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国际地位的转变历程

2020-10-27吴思宇王培尔

现代商贸工业 2020年32期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

吴思宇 王培尔

摘 要: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以及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积极开展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援助。经过70多年的对外援助,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上升,从国际舞台的边缘逐渐向中央靠近。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不仅重视与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关系,同时也在为发展中国家和平稳定发展而创造一个新的国际环境,致力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秩序新理念的建立而努力。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给人类带来了挑战与威胁,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立战胜疫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适合当前国际发展局势,而中国将进一步成为推动新国际秩序建立的中坚力量。

关键词:中国国际地位;新冠肺炎疫情;大国角色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32.016

1 中国国际地位提升背景

二战后,新中国成立,为了再次走向强国之列,中国积极开展外交活动,而对外援助是外交活动中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年开始对发展中国家实施对外援助。在这七十多年的对外援助中,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以实际行动逐渐改变着原西方国家对国际秩序制定的规则,从以西方国家的利益为主转为以和平发展为主,缩小南北发展差距。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逐渐融入国际社会发展的新潮流中,中国逐渐承担起维护国际秩序的合理性和共同进步的大国责任。正当经济全球化稳定发展时,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打断了向好的发展趋势,给整个世界带来了挑战,然而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在短短几个月内控制住了疫情,中国在这一次无硝烟的战争中不但打赢了胜仗,也对世界其他疫情国家给予援助以及经验参考。中国全国各地已经进入复工复产阶段,在全球经济低迷之际,中国经济以一种新型的恢复方式开启复工复产的大门,继续推动经济全球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几十年的迅速发展使中国在国际社会站稳脚跟,经过这一次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平发展理念已经融入国际社会新秩序的建设中,中国也将成为国际新秩序的引领者和维护者。

2 中国国际地位转变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缔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中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得到显著增强。中国在维护国际秩序稳定和平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中国在这次全球行的危机中承担起了大国责任,并且将成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中坚力量。

2.1 国际社会的初步参与:1950-1989

新中国成立初期,战争蹂躏后的中国一贫如洗,往日大国威风不在;为了再次崛起,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了获得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可,对外援助是中国外交活动的主要部分。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也在接受发达国家以及国际组织的援助;但是相比于二战后中国的状况,很多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加艰难的困境。二战后,很多亚非国家虽然获得民族独立,然而在经济上依然受到原宗主国的控制,双方经济上的不平等使这些发展中国家没有办法摆脱贫困促进民族经济真正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早期的援助由于意识形态的影响,中国援助对象主要是中国周边友好国家。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将中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同时,这一时期的国际形势也趋于缓和,冷战结束,西欧和日本等新兴力量崛起,更多的第三世界国家获得独立。从1950年到1977年,中国对外援助支出达到465.83亿元,占财政支出的3.53%;1971-1978,中国帮助37个发展中国家完成了470个成套项目的建设。1971年,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后,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规模从单边对外援助转向多边援助,并且加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组织来更有效地援助发展中国家。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合作,以互利为基础,在经贸合作中实现共同发展,经济上的合作促进了发展中国家各个领域的发展。

2.2 中国国际地位提升阶段:1990-2019

信息革命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竞争形式也逐渐表现为以经济和科技为主的综合国力的竞争。20世纪90年代,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了摆脱经济困境和提高综合国力,受援国国内的很多公有企业逐渐转为私有企业,同时也更加注重自身能力的发展。在自然资源和原材料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同时大力吸引外来投资,参与本国经济发展建设,促进本国人民就业和提升国民收入水平。此时,中国也在经历着经济体制改革,在中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企业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这一时期中国也转向以跨国间企业合作为主要形式的对外援助,从而促进受援国的民族经济发展,从根本上帮助受援国摆脱贫困,缩小南北发展差距。

