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省高职院校国际物流人才培养研究

2020-10-27彭茜薇

现代商贸工业 2020年32期
关键词:国际物流人才培养高职院校

彭茜薇

摘 要:随着战略布局和国际物流的快速发展,湖南的国际物流人才将日益紧缺,目前湖南尚未形成结合“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开展国际物流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本文主要研究了目前湖南省高职院校国际物流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表现在缺乏与地区战略相结合,与企业需求的人才有差距等,基于地区战略的人才需求,提出对接湖南物流园区,对国际物流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机制、实训基地建设进行改革创新,形成更具有湖南地区特色的国际物流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国际物流;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32.013

湖南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提出,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奋力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到2021年,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形成,开放影响力在全国进位争先,走在中部崛起前列,开放型、复合型人才大量涌现,湖湘人才集群优势形成。战略全面推进以来,不断取得积极进展和成效:湖南进出口总额从2011年的 1900亿美元增长到2019年湖南省的584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比2018年增长41.2%,增速全国第一。其中,出口441.8亿美元,同比增长51.9%;进口181.8亿美元,同比增长20.4%。贸易顺差260亿美元,扩大86%。国际物流可以突破地理屏障,为湖南敞开通往国际市场的便捷通道,弥补湖南地理位置上的劣势,进出口总额的高速增长也反映出湖南国际物流需求增长迅速、层次逐步提高。

从人才培养方面来看,物流业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从业人员快速增长。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2019年物流运行情况分析来看,物流相关行业从业人员数由2016年的1000万人增至2018年1100万人。预测2020年~2025年年均要新增的物流从业人员为2000万人。同时,湖南省交通物流园区布局规划(2018—2035)显示,2030 年,湖南初步实现以交通枢纽为核心的物流产业的集聚和发展,全省90%以上的重要交通枢纽,80%以上的省级及以上产业基地都将配备建设交通运输物流园区,到2035年,湖南各级交通运输物流园区将有137个,其中,一级22个,二级70个,三级45个,这些物流园区在建成后将会充分发挥作为国际物流节点的作用。随着战略布局和国际物流的快速发展,熟悉口岸、园区、海关运作和国际货运代理等方面的国际物流人才相对紧缺,既懂国际物流又精通外语的高端人才更是严重不足,这严重影响到企业服务水平与质量的提升,企业面临国际物流人才短缺的严峻挑战,在这种背景之下,人才已成为湖南省国际物流发展的瓶颈。

目前湖南省尚未形成结合“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开展国际物流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国际物流人才参差不齐。因此,湖南迫切需要一大批优秀的国际物流人才来更好的实现战略,研究国际物流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重要、紧迫的任务。

1 文献综述

目前有关国际物流人才培养路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校自身如何改善、与物流园区等相关企业如何合作以及人才质量保障体系如何構建等角度。黄景贤(2018)认为应深入物流园区、企业、保税区等进行实地调研,培养复合型的国际物流人才。许英、欧阳芳(2018)调研发现国际化、信息化和全面化是将来物流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提出应该以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国际化人才为目标,搭建“政、校、行、企”四位一体培养平台,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朱莎莎(2019)提出应准确定位国际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创新国际物流人才培养方案,创建国际物流实训基地。段蓉蓉(2018)认为应优化课程知识体系,完善人才评价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聂小平、卢燕菁(2017)认为应当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的学生交流、推进物流课程的国际化创新。杜学敏、孙建(2018)构建新常态下高校物流人才培养路径质量屋,提出应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物流模拟实验+校企合作”提升物流实践技能教育,并形成“反馈—调整—提升”的动态闭环。

总之,大部分研究认为国际物流人才的培养必须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师资力量、大力开展校企合作等方面开展。但普遍存在没有充分结合区域发展战略,校企合作融合得也不够深入等问题。本研究将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的人才需求,对接湖南物流园区,提出对湖南省国际物流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机制、实训基地建设进行改革的创新路径,形成更具有湖南地区特色的国际物流人才培养体系。

2 湖南省高职院校国际物流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

2.1 缺乏与地区战略相结合

现有的国际物流人才培养还没有充分结合湖南的战略,如湖南省交通物流园区布局规划重点提及的物流园区。2017年,湖南首次公布了第一批8个省级示范物流园区。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数据统计,湖南物流园区共计29个,其中长沙物流园区14个,占比48.3%。湘潭、衡阳物流园区各有3个,株洲、怀化、郴州物流园区各有2个。同时,还有国际物流的重要枢纽综合保税区和保税物流中心。湖南共有5家综合保税区,2家保税物流中心,综合保税区分别为:长沙黄花空港综合保税区、岳阳综合保税区、湘潭综合保税区、衡阳综合保税区、郴州综合保税区;加上长沙金霞和株洲铜塘湾保税物流中心两家重要的保税物流中心。而院校与物流园区、综合保税区的企业合作较少,企业分布也较为分散,缺乏聚集性。因此,院校国际物流人才的输送缺乏针对性,企业也缺乏合作动力。

