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站在通海阁,阅读园博园

2020-10-27王卫华

雪莲 2020年9期
关键词:通海博园丁香

王卫华

对于新建的西宁园博园,我得到的是先“读”为快的享受感。

西宁园博园的位置在湟中县多巴镇的下扎扎村,而通海阁在园博园一期的中间靠西的位置。具体地说,它站立在湖区形成的半岛上,背靠临泽湖,面朝宁泽湖;更准确地说,通海阁是园内最佳的观景处,是一幢高约20米的仿古建筑。登楼环望,可以全方位阅读园博园的内外景观。

第一次登楼,是今年4月15日,尽管从季节上分,已进入晚春,但由于高原真正意义上的春天来得晚,园博园建设工地上呈现的却是初春的景象,头一天的残雪尚在消融中,园区内一片泥泞。园博园建设管理方为了给该园的文化建设把脉增色,事先专门约请我省几位著名作家、学者到建设工地考察调研,第一站是通海阁。当时,通海阁的主体部分刚刚建成。当我随王文泸先生等几位学者登上楼的最高层,眺望四野时,只能看出园博园的大致轮廓。那些两年前开始栽植的各类树木已经成林成景,在清风里抖动着尚未完全伸展的绿叶,似乎诉说着建设园区的经历。当时,道路还在修建之中,建设中的湖泊水景也尚未成型。第一次来到这里,只是凭着工地负责人的讲解,对未来的园博园有了初步认识。

初次站在通海阁,我了解到园博园来之不易。三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工业用地,应该说是寸土寸金,在如今建设用地紧张,房地产开发商和工业企业一地难求的情况下,市委市政府决定要在这里建设园博园,起初许多人都不相信这是真的。但市委市政府很快将决定变为行动,在经济下行压力面前,一下子拿出6540亩土地,关停并转了一些高污染企业,强力推进园博园建设,体现出市委市政府推进生态建设、为民造福的决心和信心。短短的三年时间,当初的规划蓝图在建设者手里,已经变成一个全新的特色鲜明的大公园,又一个“后花园”呈现于广大市民眼前。偌大的一块土地,没有用来搞工业开发,或搞房地产建设,却用来建设绿地,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十分难能可贵,真是了不起。

这次登楼后,还从靳育德先生的口述中得知,这地方在历史上是汉东川的一部分,汉东川背靠朔屏台,前临大西川,正对白象山,是一处风水宝地。汉东川在过去是一条比较封闭的川道,如今的园博园就建在其开口处。由于这里川面宽、土层厚、地力肥、产量高,当年被誉为湟中粮食丰产区的“五朵金花”之一。由于这里的战略地位也很重要,明代以来,曾发生过不少战事,其中明万历年间“湟中三捷”之一的西川之战中,明军与西海蒙古交战的主战场就在这一带。西川之战,也成为明军与蒙古军作战中,以少胜多的战例。

最近一次登临,是在7月10日,也就是在园博园开园前的前一周。这天登阁,与前几次大不相同,眼前的盛景一下子令人咂舌,变化真快啊!远望近观,一幅幅绿色的诗意山水画卷映入眼帘;高低起伏的园区掩映在绿树花草之中;一座座桥如同穿珠,把几个湖串联在一起,水光潋滟,云水相映;远处的河湟民居,如同一个彰显地域文化的鲜明符号,静植于绿树之中;而与园博园毗邻的工业园区,发电厂的两座高大生硬的冷却塔与园博园的柔和润泽形成鲜明对比。

来到通海阁,首先要对其本身作再阅读。此时,阁内二三层作为临时展厅,展示着西宁市在加快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和新时代幸福西宁征程上所取得的新成果、新变化。那些大量的文字、图片让人感受到西宁正在向具有公园城市形态、美丽城市风范、幸福城市品质的现代高原美丽幸福“大西宁”迈进。

从展厅下来,在阁楼一层的正面柱上,看到了紫云先生所撰、沙雨农先生书写的楹联:“登楼揽胜神往雪域净土普惠民生福祉、临海绘图情寄青山绿水共兴生态家园”,眼前顿时一亮,这可是文化人对园博园的大写意。此时,突然想起王文泸先生第一次登过通海阁后,撰写的一副楹联:“鞭雨笞风,忍看沃土远飏,长恨造化;栽青植绿,乍惊绿涛漫涌,宁非神功。”紫云先生的楹联写了市委和政府在生态建设当中的担当意识和为民造福的宏大气魄,而文泸先生的楹联从昨天的历史走来,用“神功”俩字赞美了园博园所彰显的成就。异曲同工,十分贴切美妙。

站在通海阁俯瞰,宁泽湖、临泽湖和丰泽湖如同几面镜子,将天光云影倒映其中,让人不由自主地吟诵起苏东坡的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清澈的湖面上,一阵清风吹来,泛起浅浅的波纹。风停了,水静了,却有一双绿头鸭飞来,湖面上立刻被划出两道扇形的水纹,淡淡的诗情画意荡漾开去。据悉,园博园一期占地面积2000亩,而绿化和水体面积占九成以上,其中的五个湖的面积28万平方米,它们晶莹剔透,绕行于绿色之间,把各个景区联起来,扮靓整个园子。一脉脉清水的注入,为园博园赋予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与这些湖相呼应的还有园区南侧的森林湿地和北侧的河滩湿地,它们下一步就会形成水草摇曳、水鸟嬉戏的和谐环境。水,是任何公园的灵魂,园博园的设计建设者们可谓用生花之笔点睛它们,依据地形,通过多级拱水坝营造水坝景观,同时设置一些自然瀑布、跌水以及湖岸的亲水平台等,使亲水性与安全性无缝对接。进园入口处的龙形瀑布、宁泽湖北端的桃花叠韵、还有东北角的西海飞瀑等,让水灵动起来。加之那些水生或亲水植物的陪衬,呈现出一派水和植物和谐共生的景象。