1995年國务院公布了《关于改革援外工作有关问题的批复》,决定采取政府贴息优惠贷款、援外项目合资合作和无偿援助三种援助方式。由于早期的对外援助,行政作用过大没有将中国对外援助的作用发挥最大化,导致受援国的经济效益低下。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推动国与国企业间的互利合作,以经济效益为核心和关键来提高受援国的综合国力,同时减少受援国对外部的依赖,真正实现民族独立和经济发展。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对于不发达国家和重债贫困国家的债务进行减免;中国在扶贫、农业、医疗卫生、教育等民生领域也有针对性的对受援国开展援助和合作。

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开启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里程,对外援助与国际贸易相结合,“一带一路”的建设推动全球治理新体系的建立。2015年中国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给予中国企业和受援国企业经济合作上资金援助。在2014年到2016年三年间,中国的企业在二十多个国家合作建设了五十多个经贸合作区,给当地的政府创造了近十一亿美元的税收收入和近十八万个就业岗位。在文教交流方面中国政府与各国政府紧密合作,分别提供了不同类型的专项奖学金,鼓励各国之间的学子进行更深层次的文化交流。除此之外,中国还与世界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多边开发机构合作支持“一带一路”相关项目,并制订了相关项目的融资指导原则。同时中国愿意与各国加强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合作,计划在2021年前安排2500人次的青年科学家来华从事短期科研工作。

2017年,习近平在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提出,中方将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中国家直接提供约600亿人民币的援助,除此以外,中国还将为沿线发展中国家提供20亿元人民币紧急粮食援助,向南南合作援助资金注资十亿美元。

非洲作为世界最不发达的地区之一,中国尤为重视非洲国家的发展。2018年,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外贸金额达到了2042亿美元,同比增长20%;中国对非洲进口总额同比增长32%,其中农产品增长了22%。中国已经在非洲建立了25个经贸合作区来推动中非经贸合作和非洲工业化发展,为当地居民创造了约4万个就业岗位,以及为相应国家缴纳近11亿美元税额。2014年,中国与西亚国家的双边贸易额度再创历史新高,“一带一路” 优越的贸易条件推动了双方保障机制的发展和完善。2014年,中国从西亚国家进口商品总额达到了1611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7%,对西亚的出口商品额度达到了11328亿美元,同比增长227%,“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极大地促进西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一直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理念的提出与构建,中国一直致力于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援助,促进受援国的经济发展,为建立和平稳定的国际发展环境以及新的全球治理理念做出积极的努力与贡献。

3 新时期: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及中国应对对策

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疫情波及世界各地。整个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受到中断,但是在中国政府的正确决策以及对疫情的及时掌控下,在短短几个月内迅速控制疫情。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来最严重的传染性疾病之一,在疫情爆发后,中国政府在习近平主席的带领下,迅速展开一系列抗疫活动,上至中央、下至地方,14亿人口积极配合国家抗疫政策共同抗疫,截至6月4日,中国本土确诊病例不到10人。中国政府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无论是刚出生的婴儿还是年过八旬的老人都全力救治。

中国当前疫情防控持续向好,但是国际疫情持续蔓延,境外输入病例压力依然较大,复工复产也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但是中国具备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首先,中国具有世界上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并且拥有巨大的内需市场以及充足的人力资源;其次,中国互联网经济以及移动支付的迅速发展为后疫情时期提供了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打破传统经济活动;第三,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是中国复工复产的强大保障。此次疫情严重冲击了中小微企业的运营,中国政府及时出台一系列对冲性政策措施,减少疫情对中小微企业的影响,帮助这些企业渡过难关。为了稳定市场,中国发放惠民电子消费券、刺激消费,形成特色消费季。虽然中国第一季度GDP同比下降了68%,但是总体而言,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依旧保持稳定状态。

