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毛泽东诗词看人民领袖的地质情怀

2020-10-27骆遥

党史博览 2020年10期
关键词:李四光毛泽东黄河

骆遥

1952年10月,毛泽东在郑州邙山远眺黄河

说到近现代诗词,不能不提毛泽东诗词。毛泽东一生创作了大量诗词,他的诗词与历史现实紧密结合,展现了中国革命和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常引用毛泽东诗词,特别是2012年11月29日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基本陈列时,首次阐述“中国梦”,分别用“雄关漫道真如铁”和“人间正道是沧桑”概括中华民族的昨天和今天。毛泽东诗词中不仅饱含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民族情怀、人民情怀、政治情怀、山水情怀,也蕴含着丰富的地学文化,祖国的山山水水间无不勾勒着人民领袖的地质梦。

“坐地日行八万里”

1958年6月30日,毛泽东读《人民日报》,得知江西省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病。他浮想联翩,夜不能寐。第二天早晨,微风拂煦,旭日临窗,他遥望南天,欣然命笔《七律二首·送瘟神》。“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诗人驰骋想象,随地球自转、公转,巡看天河。毛泽东在给周世钊的信中曾对此解释说:“地球直径约一万二千五百公里,以圆周率三点一四一六乘之,得约四万公里,即八万华里。这是地球的自转(即一天时间)里程。坐火车、轮船、汽车,要付代价,叫做旅行。坐地球,不付代价(即不买车票),日行八万华里,问人这是旅行吗?答曰不是,我一动也没有动。真是岂有此理!囿于习俗,迷信未除。完全的日常生活,许多人却以为怪……”信手拈来的地质学知识,唯物主义宇宙观的运用,更为六亿“舜尧”那“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改造山河的英雄业绩添色。

“高峡出平湖”

毛泽东喜爱大江大河,喜欢搏击风浪,青年时就写下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诗句,要到大江大海中去游,到大风大浪中接受锻炼。他游过长江、珠江、湘江、钱塘江等大小河流,多次在北戴河畅游,更有17次畅游长江。“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正是他的真实写照。“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毛泽东更深知治理大江大河的重要性,多次指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一定要根治海河”。早在长征时,他远眺昆仑山脉,就表达了“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这种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勇气和实现“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愿望。

1956年,毛泽东视察南方。在武汉三次畅游长江,他写下了《水调歌头·游泳》。当时正在修建第一座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诗人遐想大桥合龙通车时“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胜利景象。同时,他也表达了“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愿望。毛泽东不仅以诗人一般的情怀拥抱三峡,更以地质学家的眼光审视三峡。1954年水利专家林一山汇报三峡坝区的选址定在花岗岩地带的美人坨,但岩石风化厉害,而且这个河段上游的片麻岩还未勘探过。刘少奇询问什么是片麻岩,毛泽东随即说:片麻岩是花岗岩的变质岩,很坚硬,在片麻岩地区选坝址是没有风化问题的……我们不得不惊讶于毛泽东的地质学识。美人坨坝段三斗坪岩石原称花岗片麻岩,经过几代地质人长期勘测论证,三峡大坝最终选址在三斗坪。“高峡出平湖”,截至2018年上半年,三峡工程投运以来累计发电达1.13万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3.74亿吨,折合减排二氧化碳约8.3亿吨……真是“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人猿相揖别”

1947年3月,毛泽东在转战陕北途中

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博览群书,也阅读了相当多的地质学书籍。据毛泽东的机要员回忆:1961年一天,毛泽东顺手拿过一本看过的地质常识书,翻到有半页空白的地方,便在上面写下了著名的《七绝·为女民兵题照》,可见主席喜读地质学书籍。毛泽东晚年曾说,很多书我也是以后看的,很多自然知识也不是课堂上学的,如天文学、地质学、土壤学。1969年5月19日,毛泽东同李四光在人民大会堂谈话,话题涉及宇宙间亿万年的事情,从天体起源谈到生命起源。毛泽东说自己很想看李四光写的书,问能否送几本给他,并请李四光帮他搜集一些国内外的科学资料。李四光问:主席想要读哪些方面的资料呢?毛泽东随即用手画了个大圈,说:就是你研究范围里的资料。5月20日,李四光把自己写的《地质力学概论》《地质工作者在科学战线上做些什么?》和地质学家章鸿钊的《石雅》一并呈给主席。6月,李四光给毛泽东写信说:遵面嘱搜罗有关地质科学发展的资料,至今所获无几,而且意义不大,现拟将能得到的资料分几个题目扼要编写出来。为此,李四光专门整理并编著资料,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把资料整理好。他一连写了七本,有《从地球看宇宙》《启蒙时代的地质论战》《总结地层工作的要点》《古生物及古人类》《三大冰期》《地壳的概念》和《地壳构造与地壳运動》。这些著述约15万字,于1970年3月全部完稿,1972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便是李四光晚年巨著《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摘要》的由来。

