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奥运官方电影中的“中国女排”
——以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官方电影《光荣的十六天》为例

2020-10-29徐克彬

科技传播 2020年18期
关键词: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国女排光荣

徐克彬

奥运官方电影(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Official Film)是指,通过电影的记录与表达方式,由国际奥林匹克组织委员会委托当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办国,指定专业化的摄制团队就奥林匹克运动赛场内外的精彩瞬间与感人故事做以系统的非虚构性纪实影像创作。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之父顾拜丹倡议与修订的《奥林匹克宪章》中有明确描述:“每一届奥运会,要运用图片摄影及影视摄影的手段把它记录下来,使奥运会的历史得以保留,文化得以传承。”[1]

女子排球项目成为国际奥林匹克正式竞技项目,源自1964 年的第18 届东京奥运会。该届奥林匹克运动的官方电影,亦成为第一次有“女子排球”比赛项目影像记录的奥运官方电影。时任奥林匹克运动会官方电影的导演是日本著名的电影导演市川崑。该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又恰逢日本战后第一次承接国际化活动,市川崑导演运营极具东方意蕴的视听技巧与叙事逻辑,精致又丰满的描绘并记录了该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精彩与情绪,成为奥运官方电影历史上的经典之作。由于当时中国未能派出体育代表团参加该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所以该届奥运官方电影中也未能出现中国女子排球运动员的身影。

鉴于种种历史原因,新中国第一次派出体育代表团参与到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盛会是于1984 年在美国洛杉矶召开的第23 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此次奥林匹克运动会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代表团共计225 人,参与到该届奥运会除足球、曲棍球、拳击、马术、现代五项以外16 个大项的比赛角逐之中。日后为中国几代人誉为“民族精神”的中国女子排球运动员,也是于此次奥林匹克运动会,首次登上国际舞台。

1984 年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官方电影,由美国著名导演巴德·格林斯潘所执导。该届奥林匹克运动的官方电影采用了极具好莱坞特色的视听语言方式,打破了之前对奥林匹克项目逐一记录的刻板叙事规则,遴选典型运动员的典型故事来铺陈整个奥林匹克官方电影的叙事逻辑,更加凸显运动员作为个体的人物价值与竞技比赛的戏剧性张力。这使得影片既不同于常规体育电视公用信号转播画面的客观生硬,又可以打破不同民族地域之间的文化隔阂,以人物故事的影视手法,传递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文化认同。

首次登上国际赛事舞台的中国奥运代表团的女子排球运动员们,在1984 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官方电影中,有着较长的一段影像记录,加之导演巴德·格林斯潘的鲜明叙事风格,运动员的个人影像魅力与赛事精彩瞬间的展示,迄今为止,都是“中国女排”不可多得的珍贵影像资料。以下,本文将通过对1984 年洛杉矶奥林匹克运动会官方电影《光荣的十六天》中“中国女排”影像段落的镜头构成性解读,做以简要分析,以求为中国女排在奥运官方电影中的首次亮相,做以系统化的影视语言梳理。

1 《光荣的十六天》中“中国女排”影像段落的镜头构成

如表1 所示,1984 年奥运官方电影《光荣的十六天》中,“中国女排”的赛场影像段落时长约为54 秒,共计剪辑成片32 个镜头,该段落平均剪辑率为每个镜头1.69 秒。全部采用现场同期声的音响处理方式,尽可能忠实记录并客观还原赛场的环境感受与竞技精彩。在整个段落中,多次出现运动员中景或近景的人物肢体画面,使得在快节奏的竞技赛场环境中,有效放大了运动员的个人魅力与体育精神。当时,我国首次参加奥林匹克盛会,这一对人物个性特征的鲜明刻画,以及之后影片通过不同媒介渠道反复播出,给人们留下了“中国女排”强硬果敢的竞技体育形象,也成为了几代国人共同的奥运记忆,更在日后被赋予了深层次的“民族精神”。

表1 《光荣的十六天》中“中国女排”影像段落镜头构成

图1 奥运官方电影《光荣的十六天》中的中国女子排球运动员

2 《光荣的十六天》中“中国女排”影像段落的镜头分析

如表2 所示,在1984 年奥运官方电影《光荣的十六天》中,“中国女排”的赛场影像段落共剪辑使用32 个镜头,用于为观众交代赛场环境气氛与运动员之间人物关系的“全景”与“中景”景别镜头分别为10 个与14 个;在该影像段落的54 秒时长中,分别占比32.41%与52.76%。据此,“全景”与“中景”景别镜头在该影像段落中占据了数量和时间的绝对多数,保证了赛场气氛有效传递与团体运动竞技项目人物关系上彼此的配合、默契、对抗与变化。囿于赛场环境的客观限制,在该段落的拍摄方向与拍摄角度上,镜头画面多采用了“正面”“侧面”结合“平视角度”的摄影手法,快速高效的转换连贯的观众的观察方式,形成富有张力的视觉逻辑。同样,由于当时摄影拍摄条件的限制,及时兴电视体育转播思路的影响,在1984 年奥运官方电影《光荣的十六天》中,“中国女排”赛场影响段落多采用摄影机位固定的拍摄方法,多为“固定”与“摇”的镜头画面,用以完整影片的张驰节奏,极少处采用了“推”和“拉”的方式,跳脱的打破影片的视觉惯性。受限于当时的摄影器材条件与竞技体育赛场的客观环境,该影像段落中没有移动摄影机位拍摄的镜头出现。

综上,1984 年由美国著名导演巴德·格林斯潘所执导洛杉矶奥林匹克运动会官方电影《光荣的十六天》是“中国女排”这一日后富有新中国体育象征意味的“民族精神”首次亮相国际舞台。借由该部电影的记录与呈现,放大了这一银幕形象的视觉张力,并由此在奥运官方电影的历史上,增添了新的东方元素与影像风格,对于之后体育影像的承继与发展奠定了无可回避的基点。

表2 《光荣的十六天》中“中国女排”影像段落镜头分析

猜你喜欢

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国女排光荣
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设计中的江南贡献
光荣升旗手
中国女排《夺冠》之路
中国女排:唯有拼搏,方能致远
永远的光荣
中国女排:争夺奖牌往上冲
还有多少光荣正在远去
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南京开幕
光荣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