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典诗歌英译中的不可译现象研究

2020-10-26杨晓培高存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9期
关键词:语言形式文化差异

杨晓培 高存

摘  要:古典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古典诗歌英译也是翻译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旨在探究古典诗歌英译过程中不可译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分类,主要从语言形式及文化差异两个方面出发,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得出古典诗歌英译中的不可译性是指诗歌的难译之处,不可译因素是译者翻译过程中不可回避的,具有相对性。

关键词:不可译;古典诗歌翻译;语言形式;文化差异

作者简介:杨晓培(1995-),汉,女,河北人,天津商业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高存(1979-),汉,女,山东人,博士,天津商业大学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9-0-02

一、引言

纵观古今,古典诗歌吸引了众多中外读者。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古典诗歌英译活动,此过程古典诗歌不可译现象时有发生。王若谷(1991:96)认为诗是不能进行翻译的,特别是经典好诗,一经翻译,必定会损失原诗的诗韵。著名英国诗人雪莱也认为古典诗歌是不可译的,诗的翻译具有徒劳性,译诗会丧失其神韵及意义。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卡特福德(1965:137)将翻译划分为全文翻译及部分翻译。他持有翻译中存在着语言不可译和文化不可译的观点。在进行汉英翻译实践时,由于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语言形式及文化差异,译者无法将诗歌所蕴含的形式内容及情感再现。

二、原因及分类

2.1产生原因

关于古典诗歌不可译现象,刘军平(2009:235)认为,不同作家的写作风格及其特殊的表现手法是不可译的,完美的翻译是不复存在的。所以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不可译性表现得较为常见,原因主要如下。

从修辞手法分析,中国古典诗歌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其修辞手法的使用,其往往会增加诗歌的感染力及表现力。“许多古典诗歌因修辞手法而成为经典”(杨娜,2007:208)。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此诗运用了夸张和比拟的修辞,使得愁苦之情直击内心,如将此句古典诗歌英译则难以将这种夸张修辞下所表达的愁苦翻译出来。

从情感表达分析,中国古典诗歌是诗人为抒发当下情感所创作的,而在翻译实践活动中,由于译者自身文化背景的局限性及原作者与目标语读者的不同思维模式,要想完美传达作者所抒发的感情几乎是不可能的。“在翻译过程中,要想传达原文的情感,就不能仅仅是两种语言的简单转换,更要能够直面原作者的灵魂”(郑岚,2015:222)。

从意义表现分析,汤富华(2019:14-23)认为从普遍意义进行研究,一首诗或一篇文章所表现的意义只属于作者本人,其元意义是稍纵即逝的。诗歌的创作本身就是来源于作者的灵感,而用语言再现灵感本身就无法实现完全对等。如果将此灵感与语言间的转换视为模仿的过程,那古典诗歌的英译过程便为再模仿的过程。此过程古典诗歌意义的流失是必然的。

2.2现象分类

中国古典诗歌重视韵脚,具有回环美,语言往往使用谐音、押韵的方式来增加作品的魅力。目的语中尽管可以找到相类似的语言来翻译源语,但却不能确保可以寻找到相同满足原文含义并且相对等的词语, 这样定会有损源语言的特征。

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其衍生出来的语言也就具有了其个性特征。由于每种语言都具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从而不同的文化在其相互表达交流时,其语言就无法在一一表达出其蕴含的文化内涵,由此翻译的难度骤然上升。

翻译理论家卡特福德 (1965:136) 将不可译性化分成两种,一种为语言不可译性另一种为文化不可译性。语言不可译性主要探讨的是与源语具有对应关系的词汇表达很难在目的语中找到其对应表达,而文化不可译性是指在说明源语言文化中所富有的特殊文化含义的词汇在目的语文化中难以找到。基于此分类,笔者主要从语言形式不可译和文化不可译进行分析,以下为详细论述。

三、案例分析

金春笙 (2007:35) 提出,诗歌翻译不单是语言之间的相互表达,更多追求的是语义、诗韵、格律以及诗学效果的。译者在翻译古典诗歌时,由于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译者往往很难做到译文形式与原文一致,且传神地表达出原诗的意境、神韵及感情。

3.1语言不可译

中国古典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它的韵律、节奏、修辞等都是诗歌特定美的组成,一旦翻译,诗歌中这些由语言形式表现的含义就会被忽略掉。

《唐多令·惜别》中 “何处合成愁? 离人心上秋”。拆字法在这句诗中得到了完美体现,“心”上有 “秋”,即为“愁”,说明“愁”是源自于内心的一种情感。而自古以来秋天在中国文化中就有悲凉之意。从词语表达的感情来看,因为离人悲秋的缘由,愁思也随之油然涌上心头。从字面组合来分析,由“秋”和“心”组合而成的“愁”字,与中国古代文人的字谜游戏如出一辙,其表达的含义跃然纸上。

许渊冲译: Where comes sorrow?

