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探析

2020-10-30梁荣贤刘文兰

关键词:双一流馆员一流

梁荣贤,刘文兰

(1.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925;2.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5)

我国自20 世纪90 年代实施“211 工程”、“985工程”以来,推动了一批重点高校和学科的迅速发展,这为提升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及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重点学校和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资源配置不均、竞争缺乏、身份固化等问题,不利于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的建设。在此背景下,国务院于2015 年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1](以下简称“《方案》”)。《方案》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将对我国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跻身世界高等教育强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2017 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2],其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 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 所,一流学科合计465 个(含自主确定学科44 个)。“双一流”建设方案及名单的发布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引领高校的发展[3]。

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功能、宗旨等因素决定了其必须承担为“双一流”建设提供专业、高效、精准服务的责任。找准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问题,探寻其建设策略,是当前“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建设及冲刺阶段重中之重的工作。

1.1 “量变”到“质变”速度有待加快

长期以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体系成为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依据,生均纸质藏书、生均馆舍面积、生均阅览座位等标准成为评估高校图书馆是否达标的硬指标。虽然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体系为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带来一定的保障作用,但其不足也显而易见,导致许多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局限于数量是否达标,而忽视了馆藏资源质量、馆藏资源与用户需求匹配度、馆藏资源实际效用等重要问题。

1.2 专业性、针对性、特色性程度有待提高

《方案》提出了建设一流师资队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五方面建设任务,但目前高校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在专业性、针对性、特色性等方面离“双一流”建设标准还有较大差距。“双一流”建设要向世界一流看齐,从全球视角着力资源特色化建设[4],凸显专业性、针对性、特色性,才能与世界一流接轨,使学科资源保障能力、服务教学科研能力得到空前提升。

1.3 辅助、促进、正向作用有待加强

高校图书馆要服务于“双一流”建设,必须具备世界一流水平的学科馆员、资源体系和服务能力。然而,由于高校图书馆长期存在着各种不利因素及弊病,如技术人才流失率高、馆员老龄化严重、馆员整体素养不高、专业学科馆员缺乏等,制约了其高水平发展,使得图书馆辅助“双一流”建设、促进“双一流”学科发展的正向作用不明显。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加快学科馆员培养、完善学科馆员制度迫在眉睫。

2.1 明晰信息资源与“双一流”建设的关系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服务功能、服务重点等将发生相应调整。“双一流”建设重点在于特色和质量,而不是规模和数量的攀比[5]。高校图书馆作为学科建设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日常业务正常运营的基础上,应集中全馆人力、物力、财力,为“双一流”发展提供切实可靠的资源保障及高效专业的学科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本校非一流学科用户需求, 集中优势助力“双一流”建设发展,同时促进自身成长和发展。

2.2 “资源—技术—服务”进一步融合

信息技术在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几乎每次新技术的兴起都引领了图书馆变革的浪潮。正是资源和技术的深度融合,使图书馆得以持续、快速的发展。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更应利用先进技术,构建全球化、学科化、多元化、特色化的信息资源,为提高学科资源的保障能力、教学科研的服务能力提供保障。

今后,新一代图书馆系统将成为影响图书馆资源建设及用户服务的重要技术,其具备的开放性、灵活性、支持个人定制等特点,恰好与“双一流”建设的用户需求高度吻合。因此可以预见,随着“双一流”建设的不断推进, 图书馆“资源—技术—服务”将深度融合,为该建设发挥巨大助推作用。

2.3 积极开展科学大数据管理与服务工作

高校图书馆积极开展科学大数据管理与服务对促进“双一流”五项建设任务之一的“提升科学研究水平”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据刘玉敏等研究者的相关调查显示,美国33 所常青藤盟校中已有23 所院校图书馆开设了科学数据管理服务,而我国原“211”工程院校中,只有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的图书馆提供了名副其实的科学数据服务[6]。“双一流”院校要提升科学研究水平,离不开具备国际一流水准的研究数据平台的支撑,同时高校研究人员在该平台拥有研究数据发布、共享、管理、存储等权限,开放、共享的研究数据将使用户受益,是一项图书馆、研究人员和用户多方获益的举措。

