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阿拉比》中的爱情隐喻研究

2020-10-26刘阳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9期
关键词:阿拉比

摘  要:《阿拉比》是詹姆斯·乔伊斯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叙说了一位懵懂少年追求浪漫爱情及其幻想破灭的故事。文章短小精悍,通篇充斥着隐喻性语言。本文拟借助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对小说中的爱情隐喻LOVE IS RELIGION(爱是信仰)和LOVE IS A JOURNEY(爱是一场旅行)进行分析解释,旨在为读者提供全新的视角来解读小说的主题思想—都柏林人精神与文化的瘫痪与创伤。

关键词:《阿拉比》;概念隐喻理论;爱情隐喻

作者简介:刘阳(1994-),女,安徽安庆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9--02

一、引言

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1882-1941),爱尔兰作家、诗人,凭借意识流小说《尤利西斯》闻名于世。《阿拉比》是其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第三篇小说,描述的是一个即将长大成人的少年,对同伴的姐姐产生朦胧的爱慕之情,在去阿拉比集市为其买礼物的过程中幻想破灭,自我顿悟的故事。

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对小说中的爱情隐喻LOVE IS RELIGION(爱是信仰),LOVE IS A JOURNEY(爱是一场旅行)进行分析解释,试图解读作者是如何利用爱情隐喻来揭示二十世纪初都柏林人文化与精神的瘫痪和创伤,为读者提供新的视角来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二、概念隐喻理论与爱情隐喻

1980年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在其合著的《我們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首次提出概念隐喻理论,该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人们赖以生存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与传统修辞学所研究客观性较强的镜像隐喻和相似性隐喻不同,概念隐喻侧重于研究在死隐喻基础之上主观性比较强的非常规、命题式的隐喻。概念隐喻的工作机制通常是将始源域的意象图式结构系统地、单向性地映射到目标域,其实质就是以一事物来理解和认知另一事物。始源域和目标域一般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域,始源域是相对具体、直观、易于认知或人们熟知的事物,如植物、动物、空间等,而目标域则是相对抽象、间接、难以观察的事物如情感、道德、思想等。

情感是人类语言表达中永恒的主题之一,《现代汉语词典》(2014)将其定义为:“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在认知语言学中,对于情感表达的研究数不胜数,学者们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人类主要通过隐喻来理解和表达情感。爱情是人类最普遍、最重要的情感之一,自然而然人们在抒发内心这种情感的时候往往会运用隐喻手法。爱情概念抽象且界限不明,采用隐喻加以构建能够使其获取丰富的概念内涵。通过隐喻,人们把生活中所熟知的事物同自己所希望的或幻想中的爱情以及对爱情的切身体会联系起来,对爱情做出丰富、异彩纷呈的解释,故而可以说爱情是隐喻的。

三、《阿拉比》中爱情隐喻的分析

小说《阿拉比》全篇36段,共2327个字,文字紧凑简练,简明扼要。乔伊斯在其中使用了极多的隐喻性语言,其中宗教式隐喻表达有10个,颜色式隐喻表达则多达26处。本部分旨在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基于这些隐喻式表达,对文中的爱情隐喻进行分析与解释。

(一)LOVE IS RELIGION(爱是信仰)

小说中宗教式隐喻表达总共有10处,分别是:Christian Brothers school,priest,wild garden apple tree,figure,summon,chalice,prayer and praise,retreat in her convent,the night of our lord,a church after a service,这10个宗教隐喻表达式蕴含着一个爱情隐喻即LOVE IS RELIGION(爱是信仰)。目标域LOVE对于一个情窦渐开的少年来讲,是懵懂而又抽象的概念;始源域RELIGION则是清楚明白的现实宗教文化知识。通过变化始源域RELIGION支配下的隐喻式表达,作者成功构建了大量的映射结构,使得读者可以从以下两个视角来理解LOVE这一目标域:信仰坍塌的后果与信仰的神圣性。

小说中前三个宗教隐喻式表达展现了都柏林人宗教信仰坍塌后精神世界的空虚与无望:教会学校(Christian Brothers school)坐落于一条死胡同里,揭示天主教不能给予都柏林人精神出路;教士(priest)的死以及他留下的泛黄的书籍,暗示着都柏林人对宗教虔诚信仰的时光已一去不复返;荒芜的花园(wild garden)以及被遗弃的苹果树(apple tree),则是利用原型隐喻,即圣经中的伊甸园和智慧树,进一步阐述都柏林人信仰缺失后精神世界的空虚。而小说的最后三个宗教隐喻式表达则描述了少年去到阿拉比这个爱情圣殿幻想破灭后精神世界的坍塌:少年带着同伴姐姐的期许前往具有东方神秘色彩的集市阿拉比,然而由于是主日之夜(the night of our Lord),集市早早打烊,少年达到目的地时市场就像做完礼拜的教堂(a church after a service)一样空荡荡的,四周一片漆黑,暗示着他对浪漫爱情的幻想彻底破灭,精神世界陷入空虚与无望之中。这两部分首尾呼应,作者利用前半部分少年宗教信仰坍塌后精神世界的空虚来映射后半部分少年爱情幻想破灭时精神世界的空虚。