2.2 与企业需求的人才有差距

从前期调研的几家湖南国际物流企业所提供的岗位来看,主要集中在销售、客户服务、报关、单证等岗位。企业首先对学生的英语有一定要求,普遍要求四六级水平。其次,知识结构要求复合型,要对客户的要求能有较好的理解和把握,具备对客户个性化需求的辨别能力、营销方案、物流方案设计能力、业务管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能进行基本的办公软件操作,单证操作要求细心、谨慎,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更好。

调研中,发现多数企业反映学生在广告方案设计、营销能力、国际物流专业技能、英语水平等方面较为缺乏,不少学生还需企业从头开始引导,时间成本高,学生的成长潜力有限。此外,职业素养是企业最看重的素质,是用人单位招聘提拔人员最重要的指标,有公司反馈有部分学生在公司工作一段时间后,熟悉了国际物流业务,积累了经验后立刻跳槽,也有学生不遵守公司的相关规定,还有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眼高手低。

3 湖南省高职院校国际物流人才培养改革措施

针对湖南省高职院校国际物流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对接湖南省物流园区和综合保税区,提出如下改革措施。

3.1 依托物流园区,加强国际物流师资队伍培训,增加“双师型”教师比例

要培养出更贴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必须首先加强国际物流师资队伍培训,增加“雙师型”教师比例。由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要求依托职教园区、职教集团、产教融合型企业等建立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协作共同体和校企人员双向流动相互兼职常态运行机制。可见,国际物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是“校企共建”,校企深度合作共育对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来说就尤为重要。而依托物流园区、综合保税区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可以和物流园区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教师集中在物流园区企业进行锻炼,这也便于学校和园区的管理。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一种动态的双向交流机制,教师可以根据物流园区企业的需要培养国际物流人才。同时,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技能是不断更新升级的,老师和园区企业的长期密切联系也可以帮助教师实时更新教学内容。

此外,学校依托对应的物流园区,可以有计划地聘请园区企业的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能够熟练进行国际物流操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或者给国际物流的老师进行培训,促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

3.2 对接物流园区,更新国际物流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

在国际物流课程体系改革上,针对国际物流企业反馈的一系列问题,可进行如下调整:第一,对接物流园区,增加国际物流现场劳动环节,学生去物流园区的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现场劳动,提升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第二,增加客服服务环节,与物流园区协商,顶岗实习期间,让学生协助跟进物流园区企业的客户服务项目,提升学生的客户服务精神;第三,加大单证模拟实践环节的难度,与物流园区衔接最新的单证,提升学生细致工作能力;第四,增设广告设计实务和物流专业英语课程,增强学生的营销能力和英语水平,寒暑假期间可发动学生协助完成物流园区简单的营销工作。将课程体系的各部分与物流园区对接,既可以增强学生对工作的适应能力,又能提升学生对物流园区的归属感,从保障学生在物流园区工作的稳定性。

除了课程体系的变革,教学方法也应随之调整。如在实训环节采用“引导文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与技能的内在联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国际物流相应的课程中,一般一门课程会涉及五至六个实训操作,以填写国际物流的单据为例,首先应准备物流园区提供的最新单证,填写引导文,让学生对填写单据的整个前后环节有整体把握,明确团队分工,让学生明确单据发生的环节以及单据的作用。然后将单据和提问发给学生,学生列出填写计划提交给教师审核,计划通过后开始分工填写,最后进行核对并评价。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共同制定单证填写计划,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谨慎细致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毅力、责任心、获取书面信息的能力,独立制定计划的能力,自行组织和控制工作过程以及检验工作成果的能力。

3.3 服务物流园区,深化校企合作,共建国际物流实习实训基地

建立健全校内外实训基地,尽快完成国际物流方向的实训体系实训项目的开发,包括实训手册、教材、项目及流程,完成校内外实训项目的有机结合,防止重复建设,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双方可以更进一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合作,实现校企资源的有机结合和优化配置,共同培养高技能、高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为湖南国际物流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唐磊,赵小鹏.辽宁省区域经济与物流多元化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体系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07):2628.

[2]秦明,傅俊.“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物流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以赛时公司为例[J].科技经济市场,2020,(05):142144.

[3]黄景贤.“一带一路”背景下贵州国际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8,40(04):173174.

[4]欧阳芳.自贸区背景下物流人才职业能力现状调查[J].北方经贸,2018,(05):151153.

[5]朱莎莎.探究跨境物流业转型升级下国际物流人才培养[J].知识经济,2019,(13):148149.

[6]聂小平,卢燕菁.“一带一路”背景下物流创新人才培养路径[J].科技经济市场,2017,(10):185186.

[7]杜学敏,孙建.基于QFD和职业行动能力理论的新常态物流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物流科技,2018,41(12):140142.

猜你喜欢

国际物流人才培养高职院校
刍议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