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古代文学中的洛阳意象研究

2020-10-26李婧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9期
关键词:古代洛阳文学

李婧

摘  要:日本古代文学作品中,关于洛阳风物景观的内容有很多,大量洛阳书写内容中,属“北邙”最为常见、出现的频率最高,根据对北邙诗文的分析发现,其中不仅将中国诗文的“北邙尘”等意象延伸至此,还结合了“烟”意象,从文学作品中表达对故人的怀念和对人生的感叹。本文对日本古代文学中洛阳意象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探讨,结合北邙意象在中日作品中的不同区别,详细分析了中国古代诗文和日本文学中的北邙意象。

关键词:日本;古代;文学;北邙;洛阳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9--02

前言:

日本京都最早是起源于公元793年,当时日本横武天皇下令修建平安京,是模仿唐长安城进行修建的,这也就成为了后来的京都。参照唐朝的两京制,到了嵯峨天皇时期,将平安京划分为东平安京和西平安京,其中以朱雀大道作为中轴,东京为“洛阳”,西京为“长安”。西京“长安”所处的地理位置不适宜人们居住,环境较为潮湿,因此逐渐荒废,而东京“洛阳”则成为了日本的古代都城持续发展,被称作是“平安京”。

一、日本古代文学中洛陽意象的起源和发展

日本文学作品中,关于“洛阳”的描写非常多,不仅如此,由“洛阳”衍生出了多种称呼,包括“花洛”、“京洛”、“曲洛”等,也同样大量出现在日本文学作品中,作为传播和发扬日本文化的重要载体,日本文学作品充分体现了洛阳的高度重视。以古代的诗文为例,古代文人将京都的山川和洛阳的实地景观在诗文中进行了更进一步的对照,以平安时代之后的武士进京为例,这一行为被称作是“上洛”,以京都鸭川为例,古代文人将其称作“洛川”、“洛水”等。发展至今天,在京都的大量地名中,仍旧体现出了对洛阳的沿袭和传承,包括“洛南”、“洛西”、“洛北”等地名,可以说洛阳始终影响着日本的文化内涵及其发展[1]。洛阳出现在日本古代文学作品中,不仅有大量关于京都人事风物内容的描写,同时关于中国千年帝都洛阳的景观也占据了较大的比重。通常来讲,洛阳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是以文学意象的形式存在的,以都城景观意象为例,包括“上阳宫”、“天津桥”、“连昌宫”、“香山寺”、“不老门”等;以河流山川等自然景观意象为例,包括“北邙”、“洛水”、“嵩山”、“洛川”、“孟津”等。在日本古代文人的笔下,依托汉诗文或遣唐使记忆为基础,经过重构形成以上的景观意象,因此日本文学作品中的洛阳景观意象与真实的洛阳之间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别[2]。

二、北邙意象在中日作品中的不同区别

(一)意象表达不同

北邙在日本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因此以下针对古代文学作品中洛阳意象的研究主要以北邙意象为例。结合中日两方关于“北邙”的诗句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后可以发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关于北邙的意象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有些北邙意象体现了作者对上层社会奢靡生活和下层百姓贫苦命运的感慨,有些北邙意象则是代表着王公贵族、穷苦百姓、文人墨客的墓葬,还有些表达的是对世事无常的伤感情感,对世人进行规劝,体现了对豁达乐观的向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北邙的意象具有多种层次的含义,而日本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北邙则注重的是与其它意象的相结合,例如“尘”、“烟”、“露”等意象,在北邙意象的基础上,结合不同的意象来表达对世事无常的感叹[3]。

(二)表达形式不同

根据对中日文学作品中关于北邙意象的表达形式进行分析和研究发现,中国关于北邙的诗句中常常会出现“埋”、“葬”、“死”等字词。以韩愈的作品《赠贾岛》为例,“孟郊死葬北邙山,从此风云得暂闲”,其中出现了“葬”、“死”。相较于中国古代文学中关于北邙诗句的描写,日本有关北邙的诗句中很少出现关于“埋”、“葬”、“死”等字词的直接描写,仅仅是将中国古代诗作中的“北邙”、“尘”、“露”等意象沿袭下来,这是受到日本平安时代的文学理念所影响,平安时代的文学理念以“物哀”为核心,再加上镰仓时代和室町时代的文学理念则注重的是“幽玄”,二者均偏重于含蓄、纤细、隐晦的表达,因此并不直接表达死亡。除此之外,日本古代的文人将北邙和“烟”意象结合在一起,以此表达对故人的追忆和对人生无常的感叹,古代文学中“烟”意象可代表火葬、蕴含着生命凋逝的内涵。例如,北邙夕烟作为新熟语之一,正是来源于中国的北邙意象,在古代的特定的文化语境中逐渐变化和发展而来[4]。

三、中国古代诗文中北邙意象的研究分析

十三朝古都洛阳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都城,是建都历史最长的都城,由古代发展至今,在洛阳都城中共计经历了100多位皇帝的治理时期。现洛阳北郊邙山与黄河南岸紧密相靠,东西绵延长度达到了400公里以上。在洛阳都城中葬着大量的皇家贵族、文人墨客和富商巨贾,因为此地正是古代所尊崇的“枕山蹬河”风水宝地,包括南唐后主李煜、唐朝诗人杜甫等均埋葬于此。中国古代诗句中,北邙出现的频率较高,以《五噫歌》为例,这是东汉贤士梁鸿登临北邙有感而发所作,作者在北邙处入眼所及皆是京城富丽堂皇的宫殿,因此诗句中不仅有对辛苦劳作百姓的同情、也有对帝王穷奢极欲生活的批判。发展到了唐代时期,与北邙相关的诗作越来越多,有些诗作中利用北邙来抒发对命运无常和世事变化的感叹,也有些诗作中将北邙当做万事万物最终的归宿之地,同样也有诗作利用对北邙的描写,告慰和劝解人们看淡世间的愁苦,应以乐观向上的态度和开阔的胸襟面对世间之事。对中国古代诗文中关于北邙意象的整体分析可以发现,大多数的北邙均是代表生命的逝去、墓地等,感叹命运和世事的无常变化,凄凉寂寥的色彩较为浓厚[5]。

