域。相对而言,依托特色的物质文化专项会展较少。鉴于此,必须开拓思维,探索融合发展模式,重点开展“水文化+旅游”专项会展活动,对会展经济而言,能较好地开拓会展模式,不断丰富会展经济内容。2018 年“水博会”以水文化传承为主导,旨在充分发挥水文化带动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突出体现在:一是全面系统展现水文化建设、研究、发展等阶段的新成果;二是重点展示水生态治理与保护的新成就;三是从旅游维度展示水休闲产业的新特色。

2018 年“水博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四川绵阳悠久的历史文化、扩大了城市宣传、提升了城市形象,还为生态旅游业、水利风景区招商引资、水资源开发与保护创建了新平台,更为其他拟将地方生态旅游与水文化结合的博览会提供了借鉴。同时该类博览会必须契合新时代要求,跨界、融合、发展、创新将成为未来水文化与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关键词。

2.1 跨界:多方合作共推发展

为更好地助推生态旅游与水文化博览会的发展,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强化引导,采用项目运作方式试点开展水文化博览会。政府要鼓励多主体参与,激发水文化、水工程、水生态行业协会的引领作用,举办方可依托会展专业机构进行市场化运作,逐步实现水文化博览与生态旅游跨领域、跨行业的深度融合发展。

2.1.1 发挥地方政府引导作用

文化产业传播不仅能宣传城市文化还可带动城市经济发展。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与引导作用,同时对会展博览进行有效监管,打造成区域或专项文化宣传主阵地,实现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

2.1.2 发挥科研机构及博物馆辐射带动作用

生态旅游与水文化不仅是单纯的旅游产业、商品展示,而且涉及水文化历史、水生态修复与保护、水利建设等方面。要进一步整合专业资源,鼓励博物馆、相关科研机构的加入,多方联动协作,将丰富经验、专业知识进行渗透与融合。同时全面提高会展博览整体水平,打造成层次高、规模大、专业强的会展博览,吸引相关行业企业人士,扩大会展博览的影响力。

2.1.3.引进专业会展公司参与其中

术业有专攻,由于会展博览工作涉及面广,需要沟通协调的地方较多,单凭一己之力难以胜任。依托会展运营企业或机构,按照会展博览的主题、定位、规模等进行专业化打造,突出做好会展的包装、设计、宣传等工作,使主题更为立体、特色更为鲜明,促使会展博览取得最大影响。

2.2 融合: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

随着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博览会宣传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 年12 月,中国网民达8.29 亿人,全年新增网民5653 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59.6%。其中手机网民达8.17 亿人,全球网民突破40 亿人。[5]当前互联网彻底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信息量大、交互性强、传递更快捷。因此,线上线下交互体验能有效促进参展大众的共鸣,并将逐渐成为博览会的主要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宣传水文化展览会,对传播水文化的应用价值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2.2.1 做好网络宣传与直播

本次水博会在会前通过地方政府官网、主办承办方官网、新浪网等主流媒体发布活动方案及新闻宣传,为会展正式举办宣传造势并形成了良好氛围。活动期间,通过网络直播、手机小视频等及时发布活动情况,重点宣传水文化生态旅游、水利工程风景、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水污染防治等方面信息。借助互联网平台不仅降低前期宣传成本、提升宣传效果,还可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同步向世界直播现场活动,打破了水文化走向世界的时间、空间壁垒。

2.2.2 引入虚拟VR 技术

虚拟VR(虚拟现实)技术是采用计算机技术产生逼真的视觉、听觉、触觉一体化的特定范围的虚拟环境,用户可借助特定的设备以自然的方式与虚拟环境中的对象进行交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产生亲临等同真实环境的感受和体验。[6]会展重点在于对与水相关的文化、生态、景区等系列展示。然而,不是所有都可在会展现场展示,如都江堰、黄河壶口瀑布、贵州潕阳河等。这种情况可在现场建立VR 体验区,将著名的水景区、水生态、水工程等展现出来,让参会人员亲身体验,进而扩大水博会的影响力。

2.2.3 线上线下相结合

为最大限度地发挥水博会宣传效果,要将线上宣传和线下展览有效结合起来。线上通过网络媒体、微信、微博发布博览会的时间、地点、主题、展品范围,以及水文化遗产、水利工程遗址等。线下通过视频、展厅、论坛等形式展示水文化魅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能更生动、直观、形象地展现水文化。

2.3 发展:结合地方文化做好城市营销

当前,高品质建设、高质量发展会为城市建设发展注入新活力,而高品质城市文化是打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文化会展作为传播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理应将地方特色文化与相关产业跨界融合共同发展,将地方水文化特色与城市推广有机结合,发挥“1+1>2”的叠加效应,持续促进水文化健康稳步发展。

2.3.1 中小城市发展要做好行业博览

因资源、环境、政策等影响,中小城市经济发展受到一定制约,而行业会展借助互联网平台可提升影响力和扩大辐射范围,冲破时间和空间桎梏,在某种程度上可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助力城市转型和地方经济发展。因此,中小城市一方面要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做好城市营销推广,进而带动行业发展;另一方面要做好城市营销错位推广,避免同质化恶性竞争。[7]

2.3.2 做好水文化持续研究与推广

“水博会”的成功举办,在很大程度上与城市长期文化打造和水文化研究息息相关。近年来,四川省加大水文化研究与建设的支持力度,相继成立了“水文化研究中心”、“蜀水文化研究培训基地”、“大禹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开展水与人类社会活动关系的交叉学科研究,涌现出一大批研究水文化的专家、学者以及科研成果。这些成果对地方城市文化传播及城市营销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2.3.3 积极打造水生态旅游项目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8]树立水文化生态观,发展绿色产业经济,以水文化为切入点,打造水上旅游项目,形成地方民俗特色与水上旅游相嫁接的方式,实现旅游效应最大化,地方经济逐步向绿色生态发展。

2.4 创新:水文化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当前,科技日益进步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前所未有,全球工业迅猛发展促进人们生活质量大为改观,但必须清醒认识到,全球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人们必须要像关爱生命一样关爱水生态。如何创新性地将水文化与生态文明有机融合,深入挖掘水文化精神内核,逐步形成水文化持续发展源动力,将是水文化研究的突破口。第一,思维创新是前提。在创新驱动水文化持续发展升级的进程中,水文化产业能否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前提条件在思维创新。第二,管理创新是关键。创新驱动水文化持续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理念、方式、技术、制度等多方创新,而管理创新是关键环节。重点在对比分析国内外水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管理新理念,探索适应新时代的新机制和模式。第三,技术创新是突破口。无论从文化层面还是经济层面,水文化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在产品,毫无疑问,技术创新是最本质也是最核心的。而思维、管理、制度等创新实际上是基础和保障,最终为技术创新作支撑与服务。第四,制度创新是保障。推进制度创新,形成水文化建设管理的制度体系是推进水文化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要紧抓制度创新这个根本保障,加强制度的执行力与落实力,确保各项工作和措施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博览生态旅游博会
聚焦“丝博会”
第九届“博博会”将在郑州举办
阅读之美 摄于第29届书博会
直企首探进博会
宁都积极创建钩刀咀生态旅游型清洁小流域
生态旅游对野生鸟类行为的影响探讨
出实招发展老区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产品设计与规划研究
博览
控制网_自动化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