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中的含混技巧

2020-10-26杨婧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9期

摘  要:《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是美国作家凯瑟琳·安·波特最有影响力的短篇小说之一。小说再现了韦瑟罗尔奶奶去世前一天的意识流动及心理变化,刻画了一位历经坎坷、坚韧倔强的老妇人形象。本文拟从物质、身份、标题三个角度解读小说中运用的含混文学技巧,揭示这一技巧对构建小说主题意蕴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含混:文学技巧;主题意蕴

作者简介:杨婧(1997-),女,回族,宁夏吴忠市人,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9--02

一、引言

凱瑟琳·安·波特(Katherine Anne Porter 1890-1980)是美国最杰出的短篇小说家之一,也是著名的文体学家之一。作为一名凭借其短篇小说获得普利策奖的作家,她的小说创作形成了细腻质朴、独特精湛的风格。埃德蒙·威尔逊(1950)曾评价称:“波特小姐英语写作的纯洁性和精确性在当代美国小说中几乎是独一无二的”。这一评价突出了波特卓越的英文写作能力和高超的文学创作技能。她在创作中经常从女性视角出发,塑造了众多生动形象的女性形象,深入展现女性的内心及精神世界,描写女性的善良、容忍、坚韧,揭露女性所遭受的束缚与不公,突显女性 自由的重要性。《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是波特创作的一篇精巧的短篇小说,该小说于1929年出版在一本小众杂志《过渡》上。小说通过运用意识流技巧呈现出艾伦·韦瑟罗尔在临终之际对自己人生断断续续的回忆。

二、《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中的含混

含混(Ambiguity),也称多义或复义,是西方文论的重要术语之一。英国批评家威廉·燕卜逊(William Empson)对“含混”理论的影响颇深,他在《含混七型》(Seven Types of Ambiguity, 1930)这本书中提出“含混”是“能在一个直接陈述上加添细腻意义的语言的任何微小效果。”这一术语既能表示一种文学创作技巧,也能代表一种复杂的文学现象,在文学作品中,含混经常伴随着作品内容或句法结构发生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并能获得多重解释而出现。虽然《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这篇小说的基本结构简洁易懂,但是文中出现的一些含混现象引发了多重释义,这对于小说内容的理解以及主题的建构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些含混现象主要分为三类即物质层面的含混、人物身份的含混和小说标题的含混。

1.物质层面的含混

首先,当韦瑟罗尔奶奶在回忆过去之时,阁楼箱子里捆放着的一大堆信件引起了笔者的关注,这些信件内容含义颇深,运用了含混技巧。这个箱子里有着“乔治的信、约翰的信以及她写给他们俩的信”(1)在想起这些被隐藏的信时,韦瑟罗尔奶奶感到心神不宁,不想让孩子们“知道她曾经有多么愚蠢可笑”。(2)这说明这些信件触及到了她的伤心隐晦之处,考虑到韦瑟罗尔奶奶讲究挑剔的个性,这些信似乎变得内涵丰富,神秘莫测。韦瑟罗尔奶奶保留这些信件的目的并不明确,这些年来她保留着丈夫的信件可以说是较为合理的,但是她收藏着那个抛弃她的人的信件却十分怪异。虽然小说里没有进一步解释这些信,但韦瑟罗尔奶奶对这些信的回想暗示了众多可能性。学者埃莉诺·布里顿(1987)认为她保存着六十年前乔治的信件或许是因为她始终无法从被抛弃的打击中恢复过来,也有可能是这些年来乔治不断写信给她。若后者这种情况存在,乔治可能写信向她解释临阵弃婚的原因、道歉并乞求原谅。韦瑟罗尔奶奶留着这些信件还有可能是为了警示自己,保持清醒和独立,继续过好生活并不再轻易交付真心与信任。除此之外,最令人难以捉摸的是她也给乔治写过信,虽然这些信件并没有被寄出,但她所写信件的内容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她被抛弃后是否怀孕,她是否对乔治爱恨交织,她是否想通过死亡获得解脱,这些疑惑之处也许都能在她写的那些信件中找到答案。无论如何,这些信件始终是韦瑟罗尔奶奶情感脆弱、难以释怀的证据,可以说她的精神伤疤从未被治愈,无论她多么坚强生活,她似乎难以摆脱“被抛弃”的烙印。