2.4 高度重视信息资源的实际效用

目前,大部分高校图书馆不管是纸质文献还是数字资源都存在利用率低且现有文献资源无法满足用户需求的现象,尤其是学术型文献信息资源的问题更为突出。这使得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巨大投入没有获得预期效益,造成资源的空置和浪费,究其原因是图书馆在资源建设中没有对学科资源需求进行深度调研,使得采购的信息资源缺乏针对性、特色性、多元性,与用户需求的吻合度不高。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必须以学科用户需求为导向构建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及服务体系,及时关注一流学科发展态势和学科用户动态变化需求。同时,有效采集、筛选、组织、揭示、展示一流学科的信息资源,形成独特的学科资源优势,为学科发展提供有效支撑[7],最大限度地提高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实际效用。

3.1 紧密围绕学科特色

图书馆要深入一流学科建设团队中,及时收集学科团队的信息需求,尤其是专家教授、核心骨干成员的需求、建议、意见等。需求收集后应迅速利用馆藏资源进行精准匹配,已有信息资源满足需求的应及时反馈,不能满足的应尽快通过其他渠道(如文献传递、采购等)解决。

同时,高校图书馆还应围绕学科特色建设特色学科资源数据库,这对其高效开展学科及知识服务、助力学科建设有较大促进作用。特色学科资源数据库的资源除了通过采购方式建设之外,还可将本校教师、科研人员的图书、论文以及研究报告、发明专利、软件、讲课视频、课件PPT等信息资源收录进来。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北大讲座数据库”[3]、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民国时期期刊资源库”[3]、东北大学图书馆“冶金科学与技术文献数据库”[7]、内蒙古财经大学图书馆“草原丝绸之路文库”[8]等为加快“双一流”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

3.2 优化资源采购方式

3.2.1 高校图书馆资源常见采购方式

常见的资源采购方式主要有采访馆员采购方式、读者荐购方式、教师选购方式、学科馆员采购方式等,一般以采访馆员采购为主,其他采购方式为辅。采访馆员的主要职责是采购纸质图书,他们比其他人员更熟悉馆藏结构、馆藏特点,并了解本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等,有利于纸质文献资源建设的稳定性、连续性和均衡性。但由于采访馆员受自身专业背景、专业素养、工作时间、精力等因素限制,加上新兴学科不断涌现、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文献出版量快速增长、读者需求不断变化等,使得采访馆员难以全面把握学科变化及用户需求,难以精准采购纸质文献,尤其是特色专业、交叉学科的纸质文献。

3.2.2 优化高校图书馆资源采购方式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传统的资源采购方式已无法满足学科评估和学科建设对图书馆资源建设的要求[9],因此必须优化传统资源采购方式,构建学科化资源建设模式。

首先,优先完成读者推荐资源的采购。读者推荐资源往往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前沿性和特色性,尤其要重视学科带头人、专家教授的推荐资源。图书馆应有充裕的经费专门用于采购读者推荐的文献资源,或由读者先购买再凭发票报销。这样不仅满足了读者急需使用文献资源的需求,也使文献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其次,实施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专家教授采选方式。纸质图书采选方式主要有:邀请以上人员到图书选购现场采选、图书馆将电子版新书目发给以上人员选购、以上人员登录图书馆或图书供应商构建的采选系统选购等。以上方式保证了所选图书专业性强、学术价值高,符合适用对象的使用需求。采购电子资源应征求以上人员的意见和建议,确保资源的对口性和专业性。

此外,采访馆员还应不断提升个人专业素养、加强专业敏感度、及时捕捉专业动态,充分利用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专家教授参与采购弥补自身专业知识的不足。同时,将学科馆员参与采购纳入资源建设体系,可为精准采购学科信息资源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3.3 重视“双一流”学科团队授权

