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援藏
——广东高校培养时代新人的新路径

2020-10-30温晓丹林春大赵瑞美

关键词:支教广东育人

温晓丹,林春大,赵瑞美

(岭南师范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高校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主要阵地,也是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场域。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基于新时代、新形势提出的重要育人战略目标。[1]此外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教育大会和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关于“要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重要职责”[2]的论述,更是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系列思想。培养时代新人是对“培养什么样的人”[3]的重要回答。近年来高校培养时代新人路径丰富,其中教育援藏是广东高校侧重打造大学生思想引领高地,强化理想信念及家国情怀教育等德育工作的重要抓手,也是对“培养时代新人”重大命题的思政引航工程。

广东高校教育援藏举措经历了“由点带面”、“由自发转为组织带动”,并逐渐发展为“由省教育厅主导”的过程。在广东省教育厅与帮扶地开展共建前,教育援藏活动已在广东个别高校以校地合作、精准扶贫、重点扶持等形式与西藏林芝教育厅合作开展,如岭南师范学院在1987 年就开展了教育援藏工作。自2009 年起,广东省教育厅将岭南师范学院、韶关学院作为试点单位,使其与西藏工布江达县、巴宜区相继开展合作共建。2017 年7 月,将试点单位援藏行为提升到省教育厅主导的高度,遴选出全省13 所具有优质师范资源高校参与援藏项目,范围覆盖镇中心至偏远村落学校,主要集中在林芝市工布江达县、波密县、昌都市等地。这些地方逐渐建立起思想教育实践基地,为高校培养时代新人提供有力保障。

1.1 教育援藏与“校地共建”:有利于打造实践育人新载体

“实践育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拓展社会实践平台是落实其基础。推进社会实践与师范生教学实践、社会调研、学生科研、就业实习、机制创新等方面结合,有利发挥高校在实践中培养、锻炼人的作用。广东13 所高校秉持“实践育人”理念,与西藏林芝、昌都两市有关单位签订校地共建协议,成为广东多所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实践与师范院校实习基地。作为广东推进“西部对口支援”、“新师范建设”的重要育人实践平台与新载体,省教育厅基于高校育人理念,充分发挥高校特色,开展多层面、宽领域的援助共建。

1.2 教育援藏与“德育创新”:有利于筑牢思想引领新阵地

“育人之德”与“育德之人”是高校培养时代新人、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方向。西藏属高寒地带,自然环境差异及不同文化背景对援藏学生而言不仅是挑战更是一种磨砺。他们在支教过程中除课程教学外还走访藏族家庭、辅导藏区学生及举办亲情陪伴和结对帮扶等德育活动,这不仅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也强化了其政治意识与大局意识,培育出“有知识、有情怀、有担当、敢追梦、有作为”的时代新人。通过支教实践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筑牢高校大学生思想引航阵地。

1.3 教育援藏与“育人路径”:有利于凸显价值引领新特色

广东13 所高校根据藏区需求并结合自身特点,以多种方式开展教育援藏。岭南师范学院“非常5+1”援藏模式,建立了全时段覆盖、全方位支撑、全要素挖掘的援藏“三全模式”[4];华南师范大学结合“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实践育人”三位一体的特色创建“课内课外、网上网下、校内校外”多维互动平台和远程教学模式;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开展最美教师寻访活动及“进村到户牵手”工程;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捐赠体育器材支援藏区体育教育事业;广州大学帮扶队组织了“大手拉小手,藏汉一家亲”夏令营活动;惠州学院举办了沟通学生的专题会议;深圳大学启动对接藏区的骨干教师培训计划。在多模式援藏工作中,各高校将人才培养、德育建设及思政引航贯穿到整个工作中,打造出“培养时代新人”特色路径,注重对时代新人培养的价值引领和品牌打造。

培养时代新人是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立德树人始终是高校人才培养重中之重”,也是培养时代新人的核心工作内容。教育援藏应赋予新时代援藏大学生“立什么德、怎么立德”的新思考。教育援藏本质上是一种以教师身份角色在跨文化背景中开展精准教育帮扶的行动策略。因此,对于高校思政工作者而言,教育援藏不单是锻炼学生的教学技能,更重要的是一种载体、一个平台、一种思想教育的“合作体”,强化援藏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文明素养及思想觉悟。因此,广东高校将教育援藏作为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的主要路径,有其内在逻辑与主要特征。