故事发展中四个用来描述少年爱上同伴姐姐时所见所想的隐喻式表达则阐释了爱犹如信仰一样神圣的这一相似性。在少年的心中,同伴姐姐的身影就像神像(figure)那样美好圣洁;她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在召唤着(summon)他的心;他幻想着自己像骑士保护圣杯(chalice)那样保护自己的爱情;他总是情不自禁地为同伴的姐姐祷告、唱赞美诗(prayer and praise)。他对同伴姐姐的崇拜与敬仰已经达到了宗教的高度,对她有着宗教般神圣的爱意。总之,通过对这些宗教隐喻表达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爱犹如信仰,是人类精神世界不可或缺的食粮,具有着神圣性。

(二)LOVE IS A JOURNEY(爱是一场旅行)

LOVE IS A JOURNEY是认知语言学隐喻体系里最为经典的一个爱情隐喻,始源域journey和目标域love之间有着大量的一一对应关系:旅游的伴侣对应恋人、游客的目的地对应恋人共同的人生目标、旅游交通工具对应恋爱关系、旅途中的困难对应爱情中的挫折等等,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用大脑中已经结构化的关于旅游的知识来认知love 这一目标域,那么在小说《阿拉比》之中,作者是如何来表现这一爱情隐喻的呢?

小说主要围绕少年前往令他日思夜想的具有东方神秘色彩的集市―阿拉比而展开,这是少年为爱而行的一次旅程。阿拉比是少年暗恋对象曼根姐姐所向往的地方,因其要去修道院做静修,少年代她前去,因此在某种意义来说,阿拉比是两人共同的目标,这在本质上就验证了LOVE IS A JOURNEY这个隐喻。在讲述少年去往阿拉比的途中,作者对路上的景象,旅人的形象,集市的外观,货摊的商品,摊贩的言行等等都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如火車“向前爬行,经过了破烂废弃的房屋,又跨过了波光粼粼的大河”等,这些描写无一不展现了少年通过自己的感官冲击来体验他对爱情的感受,从侧面验证了LOVE IS A JOURNEY这一隐喻。

作者在小说中大量使用的颜色隐喻也从侧面间接地验证了LOVE IS A JOURNEY 这一爱情隐喻。在整篇小说中,颜色隐喻式表达主要分为冷暖两个色调,这两类色调的隐喻式表达各自隐藏着一个概念隐喻:NEGATIVE IS DARK/ HAPPINESS IS LIGHT,始源域冷暖颜色的特征、意象分别转移到了目标域消极否定与积极幸福这两种精神状态之上。在小说的开头,少年未对曼根的姐姐产生爱慕之情之时,作者用冷色调的语言表达描述着少年的生存状况;在少年对曼根的姐姐产生爱慕之情之后,作者便开始用暖色的词汇来描述如五光十色的市场、灯火通明的街道、波光粼粼的河水等,借以表达少年积极的精神状态;而当少年来到梦寐以求的阿拉比市场,作者便又使用冷色调的语言描述市场的景象,暗示少年幻想破灭时的精神空虚。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同伴姐姐的存在就犹如旅途中美丽的风景,给予少年精神支柱;作者对少年旅途终点的冷色描述,也暗示着少年的幻想终将破灭。

四、结论

小说《阿拉比》虽篇幅短小,情节简单,但大量的隐喻性语言却使得故事充满了朦胧的意味。乍读《阿拉比》让人觉得小说似乎仅仅是在描述一位懵懂少年追求爱情的故事,有些简洁琐碎,然而就像陈恕(2000;201)在《爱尔兰文学》一书中所写到的:“很多故事表面上看好像是记实性的平铺直叙,但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琐碎的事情的描写,作者使它们具有自己永久的艺术生命的东西,以给人们某种智力或精神上的享受,使他们得到心理、道德与精神上的提高”。乔伊斯用隐喻性的语言赋予少年懵懂的爱情以信仰的神圣性,致使其踏上寻爱的漫漫长路,几经周折,最后还是无疾而终,幻想破灭,正如二十世纪初都柏林人的文化精神世界,从最初对宗教的无比信仰,一路追寻,到最后信仰坍塌,精神世界瘫痪。小说中的隐喻性表达进一步展示了二十世纪初都柏林人文化与精神世界的瘫痪与创伤,读者只有在理解了文中这些隐喻的涵义后才能体会到小说的意蕴。

参考文献:

[1]常耀信. 英国文学简史[M].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3.

[2]蓝纯. 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112, 118.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4.

[4]蓝纯, 郑霞. 宋词与当代流行歌曲中的爱妻认知模式[J].外语研究, 2011(5): 51-58.

[5]陈恕. 爱尔兰文学[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猜你喜欢

阿拉比
《阿拉比》:少年心事多忧愁
少年的成长与升华
象征主义视角下的《阿拉比》解读
乔伊斯《阿拉比》中的“阿拉比”一词意义的探究
浅析詹姆斯乔伊斯小说《阿拉比》中的精神瘫痪和灵魂顿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