在“双一流”建设进程中,图书馆必须给予“双一流”学科团队在信息资源采购上更多、更大的权力,实施读者决策采购策略(PDA)是目前效果较好的举措。PDA 本质是按需采购,可有效解决目前图书馆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利用率不高、现有资源难以满足读者日益变化的需求等问题。在该采购模式下,图书馆要充分尊重“双一流”学科团队的意见和建议,把采购决定权给予读者,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求[10]。这是因为一流学科建设有明确的用户群体,其学科信息需求清晰,使得图书馆信息资源采购具备明显的针对性,真正体现以需求为导向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原则。图书馆如具备条件,为解决“双一流”学科团队急需使用图书馆没有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一般为纸质图书),可授予其一定额度内采购权并凭发票报销,采购实物在使用完毕后收归馆藏。

3.4 发挥图书馆联盟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功能

2000 年 以 来,我 国 兴 建 的CALIS、NSTL、CASHL 等图书馆联盟对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起到很大促进作用,尤其是2018 年CASHL 召开的资源发现与服务新系统上线工作启动会,标志我国图书馆联盟迈进深度合作的新纪元。在“双一流”建设利好契机的推动下,将促进区域性图书馆联盟意识不断增强、合作不断深化,最终形成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性图书馆联盟文化。同时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等举措,在馆际互借、文献传递、联合采购、联合仓储、特色资源数字化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可满足“双一流”建设多元化需求,极大推动地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专业建设。

3.5 完善学科馆员的构建、激励、考核机制

国内最早的学科馆员制度于1998 年起源于清华大学图书馆,2005 年起得到行业广泛关注。关于学科馆员的角色、定位、作用等方面研究一度成为业内热门话题。清华大学图书馆未将学科馆员作为唯一的学科服务提供者,而是强调协同服务,围绕读者需求提供全方位服务[11],该服务理念恰好契合“双一流”建设内在要求,因此完善图书馆学科馆员的构建、激励、考核机制势在必行。

早在2004 年,党春就提出建立考核评价体系是学科馆员制度中重要的环节之一[12]。对学科馆员进行激励、考核主要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科学、操作性强的评价体系,具体评价标准包括学科馆员的服务能力、服务绩效、服务保障[13]等。学科馆员的服务能力是其综合素养的外在表现,能否为用户提供专业、精准、深层次的服务是衡量其服务能力的重要标准。服务绩效主要体现在用户对学科馆员服务效果的反馈和评价,即用户满意度;可实施双向考核制来准确评价学科馆员的服务绩效[14],即图书馆和学科馆员的服务对象同时对其服务绩效进行评价。服务保障也是学科馆员制度中比较重要的因素,主要包括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保障、服务经费保障、服务设施保障、其他部门协同合作保障等方面。良好的服务保障是开展学科服务的基础条件,直接影响学科服务质量。

此外,高校图书馆还可实施个人馆员项目[15],为学科带头人、专家教授配备专门的个人馆员,解决其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协助其开展教学、科研等。

3.6 提供智慧、专业、精准的学科服务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用户提供满意服务,而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能否提供智慧、专业、精准的学科服务成为衡量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图书馆可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开展学科服务,通过对学科团队利用图书馆资源的各种数据进行挖掘、分析,掌握学科团队深层次需求,从而为一流学科用户提供智慧、专业、精准的学科信息服务。这样才能有力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步伐[16],充分体现图书馆在此建设中的重要角色和地位,同时也彰显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

在“双一流”建设利好契机推动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及服务机遇与挑战并存。图书馆必须以本校重点学科为导向,以学科团队、学术核心骨干需求为中心,紧密围绕学科特色进行建设;优化资源采购方式,重视“双一流”学科团队的授权,发挥图书馆联盟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功能,完善学科馆员的构建、激励、考核机制,提供智慧、专业、精准的学科服务,才能为“双一流”建设切实提供文献信息资源保障及智力支持。

猜你喜欢

双一流馆员一流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承华、斗尕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勘误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佐等3位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政〔2017〕32号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论图书馆馆员领导及其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