晚年的毛泽东还喜欢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主办的《化石》杂志。1975年夏天,刚做完白内障手术不久,他就指示有关方面印刷线装大字本的《化石》杂志和《动物学》杂志供其阅读。毛泽东关注《化石》,其实是关注地史学、关注自然史。早在1943年参观陕甘宁边区展览时,他就对边区发现的一块鱼化石表现出极大兴趣。1952年的一天,毛泽东趁会议休息期间接见李四光,第一句话就问:“山字型构造是怎么一回事?”1954年参观全国基本建设工程中出土文物展览会时,他逐字逐句念过“资阳人”头骨化石的解说词。1964年毛泽东写下了《贺新郎·读史》。这首词从“人猿相揖别”的古人类史一直写到“更陈王奋起挥黄钺”的阶级斗争史。全词115个字的篇幅,却纵贯第四纪直至现代。将今论古,古为今用,毛泽东关注地史学,关注自然史,关注人类社会发展史,他许多深刻的洞察就是受此启发的。

骑马考察的地质梦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下了黄河冰凌的奇景。他对黄河有着特殊的感情,曾多次谈起去黄河考察的愿望。在延安时,毛泽东敞开心扉同埃德加·斯诺长谈数次。斯诺曾问他如卸去领袖重担,最想去做哪些事情。毛泽东不假思索地说,要骑马沿黄河考察。1958年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讲到了明代徐霞客通过考察实证金沙江系长江正源的事。1959年在中共八届七中全会上,毛泽东讲他想沿黄河、长江进行考察,说:从黄河口子上沿河而上,搞一班人做警卫,搞个地质学家,搞个生物学家,或者搞个文学家,搞这么三个,只准骑马,不准坐卡车,更不准坐火车、汽车,就是骑马。骑骑走走,走走骑骑,一起往昆仑山,然后到猪八戒的那个通天河,翻到长江上游,然后沿江而下,从金沙江到崇明岛为止。我有这个志向,我现在开支票,但是哪一年兑现不晓得……毛泽东还说他想学徐霞客,并向大家推荐《徐霞客游记》,称赞徐霞客纠正了《禹贡》中“岷山导江”的定论。

1960年,毛泽东乘专列过济南,对上车的山东省委负责人舒同和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等人说:我想骑马沿着两条河考察,一条黄河,一条长江。这个想法至今未能实现。你们赞成不?不一定一年走完,做调查研究。你们如赞成,帮我准备一匹马。沿黄河走完大概要两年,我还可以调查一点地质。1961年,毛泽东在广州也表达了类似想法。同年8月,毛泽东在庐山同卫士张仙朋聊起了自己的“三大志愿”:一是下放去搞工农业和商业;二是要骑马到黄河、长江两岸进行实地考察,我对地质方面缺少知识,要请一位地质学家,还要请一位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一起去;三是最后写一部书,把我的一生写进去,把我的缺点、错误统统写进去。我这个人啊,好处占百分之七十,坏处占百分之三十,就很满足了。1962年,他还嘱咐即将调往西安的机要秘书高智为他考察黄河打前站。

说到做到,毛泽东真的开始筹划考察黄河。中央警卫局选调骑兵、军马组建一支骑兵队,并挑选一匹白马当主席的坐骑。1964年夏,在北戴河办公的毛泽东开始练习骑马,并说:去黄河的事可以如愿了,事情不那么忙了,再不搞就来不及了——这一年毛泽东已71岁。风云突变,同年8月“北部湾事件”爆发,要打仗了,毛泽东的行动得重新考虑。