2.人物身份的含混

小说中人物身份的含混是显而易见的。海普西在故事中出现了十六次并且她的身份十分神秘。“海普西?乔治?莉迪亚?吉米?不,是科妮莉亚。她的脸肿起来了,脸上满是小水洼。”(3)从韦瑟罗尔奶奶的话语中,可以推测出海普西是她的孩子之一因为这个名字和韦瑟罗尔奶奶其他孩子的名字并列出现,但是令人疑惑的是为什么乔治的名字出现在这里而不是约翰的名字,这也引出了海普西的父亲到底是谁这个问题。根据这一问题,可以推断出两个可能性较高的答案。埃莉诺·布里顿(1987)分析指出海普西是约翰和韦瑟罗尔奶奶最小的女儿,她在分娩中夭折了,因为海普西这个名字和韦瑟罗尔奶奶四十年前的生产之痛有着密切的联系。海普西也有可能是乔治的孩子因为二者都是韦瑟罗尔奶奶挂念最深的人。因此,在海普西身份归属的这个问题上,她本身就代表着歧义或复义。同样地,故事中出现的一些代词指示不明,没有明确的参照物,比如说,“他的双手从胸部托住了她,她没有倒下……他像水手的鹦鹉一样诅咒发誓道,‘我一定为你报仇雪恨杀了他。别碰他,为了我的缘故,让上帝惩罚他吧。”(4)在这段话中,“他”的真实身份模棱两可。一些评论家宣称这位支持者最有可能是约翰,也就是艾伦被抛弃后和她结婚的男人,是约翰将处于尴尬和羞辱之境的艾伦拯救出来,给了她家庭的温暖和幸福。然而,由于韦瑟罗尔奶奶回想到了自己的父亲并且她的叙述中充满了对父亲的崇拜与钦佩,这也暗示着有可能是她的父亲威胁咒骂着要杀了这个言而无信的新郎。此外,“再一次屋里没有新郎和神父”(5),这句话中的新郎可能有着双重身份。一种身份指代的是乔治,那个深深伤害韦瑟罗尔奶奶感情和自尊心的男人,另一种身份暗指精神上的新郎,即耶稣基督。在故事的结尾,韦瑟罗尔奶奶向上帝祈祷给她一个信号,但是这个信号并没有出现。因此,她陷入了无边的孤独中,觉得自己再一次被上帝遗弃了。

3.标题中的含混

小说的标题中也存在含混现象。正如刚才提到的,当新郎再一次未出现,韦瑟罗尔奶奶变得极其失望和愤怒。也就是说,韦瑟罗尔奶奶人生中一共有两次被抛弃的经历,第一次她被抛弃是由乔治所导致的,第二次被遗弃的经历是由上帝,她的信仰所造成的。虽然她一直认为被乔治抛弃后的人生就像活在地狱中一样,但她靠着更坚强、更独立的信念支撑熬了下来。可是在临死之际,她发现自己再一次被遺弃并且上帝对她的遗弃才是最令人绝望的,这一次她决定不再原谅,而是选择主动吹灭灯光来反抗这位精神上的新郎。一定程度上来说,韦瑟罗尔奶奶在经历漫长的等待和两次被抛弃的命运后,她最终变得不顾一切、孤注一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并反抛弃了上帝。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韦瑟罗尔奶奶既是被抛弃者,也是抛弃者。颇具现实意义的是,韦瑟罗尔奶奶临终之际的反抗是威廉·南斯(1963)所称波特小说中“拒绝的艺术”的具体体现之一,她的挑战是女性所受束缚和压抑的回应,代表着女性的自我实现以及对自由独立的渴望。小说标题中的“遗弃”蕴含着双重释义,对其双重内涵的揭示也进一步升华了小说里“抛弃”的主题意蕴。

三、结语

在分析了小说中物质、身份、标题三方面所运用的含混技巧后,可以发现含混技巧在文学创作中所能实现的美学效果,它延伸了小说内容的理解,留给读者更大的空间去思考诠释并且能够升华小说中的深刻意蕴。对于韦瑟罗尔奶奶这位人物,她的意识涌动不仅展现了她饱经风霜的人生经历,让读者对她的经历感到同情难过,更重要的是,她在默默忍受多年后于临终之际反抛弃了上帝,这展现了她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勇敢无畏的反抗精神。

参考文献:

[1]Katherine Anne Porter. “The Jilting of Granny Weatherall.” In The Collected Stories of Katherine Anne Porter. New York: Harcourt, 1979.

[2]Edmund Wilson. “Katherine Anne Porter.” In his Classics and Commercials: A Literary Chronicle of the Forties. New York: Farrar, Straus & Giroux, 219-223.

[3]William Empson. Seven Types of Ambiguity. London: Chatto and Windus , 1949.

[4]Eleanore  M. Britton. An Approach to "The Jilting of Granny Weatherall". The English Journal, 1987, 76(4): 35-39.

[5]William L. Nance. Katherine Anne Porter and the Art of Rejection.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63.

[6]赵毅衡. 新批评—一种独特的形式主义文论[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 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