站在通海阁,还能感受到园博园海绵建设的理念。在这里,通过巧妙的园林造景手段,将海绵城市“渗、滞、蓄、净、用、排”的理念融入园林建设和花木草的种植中,为“城市之肺”增加了新能量。如果是在下雨天,人行道上的雨水會顺着透水砖渗入地下,通过雨水采集系统,达到“小雨不湿鞋,中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的效果,打造出了“会呼吸”的海绵园区。

在通海阁,我仔细阅读了那一片片绿色的海洋。清风无意,却吹来一股股花香,它们来自哪里?哦,是来自园博园的那些绿树成荫的林子,来自路边的花径,来自湖岸的花畦,来自溪边、来自山坡。开建以来,园内一共栽植各类苗木7.3万余株,宿根花卉240多万盆,草花40多万盆、草坪2000余平方米、水生植物6万余株。挺拔的杨树,舒展的槐树,金灿灿的榆树,柔软婆娑的柳树,还有紫叶稠李等色叶木,它们与地面的植被高低呼应,错落有致,为园子奠定了底色,形成了郁郁葱葱、百花齐放的清丽景象。

站在通海阁,我的视力触及到了两个花卉专类园。一个是丁香园,另一个是月季园。丁香花是我们西宁市的市花,象征吉祥幸福和谐。虽然已过了丁香大面积开花的季节,但偶有四季丁香在开放。这个园子,不仅是个丁香观赏园,而且是个丁香种质资源库,除了我们常见的四季丁香、暴马丁香等,还有平时鲜见的黄丁香、蓝丁香、什锦丁香、晚花紫、波峰等新引进品种。30多个品种的丁香组成一个大家族,让人联想到初夏丁香花开时节,那花韵、那袭人的花香酝酿出的氛围多醉人啊。诗圣杜甫曾写过一首吟诵丁香的诗:“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细叶带浮毛,疏花披素艳。深栽小斋后,庶近幽人占。晚堕兰麝中,休怀粉身念。”这虽然是一首诗,但诗人的笔触细腻,描写的丁香生动可触,但如果把这首诗所表达的意境放在我们眼前的丁香园,那只能代表一个小小的局部或细节。

月季花,也是我们西宁人特别喜欢的花。这些年,除了家家户户阳台上栽植的盆花,全市各个公园和街头绿地都有它们的倩影。园博园的月季园,面积不小,有32亩,其间汇聚了20多种本地适生的月季品种。由于品种多,各个品种能够错峰开花,色彩上可以艳淡互补,盛花期有所延长。花开时节,可以让市民和国内外游客大饱眼福。宋代词人赵师侠写过一首以《朝中措》为词牌的咏诵月季的词:

“开随绿琯度芳辰。鲜艳见天真。不比浮花浪蕊,天教月月常新。

蔷薇颜色,玫瑰态度,宝相精神。休数岁时月季,仙家栏槛长春。”

我想,如果把这首词镌刻在园子的一块石头上,或一个精致的牌子上,也许能为月季作一个解读,增添一份雅兴。

站在通海閣,我阅读到了一处特别的建筑,那是河湟民居。为了表现河湟地区的历史文化,设计者和建设者在园博园临泽湖的东面,建有三个仿旧式河湟民居的庄廓院,分别承载起农、商、学三种旧时家庭的不同文化内涵。文友罗子云分别拟名为崇农、尚学、儒商,并为其撰匾文和楹联,分别是:

农耕犁影

爰剑授耕处古迹常绿;

壮侯屯寨地新麦又黄

商旅萍踪

惯看关中雁影携云落;

尚闻塞外驼铃随梦来。

儒学道统

湟岸新村尚敬儒学风范;

鄯州旧地犹存孔孟道统。

这些富含文化历史内容、格式规范的匾文和楹联为三个庄廓院烙上了生动而有内涵的文化符号。建设者在开园前,对三个庄廓院做了精心布置,他们把民间征集到的500余件旧物分门别类地陈设于三个院落的房屋内。崇农院集中展示着河湟地区传统农家的家具摆设及农耕用具,展现传统农家文化;尚学院主要展示河湟地区传统的学院文化;儒商院运用不同时期的商旅符号,讲述青海地区商旅传播及发展的脉络。

站在通海阁,我还阅读了园博园二期的规划方案。二期工程实施在即,其位置于园区中部,占地2000亩,将建设园林园艺体验馆、园博湖、河湟园、巴蜀园、北方园、牡丹园等,计划于明年建成并适时成梯次向公众免费开放。届时,西宁市民和国内外游客不仅可在园博园得到更多的观景体验,还可以感受到智慧景区建设成果所带来的新鲜感受。

猜你喜欢

通海博园丁香
春播
永远的丁香
南京园博园悦榕庄酒店
丁香
通海古城缀记
丁香本马
我家通海
参观园博园
透过大众媒介的私人交往——以《通海新报》私人启事为例
河南淅川竹博园竹种引种试验初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