由于新冠肺炎病毒的高度传播性,所有大众聚集性的工作场所在疫情期间全部关闭。为了恢复经济发展和保障民生,新的消费模式产生——云消费,中国地大物博,全国各地经济发展特色不同;中国因地制宜地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将小视频平台与各地特色产业结合,利用名人效应对产品进行推销,促进产品的快速销售。明星、央视主持人、各大企业管理层以及各地相关领导也加入线上推广,刺激了消费。2020年3月份,中国的经济已经开始回升,这种新型经济运营模式不仅拉动了各地经济增长,同时也为中国2020年完成全国脱贫摘帽的目标做出贡献。其次,地摊经济再现,以往为了城市环境整洁,很多城市取消了地摊经济;由于疫情影响,很多人面临无业困境,中国政府秉承人民至上的理念,鼓励无疫情地区重拾地摊经济。以中国城市成都为领头,各地相应重启地摊经济,往常安静的夜晚一时热闹起来,各种物美价廉的商品映入眼帘。虽然地摊经济对城市的整体面貌以及管理有一定影响,但是中国政府以民生为本,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出台符合国内发展的利民政策。

4 疫情期间中国对国际社会的影响

在中国控制住疫情时,虽然现在仍处在经济恢复期,但是中国政府以及民间组织尽其所能为其它国家提供援助,对综合国力较弱的发展中国家给予最大程度上的经济和物资援助。截至4月11日,中国政府已经或是正在向127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抗疫援助;派遣专业医护人员到达意大利和塞尔维亚等11个国家支援,以及医用口罩、防护服、检测试剂等物资援助,向社会组织提供2000万美元的资金援助。为了减轻发展中国家的疫情带来的压力,中国决定在两年内对发展中国家提供20亿美元的国际援助,并且免除非洲国家2020底对华的无息贷款债务。中国最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直自觉履行作为一个大国的责任,在疫情爆发前积极参与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促进经济发展,疫情爆发后在第一时间给予发展中国家必要的抗疫援助。

2020年,面对疫情的冲击,全球经济正遭遇衰退,其经济活动的萎缩程度和衰退速度都是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的2倍。瑞士经济学家安仁礼表示,预计全球经济上半年下行,下半年缓慢恢复,全球GDP在2020年将下滑38%。对于全球几大经济体,预计2020年美国会衰退64%,欧元区衰退75%,而中国是唯一一个会有正增长的经济体——虽然增幅可能不及往年,预计在32%。此次疫情危机扩大了各经济体之间经济韧性的差距,在遭受疫情重创行业占比较大的国家,财政刺激的力度反而最小。有些欧洲经济体的韧性早在疫情之前就已经较弱,面对疫情冲击就更显脆弱。中国的经济韧性指数在疫情爆发之前略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但在此次危机中呈現出较强韧性。中国经济活动与经济复苏的相关指数体现出中国强大的综合国力,对于世界经济也是一个积极信号。

5 结论

中国在七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一步一步从贫穷走向富强,积极为国际社会贡献力量。为了帮助其它发展中国家同中国一样走向富强,摆脱贫困,中国致力于构建公平、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七十多年的对外援助获得了国际社会认可,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从一个普通参与者转向国际秩序和平和稳定的推动者与维护者。此次疫情将会改变以西方利益为主的旧国际规则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的新型国际新秩序的发展理念,推动全球治理变革进入新时期。疫情无国界,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立战胜疫情,虽然中国还处于经济恢复期,但是尽其所能向相关国家提供各种援助,尤其重视发展中国家对疫情的防控,体现了中国人道主义精神,也体现了作为一个世界大国的担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符合新时代新型国际治理体系的发展理念,中国也将成为后疫情时代的国际秩序维护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杨枝煌,杨南龙.中国特色对外援助70年的基本图景及其优化建议[J].国际贸易,2019,(12):6875.

[2]姚子辉.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南南合作战略的比较分析[J].海峡科学,2019,(11):3641.

[3]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发展合作之路——40年改革开放大潮下的中国对外援助[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18.

(注:本文收稿日期20200723)

猜你喜欢

新冠肺炎疫情
日本科技社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主要措施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国外经验、启示及借鉴
基于新冠肺炎疫情下对公证服务的思考
超越决策系统失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中的价值坚守和科学精神
建立和完善重大突发事件常规治理与非常规治理相结合的机制
精准在线教学+居家学习模式:疫情时期学生学习质量提升的途径
运用大数据技术提升公共危机应对能力
首都都市圈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探析
新冠肺炎疫情早期科学研究对政府决策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公共治理机制:信息、决策与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