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利类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工作思路探析
——以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0-10-30詹杏芳陈希球王卫卫

关键词:三全育人工匠水利

詹杏芳,陈希球,王卫卫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212)

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为新形势下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2017 年,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构建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育人“十大”育人体系。2018 年,教育部启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全国25 所高校获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同期,湖北15 所高校启动为期1 年的学生、教师、课程、学科、环境思政“五个思政”改革试点。2019 年,湖北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印发《湖北省高等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推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落地见效。

“三全育人”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它既是德育工作理念又是高校思政工作指导原则,也是人才培养的实践机制。近三年来,学术界出现了高校“三全育人”研究热潮,大致分两类:一类是“三全育人”理论探索,主要是内涵理念、主要因素、逻辑关系等;一类是“三全育人”经验交流,聚焦实施路径、工作机制、育人模式等。新时代下“三全育人”强调以系统观念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用浸润滋养的方式,在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前提下,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根据时代背景的鲜明特征、思政教育的规律、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按照育人主体、时间、空间三个维度开展协同育人体系,进一步调动育人主体积极性、丰富育人资源、创新育人载体和手段,不断提升育人实效。

全国高校积极响应,将“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围绕“育人”这个核心目标做好顶层设计,构建内容完善、机制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立足学校总体发展思路,紧密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以“培育行业技能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满足国家建设需求”为己任,积极对标试点高校和十项育人指标,紧扣“五个思政”进行拓展深化,着眼于文化灵魂塑造、班级学风建设、学生行为养成,着力于建机制、提素质、见行动,将“三全育人”体系与“德智体美劳”五个育人内涵、培养路径相融合,将德技双修的育人机制贯穿教育教学和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使育人工作更有温度、人才培养更有厚度、立德树人更有成效,推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地生根。

水利类高职院校要做好“三全育人”工作,关键在于彰显特色、发现亮点、抓出实效,为此,笔者提出构建“12335”一体化育人体系。

2.1 紧扣一个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明了今后教育发展的新目标:“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应仅局限于满足行业企业需求,更应服务于学生可持续发展;不仅注重技术技能或岗位任职特征,更应将目标定位为岗位群或职业链技术领域的任职要求,兼顾个体职业生涯发展。“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应加强培养人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人才质量意识,树立符合新时代的价值观和对接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人才质量观”。[1]

“三全育人”工作的出发点是塑造人,使其成为三观端正、品行良好、技能过硬、素质全面的人,着眼于培养健康的“自然人”、合格的“社会人”、称职的“职业人”、可塑造的“未来人”这一育人目标,教学体系和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和学生也围绕这个目标来教与学。

2.2 厚植两种精神

20 世纪50 年代,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因治水治江事业应运而生,首任校长“长江王”林一山同志提出“万里长江是课堂”、“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学方针。学校艰苦办学几易校址校名,水利精神始终是兴学之基。“新时代水利精神糅合实事求是、勇于担当、精益求精、团结共进等精神为一体,在做人方面倡导忠诚、干净、担当,在做事层面倡导科学、求实、创新。”[2]要让新时代水利精神成为学校发展的精神坐标,在校园环境中加大长江元素、水利特色的塑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水的精神内涵,将落实新时代水利精神融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在贯彻“抓保护促发展、补短板强监管”的新时期治江工作中重新定位、动态调整对口专业及人才培养目标,让全校师生浸染“水”的气质,认同水利院校“身份”,认可自己是新时代水利精神的传承者和践行者,为学校第三次创业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职业院校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工匠精神属于职业精神范畴,是从业人员职业价值观的体现和行为表现,与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连,是人们在工作过程中对待职业的一种精神理念和职业态度”[3]。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强调“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精神之钙”,弘扬和传承工匠精神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高职院校是培养高职生工匠精神的主体,应紧跟时代脉搏,把培育工匠精神定位为育人之魂,将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深度融入育人体系,这既符合国内现阶段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也有利于促进高职学生的就业和未来职业的发展。

2.3 把握三条主线

围绕“品德线、技能线、发展线”三条主线,依托课堂教学主渠道和第二课堂,构建“身心健康、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职业能力素质教育”四大模块教育内容的人才培养方案,灵活设置N项教育实践活动,以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能力拓展和素质深化相结合,围绕大学生各年级的成长需要和侧重点,形成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全方位培养方案。

2.4 坚守三个阵地

课堂是教书育人的主要场所,是学生获取专业知识和技能,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主要途径。学校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课堂思政的主渠道作用,把以生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理念渗透于教学、实训等全过程。高职课堂教学存在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如教材内容陈旧、教法设计落后、教学能力偏弱等,成为高质量课堂建设的短板,需以学为中心,做好“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建立全员认同、全员参与的课堂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高校“第二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学生通过社团、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志愿服务等渠道获取知识、开阔视野、提升综合能力。学校要依托党团组织建设, 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和具有时代引领作用的文体活动,不断完善各种软硬件设施,为学生能力培养、素质提升搭建锻炼和展示的平台。开展具有广泛参与度和吸引力的社团活动, 与学生的兴趣特长、专业学习紧密结合,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建立全面的学生考评体系和荣誉体系, 使学生有准确的发展定位和方向[4]。

网络育人平台覆盖范围广泛, 涉及学生学习生活各方面,从“讲台”发展到“讲台+网络平台”是育人阵地的扩展。教学班级可建立微媒体互动平台,开发易于让学生接受和喜爱的新媒体产品, 加强传播效果的亲和力和即时性, 增强网络的引导力, 使网络成为学生思政教育的新空间、学生成长发展的新天地。