四、日本文学中北邙意象的研究分析

(一)北邙的意象发展

日本古代的文学作品中,继承了中国诗作中关于北邙的书写意象,以镰仓初期鸭长明的作品《海道记》为例,其中有“平日の影、盛んにしていまだ西天の雲に傾かざるに、寿堂の扉永く閉ぢて、北邙の地に埋む事を”这样的句子,体现了北邙意象。镰仓时代,除了洛阳京都之外,地处关东的镰仓幕府成为了又一个重要的政治中心,很多的朝廷官员、文人墨客等在京都和镰仓之间往来,由此创作和留给世人大量的游记作品。根据对沿途名胜古迹和自然风物的描写和吟咏,体现出源自于佛教的无常思想和作者的志向,作者常常会根据眼前的景物联想到中国作品中的景象。鸭长明游历到左中将藤原范茂所投水的平山,也就是现代的神奈川县,藤原信能左中将正处于政治生涯的巅峰时期,却在北邙之地突然遭遇了兵败和斩首,所有的尊荣和地位都消逝而去,作者有感而发,感叹世事无常和无情的命运。此时北邙被意象化,不再单纯的作为一个地名,将中国诗作中北邙的意象和用法运用到了日本古代的文学作品中[6]。

(二)北邙尘

北邙一词在日本古代文学中不仅仅被单独引用,与其它的文学意象相结合,北邙被融入到多种文学意象中,形成了不同的日本古代文学作品。根据中国诗文传承而来的《万叶集》,其中的《沈痾自哀文》,是由著名歌人山上忆良所作的散文,“魏文惜時賢詩曰、未尽西苑夜、劇作北邙塵也。”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人生苦短的感叹。山上忆良在文中说明,这段句子引述的是魏文帝曹丕的诗句,但是在中国的典籍中却没有见到该句子,因此人们猜测可能是由作者所创而来,但是北邙尘在中国唐诗中却已十分常见,并非是山上忆良所独创。中国的诗人常常借助北邙尘意象表达对人世沧桑的感嘆,山上忆良的作品是对唐诗中关于北邙尘用法的沿用[7]。

(三)北邙之露

日本古代文人除了直接引用古代唐诗中的北邙尘之外,还对北邙的意象和用法进行了延伸和拓展,在中世之后,北邙之露比北邙尘的出现频率更高。例如,军记物语《太平记》中,主要记录的是日本南北朝时期的动乱,有一段关于“ともに東岱前後の煙立ち登り、北芒新旧の露とも消えなばやと、帰る車の常盤に、伏し沈ませ玉ひける御心の中こそ哀れなれ。”的描述。其中表达了作者对于逝去人物的感叹,虽然是出自白居易的作品《对酒》中“东岱前后魂,北邙新旧骨”一句,但是用烟和露替代了魂和骨。在众多的古代文学作品中,露的出现频率较高,包括朝露、夕露等,结合到消、乱、散等动词中,体现了虚幻、无常、脆弱等意象的表达。

(四)北邙夕烟

北邙夕烟是除了北邙之露以外出现在日本古代文学作品中最多的,例如中世谣曲《朝长》,其中的“さらがら秋の浅茅原、荻の焼原の跡までも、げに北邙の夕煙、一片の雲となり消えし”一句描述的是主人公墓地周围的环境,文中描述的是正值初春时节,墓地所处位置的名字是“青野原”,但是却都是被野火烧过的荒原,完全没有绿色,作者不禁感叹主人公的遗骸像是烟云一般消失不见,此处的北邙夕烟表面上代表的是火葬、墓地等,但是其中却蕴含着对生命凋零的感叹[8]。

结论:

综上所述,日本古代文学经过了漫长时期的发展,其中体现出了丰富的洛阳意象,以北邙意象出现的频率最高,在不同时期的日本文学作品中均有所体现,促进作者丰富情感的表达,值得后人对日本古代文学的北邙意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挖掘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内涵和更深层次的含义。

参考文献:

[1]杜聪聪.日本古代文学中的洛阳意象——以“北邙”为例[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8(03):108-112.

[2]卞东波.中国古代文学的异域解读——中国文集日本古注本谫论[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1):64-74.

[3]邵小龙.游洛经年月 看花始觉春——有关洛阳的唐代诗赋在敦煌的流行与传播[J].智慧中国,2019(12):81-83.

[4]崔馨文.唐代北邙诗思想情怀研究[J].智库时代,2019(08):229-230.

[5]李晓阳.京都洛阳与西晋文学关系研究[D].江南大学,2018.

[6]唐玉婷.从日本古代文学看武士观变迁——以《平家物语》为例[J].语文建设,2017(21):61-62.

[7]张鸿亮.洛阳地区汉晋墓研究[D].郑州大学,2017.

[8]王继荣.敦煌变文与日本古代相关讲史类题材文学作品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4.

猜你喜欢

古代洛阳文学
洛阳正大剧院
我们需要文学
“立法为民”的洛阳实践
洛阳自古繁华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中国古代山水画色彩研究
中国古代与现当代语境下的语文写作教育观比较研究
日本古代的贡举制度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