直到快80岁时,毛泽东仍在惦记这一计划,令人遗憾的是他骑马考察黄河、长江终未能实现。后人不禁产生疑问:一代领袖为什么要组织一班地质学家、生物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去调查黄河、长江,甚至还要亲自调查地质情况?毛泽东说:“我很想学徐霞客。”明代的徐霞客用了30余年游历,考察祖国山川,写成《徐霞客游记》,清代人称他为“千古奇人”,称其游记乃“千古奇书”。毛泽东想学明朝的徐霞客,也想带着地质学家和历史学家溯河而上考察古今。可惜天不遂人愿,毛泽东为此付诸行动想调查一点地质的计划最终落空,但他并未气馁,仍旧在典籍中极古穷今,读章鸿钊、李四光等的著述,“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甚至术后还在读《化石》杂志……

地质学研究的是地球及其演变的学问,与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生物学并称为六大基础学科,但地球科学或广义的地质学却又部分涵盖了数理化天地生,如行星构造地质学就涉足天文。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则更多地涉及数理化。可见,地球科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总纲。毛泽东考察黄河、长江或许正是想抓住地质学这个总纲。毛泽东喜欢研究历史,人类社会史不过几千年,而地质学研究的自然史、地球史则以百万年甚至上亿年计,是更广阔的历史。地质学将自然同社会和历史联系起来,将今论古,古为今用,正是毛泽东注重地质学实践的出发点。

“敢教日月换新天”

毛泽东关心地质勘探,关注着地质工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作用。地质工作是先行性、基础性工作,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毛泽东曾形象地指出:“地质工作搞不好,一马挡路,万马不能前行。”

1964年,毛泽东会见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

早在1940年延安自然科学院成立之初,就在大学部设有地质矿产系,开始培养党的地质人才。1950年2月17日,毛泽东在中国驻苏联大使馆接见中国留学生。在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学习的任湘请毛泽东题词签名。毛泽东得知他是学地质的,便意味深长地写下了“开发矿业”这四个大字。1952年地质部成立,专门负责全国地质工作,地质学家李四光任首任部长。毛泽东多次指出,“地质部是党的地质调查研究工作部”,“地质部是地下情况的侦察部”,说“地质钻探机太少了,要办地质大学”。他会见第三世界客人时,还多次提及地质人才的问题。1955年1月15日,中央书记处在中南海召开研究发展原子能的扩大会议,李四光、钱三强、刘杰分别进行了汇报,并向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现场展示了地质勘探队员于1954年在广西发现的第一块铀矿石。这块被誉为“开业之石”的铀矿石,揭开了中国核工业发展的序幕。

矿产资源和石油分别被称为“工业的粮食”和“工业的血液”,不光是原子能工业,新中国的其他工业部门也面临着等米下锅的困境。“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誓当建设时期游击队员的新中国地质工作者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拿下了大庆油田、扶余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辽河油田……一举把贫油的帽子甩到了太平洋里!除石油外,地质工作者探明了大量国家急需的矿产资源和能源,有力地支援了新中国工业建设。攀枝花、平顶山、金昌、白银等一座座矿城拔地而起,“天翻地覆慨而慷”,真的是“换了人间”。今天,地质工作不断实现重大突破,上天、入地、下海,真可谓“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从历史到现实,人民领袖毛泽东以他那特有的地质情怀,孜孜不倦地研学地质知识,准备着他的地质调查。业未就,身躯倦,鬓已秋,1976年9月9日0时10分毛泽东与世长辞,他的地质梦永远定格在了祖国的山山水水间,定格在那“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迈中,定格在那“芙蓉国里尽朝晖”的壮美中。泪洒神州,地质人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从东海选出最晶莹剔透的水晶,从东岳凿下最坚硬的泰山青花岗岩,再送主席最后一程……

“万水千山只等闲”,“踏遍青山人未老”,一代代地质工作者不畏艰险,在祖国的山山水水间寻觅着人民领袖的地质梦。“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這或许就是毛泽东诗词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猜你喜欢

李四光毛泽东黄河
科学家公益宣传
——李四光
科学家公益宣传
——李四光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黄河』
1949,毛泽东点将
李四光的求学之路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