2.5 实施五大工程

(1)实施思政文化铸魂工程,把稳“三全育人”工作的“舵”。引导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是高校思政工作的使命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工作的起点归宿、基本原则和时代要求。[5]做好新时期立德树人工作,必须围绕、关照、服务学生,着力培养和造就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学校要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有效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和公民人格为重点,用科学理论武装学生,塑造其健全的人格和向善的人性,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以理想信念为根基,认识和担当时代使命,坚定“四个自信”,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实施水利文化厚德工程,筑牢“三全育人”工作的“根”。厚德即提高学生的个人品德,培养情操美好、品德高尚的人。水物质文化层面,将水形态、水景观、水工程、水工具等融入学校校舍建筑、装饰标牌、校训宣传等载体符号, 在校园外观上使用规范统一的视觉形象系统, 广泛运用具有水利行业文化元素的标识牌、常用物等, 使校容校貌均具备水文化育人功能, 建设校园水利设施,如实训场、水利模型、水文化雕塑、水文化主题长廊等, 使立体的水利院校文化可感可知, 展示学校的管理理念、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审美意识等文化内涵, 让学生身在其中感受水文化熏陶。水精神文化层面,开设相关通识教育课程,讲好中国水故事,使水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让学生从中获得文学涵养、艺术审美及哲学启迪。[6]水利行业精神层面,将新时代水利精神融入学校育人使命,针对性地开展水利行业理想信仰、价值观念、行业精神等教育,让学生自觉践行爱水、节水、护水、亲水的公序良俗。此外,充分依托学院官网、微信公众号、校园刊物等校园媒介, 开设水文化专栏, 发布水文化知识、跟踪行业动态, 增强师生对水利职业院校身份的认同。

(3)实施匠人文化修身工程,凝聚“三全育人”工作的“神”。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不单是劳动者或技术工人,更是具备匠心匠技的职业人。工匠精神进校园,用浓郁的技能文化环境熏陶学生,如精心布置名师工作室、实训中心企业文化厅等工匠精神展示载体,举办道德大讲堂、报告会等匠人事迹宣讲载体,结合学院官网、微信公众号等推介平台,大力宣传报道大国工匠楷模、行业典型、杰出校友事迹,邀请全国劳模、技术能手和优秀毕业生走进校园,与广大学生面对面交流传授做人学艺的经验和体会,发挥工匠榜样引领、匠人文化修身作用。工匠精神进课堂,优化专业课教学的课程设计,突显行业标准、操作规范。工匠精神进教材,赋予“庖丁解牛”、“鲁班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强化与行业特点相关的职业意识、职业品质、职业精神的素材和案例,最大程度上引导学生理解工匠精神内涵。工匠精神进社团,依托社团举办“工匠精神”为主题的课外活动,如讲故事、演讲、辩论、征文等,开展围绕生态环保、乡村振兴、水资源调研、长江大保护等题材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求知为学中体会匠心、锤炼匠技。

(4)实施专业文化强技工程,夯实“三全育人”工作的“力”。强技即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之掌握专业所需的各项基本技能。和一般的本科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具有更鲜明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人才培养观念正从单一的技术技能向综合素质和复合型人才培养跃升。人才培养机制和教育教学改革应以知识传授为基础环节,以能力培养为关键环节,以价值观塑造为根本环节,节节贯通、齐头并进。在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中嵌入新时代水利精神和工匠精神,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突出专业教育的服务应用能力,举办“小发明、小创造”科技创新类竞赛、专业技能展演活动,走进社区和行业企业开展科技服务、技术咨询、技术推广等,让学生进企业、走农村、访社区、入社会,通过“校内建舞台、校外搭平台”多元途径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积极开展和参加校内外各类技能大赛,形成人人参赛、层层选拔的竞赛格局,在全院形成崇尚技能、突出技能培养的学风校风。

(5)实施校企“双元育人”笃行工程,拓展“三全育人”工作的“脉”。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闪光点就是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坚持开放办学,融入社会和市场,对接行业和企业,全面深化产教融合,实施校企协同育人。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教学到评价的一系列深度参与,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传授“职业人”的操守和素养,让学生通过企业实践接受其文化及职业精神熏陶,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毕业生。校企共同参与专业人才培养,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教学基地,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促使在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中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学校培养目标和企业产业发展需求相一致,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依托“校中厂”与企业项目资源,让学生在校就能作为学徒、见习职员直接参与实际工作,检验和提升职业能力。校企双方成立实践教学考核小组,制定相关的考核要求,对学生的实践环节进行过程和结果考评。

“三全育人”的中心在“育”,要从“教”走向“育”,科学把握高职学生特点,遵循教书育人和学生成长规律,因材施教、深耕细作,严把教学和毕业生质量标准两个关口,将最优质的资源配置给学生,让学生享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值得注意的是,“三全育人”改革创新需要结合学校优势和工作基础,争取全体师生积极支持,在形成深厚民意基础上,选取能实现重大突破的几个“育人”领域作为改革重点,全面推开、主次分明,整合有效力量,聚焦重点任务、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在强化优势、补齐短板上下足功夫,切实把学生的发展需求作为育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握好工作发展动向,做出有效突破。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工匠水利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水利工会
水利监督
工匠神形
工匠赞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