2.1 教育援藏与广东“育新人”内在逻辑

广东高校教育援藏与培养时代新人的内在联系主要侧重三种逻辑:一是注重培养时代新人的内涵理解。在理想信念、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创新培养模式与形式。如在援藏课堂中结合当地特色文化资源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让课程思政贯穿援藏课堂教学、师德师风调研、校风学风建设中,激发援藏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及担当精神。二是重视实践养成培养时代新人成长成才的“催化”作用。教育援藏本身就是一种涵盖生活、专业、思想、品德、文化差异、意志磨炼的“实践场”,高校要重视顶层设计作用,善于发现典型并讲好典型故事,潜移默化地发挥对时代新人道德成长的塑造作用。三是重视在培养中发挥协同育人联动作用。如教育援藏不但联动了高校党委、宣传、学生、团委部门和基层二级单位,也联动了西藏教育和文体部门以及学生家长等。广东高校注重构建完善的育人格局,协同各方资源应用在教学中,高效保障教育援藏活动的顺利开展,构建培养时代新人的系统教育运作机制。

2.2 教育援藏与高校“育新人”主要特征

2.2.1 创建教学实践新基地

校地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双方培养方案驱行并势。广东高校借助多种模式强化育人效果,如岭南师范学院学生在援藏支教的同时也能继续跟进学校的课程学习和相关信息,实习与学习同时进行。高校教师与优秀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习,根据每位援藏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一对一的指导优势,有利于援藏学子切实提高师德素养,有序训练教学和管理技能,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2.2.2 注重学生德育能力培育

广东省教育厅在《广东“新师范”建设实施方案》中强调新时代应培养具有道德规范和教育情怀的教师。广东高校教育援藏迎合了时代对师范生的要求,开启教育援藏新模式、打造实践育人新载体、创造民族团结教育新形式、探索人才培养新机制,形成了立德树人的“四新”效应和德育新路径。在思想引导方面,广东高校通过开展藏前专题讲座、援藏学子经验分享会、配备专门的思政导师等,提高教育援藏学生对藏区的了解以及维护家国和平统一的政治格局意识。在社会实践方面,援藏学生通过援藏学子支教实习、“进村到户牵手”、“边疆行”等活动,增强大学生的家国情怀、育人情怀和奉献意识。

2.2.3 注重学生担当意识培育

广东高校以援藏支教实习为试点,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支教中潜移默化培养大学生的责任、奉献、担当意识。西藏面临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及师资缺乏等问题,广东高校根据藏区教育资源特点,立足藏地需求,选派优秀、专业对口的师范生进藏支教实习,让学生在艰苦环境中强化以家国情怀为核心的师德养成。支教中援藏学子克服困难,历练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同时发挥专业特长,利用藏区学校资源开发创新型课堂,以自身力量担起时代重任,成为“专业本领过硬,思想素养过硬”的时代新人。

3.1 岭师教育援藏历史概述

2019 年是岭南师范学院(以下简称“岭师”)教育援藏工作开展的第33 年。在此期间,该工作的开展由自发性到组织性、由个体援藏到集体组团援藏,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援藏德育经验,形成了集人才培养、德育教育、社会实践为一体的特色援藏模式。

1987 年,毕业于岭师历史专业的龙家玘选择进藏工作,成为岭师第一位援藏人。往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岭师学生都占据广东援藏学生较大比例。如2002年,岭师开始有成批的毕业生志愿援藏,到2004 年共有18 名毕业生进藏工作,占当时广东高校援藏毕业生的70%。2009 年岭师在林芝广东实验学校建立教育实习基地[5],随后建立了社会实践基地、思想政治教育基地。三大基地的建立助推岭师教育援藏工作成系统、有规模、定期化、精准化开展。2017 年7 月,岭师自发援藏支教提升为省教育厅主导的政府组办项目。

教育援藏本身即一种教育帮扶与精准扶贫方式。西藏师资力量紧缺,特别是美术、音乐、科学等学科教师。岭师与藏区做好沟通,形成“按需点单-量身定做-有求必应”的援藏模式,不断帮助解决西部教育师资紧缺问题。此外岭师还为每位援藏学生配备实习实训、论文和思政导师,支教实习单位也为每位实习生配备教学、班主任导师,组成“非常5+1”援藏支教共同体。五位导师围绕学生教育援藏工作展开工作、生活、思政教育等指导,强化了援藏学生的德育和专业素养提升。