Autumn on the heart of those who part.

许老的译文表达了“悲伤是别离之人的心上秋”的意义。此译作将原句的 “愁”简单转换成为“秋天”,意为“离别太伤痛而后伤成了秋天”,这与原句中的“离别思念之伤合成了愁”的含义是不同的,从含蓄的愁情到直接的秋天,诗句所表达的侧重点产生了转变,原詩中的“愁思”对读者而言不再具有感同身受的能力。除此以外,原诗修辞的使用使得该诗句别具一格。而译文无法重现此修辞手法。

以朱纯深译《声声慢》为例,其中“凄凄惨惨戚戚”。此诗句形象传神,且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六个叠字,信手拈来,无一愁字,却字字为愁,声声是愁,形成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

朱纯深译: I am, at this most unrestful moment of the day—now warm, then cold.

此译本比较精炼,运用了头韵、尾韵的修辞,表达了原作的忧伤、凄婉之情。但译者对原作的内容把握、风格处理有所偏倚,叠字就无法准确翻译从而表达愁情。因此,即使是比较凝练的译本也无法完全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表达作者的感情。此例也證实了诗歌的不可译性。

3.2文化不可译

古典诗歌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展示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态。在特定的历史文化条件下,中国古典诗歌具有鲜明的文化特性且被赋予了时代的烙印,很难进行英译。

以王维的诗作为例。《西施咏》: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通过描写西施在较短时间内所遭遇的人生沉浮与起落,表达了人生起落的常态及当时的炎凉世态。

许渊冲译本:As all the world thinks highly of Beauty,

Could XiShi live long in obscurity?

西施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西施的美貌也和她的命运息息相关,中国读者就更加容易理解诗人的怀才不遇之情。许老先生的译文直接将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西施”译为“XiShi”,忽略了国外读者需要了解“西施”背后历史典故,未能准确传达出诗中的“美人”“权贵”的概念。正是因为文化的独特性,目的语读者无法仅仅通过英译的“XiShi”来理解诗人内心之意。所以文字英译是无法传达诗中的文化内涵的。

接着分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色彩呢?

许渊冲译本: Alone, a lonely stranger in a foreign land,

I doubly pine for my kinsfolk on holiday.

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点就是中国人对于家庭观念的重视,适逢重阳,宜团聚的日子,尤其对于独居在远方的人们来说,家似乎才是真正的远方,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对于中国人来说,读到此诗的内心酸楚可谓五味杂陈。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西方人家庭观念相对薄弱,对于国人佳节思亲的感受不深刻。当目的语读者读到这首诗的时候,由于对中国的重阳节不具有先知认识,就无法产生情感的共鸣。中西文化各具特色,风俗信仰不同是其文化差异的表现形式,古典诗歌英译中文化的不可译性也是诗歌无法真正传达情感的屏障。

四、结语

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表现及文化内涵与西方国家都不同,因此古典诗歌的英译相对比较困难。在英译过程中,必定会伴随有形式甚至意义的元素流失,所以译者是无法完美再现诗歌灵魂的。但诗歌英译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途径之一,无法完美再现不代表诗歌完全不可译。古典诗歌的翻译是个动态的过程,随着当今社会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信诗歌翻译也将迎来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Catford,J.C.A.LinguisticThe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

[2]金春笙.汉诗英译“形式对等”重要性之我——与黄国文先生商榷[J].中国翻译,2007(2): 33-37.

[3]刘军平.西方翻译理论通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4]汤富华.翻译的澄明:重思“诗歌不可译”论[J].中国翻译,2019(4) :14-23.

[5]王若谷.译诗漫谈[J].龙门阵,1991(6):96.

[6]许渊冲译.《宋词三百首:汉英对照》[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6.

[7]许渊冲译.《唐诗300首新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8.

[8]许渊冲译.《汉英对照唐诗一百五十首》[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

[9]杨娜.中国古诗的不可译性[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8):208-209.

[10]杨衍松.古老的悖论: 可译与不可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0(9): 52.

[11]郑岚.浅谈英汉诗歌之不可译性[J].校园英语,2015(18):222.

[12]朱纯深译.注宋词英译(2)声声慢(李清照)[J].中国翻译,2002(3):92-93.

猜你喜欢

语言形式文化差异
大学校训文化探析
交际中的性别语言差异
课文的核心教学价值,阅读课堂之本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从《楚汉骄雄》和《勇敢的心》看中西悲剧英雄形象异同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对外汉语教材出版的文化差异冲突与融通策略
汉英思维差异新究:语言、表达和文化
抛开繁花锦簇,实实在在、完完整整解读语文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