教育援藏是岭师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场所,也形成了岭师德育工作的特色品牌。岭师自2009年与林芝广东实验学校建立教育教学实践基地以来,不间断地选派名师名家到林芝地区开展免费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接收林芝地区教育考察团、教育管理者和校长、教研员业务能力提升等多批次人员来校免费培训。丰富的援藏经验、多形式的援藏路径,助推教育援藏“岭师方案”得到广东省教育厅的肯定与推广,构建了大育人格局,充分发挥了“岭师效应”。

3.2 岭师“实践思政”教育援藏德育个案

“实践思政”作为思政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在以实践体验、志愿服务与德育教育的基础上。教育援藏支教是一种依托校地合作为载体提升学生教育教师技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育人模式。在学术调研中,主要围绕大学生德育认知、家国情怀认知、教育援藏经历、教育援藏活动等方面,与多位援藏学子开展了一对一的深入访谈。以下节选四段访谈。

(1)访谈对象:曾晓嘉(女);访谈地点:岭师第三教学楼四楼会议室;访谈时间:2018 年4 月21 日。曾晓嘉在林芝工布江达县娘蒲乡某小学支教。学校海拔高、天气冷,教室有暖炉但宿舍没有,条件较艰苦。她认为援藏很有意义,对大学规划有影响。首先她能用平和心态对待援藏回来后的考研、找工作等问题;其次做事情不计回报并勇敢去做善事。援藏支教是个能真正了解藏区,看到奉献精神,有利于民族交流和团结的好平台。

(2)访谈对象:林欣欣(女);访谈形式:网络访谈;访谈时间:2019 年5 月11 日。援藏期间,要尽可能多调研当地村民,多了解当地文化;援藏使人成长:心胸更宽、意志更强,少计较个人得失;收获了教学经验和40 多个挚友及孩子们的情谊;价值观发生了很大转变,目标更清晰,看问题更清楚,性格更开朗。相比教学能力,思想影响获益最多。教学能力可在不断锻炼中得到提升,但思想的影响是永恒的。援藏期间,课堂教学会借助班会课开展德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3)访谈对象:蔡林猛(男);访谈形式:电话访谈;访谈时间:2019 年6 月13 日。西藏对援藏者来说是除了家乡和现工作地外的第三个家,支教生涯短暂但有意义,甚至不愿离开。班上孩子曾说:“老师,我们以前也有一个像你这么好的老师,但是他再也不回来了”。援藏期间,除了讲授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为激励学生上进心,每天给他们讲个人理想,分享读书经历,学生纷纷承诺要好好学习,考上高中。他们知道老师的期许,在潜移默化下形成了上进意识。

(4)访谈对象:苏芷丹(女);访谈地点:岭师师道园;访谈时间:2019 年5 月27 日。援藏期间,通过每周家访、跟学生聊天和辅导作业及用一些小故事、小道理告诉其学习的重要。如学生喜欢看漫画,就告诉他如果不学习连漫画都看不懂等等,以小事明事理。援藏支教很有意义,不仅专业素养得到很大提高(在就业中已经表现出来),而且自身更加沉稳,也更懂得感恩。现在遇到困难都会用援藏经历来激励自己,生活、工作的态度均已发生变化。

据访谈可知,教育援藏对大学生德育影响较大,除了提升了他们的专业核心素养,也助推其将自身建设、核心价值观践行与支教工作较好地结合起来。进一步塑造了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增强其社会责任感、担当意识、价值规范、品格修养及家国情怀,“实现外在的道德要求与内在的自我认同的统一,最终的目的在于在唤醒个体的道德自觉中培育出知行合一的道德主体来”。[6]

教育援藏不仅是广东高校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路径,也是广东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重要着力点之一。广东将高校培养时代新人落地到“教育援藏”中来,不仅可以锤炼出一支专业素养过硬、思想水平过关、行为准则规范的援藏教师队伍,还能对接国家西部对口支援政策,跨省强化师资队伍交流、师德建设、教育技术培训等。教育援藏拓宽了广东高校深化“立德树人”、“实践育人”路径,也推动高校教育“三全育人”具体落实。因此,深化大学生教育援藏工作,选派更多大学生到西部地区开展对口精准援助服务,强化师范生以家国情怀为核心的师德养成,有助于新时代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培养。

猜你喜欢

支教广东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我在印尼的支教之旅
粮储扶贫 支教圆梦
我的泰国支教之旅
广东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