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着“认识你自己”

2020-10-26徐晓飞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9期
关键词:苏格拉底哲学人生

摘  要: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和孔子所讲的“学”有过很多的比较,本篇文章认为,二者真正的旨归是相通的,都是基于对人性的发问,最终指向生命的学问。人这一生都是在认识自己,就是一个不断学的过程,这一过程无法用时间来衡量,这是贯彻终生并且传承不息的,这就是儒家所讲的“学”。二者存在的最大的相通就在于“认识你自己”和“学”都需要不断地认识、学习、积累、实践,至于达到什么高度,方能说是有所认识和学有所成就是每个人的标准不一,但最终的境界应该是统一的,因为“学”就是为了认识自己。

关键词:认识你自己;学;相通

作者简介:徐晓飞(1996-)女,汉族,山东临沂人,中国哲学专业在校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B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9-0-02

中国哲学是人的哲学,是心性之学,表现出的就是“内敛”的风格,而西方哲学更加注重自然哲学,逻辑和思辨才是他们的标配,表现出“外放”的风格。回到苏格拉底的那句格言:认识你自己。他认为,要认识你自己,首先就要经常对自己进行审察。即在强调要对自己进行不断的认识了解,经常审察自己的内心,才能知道自己的真实内心,才能知道自己是谁,自己从哪里来,究竟要到哪里去。这里的审察就是一个在不断“认识自己”的过程,这就是“学”着“认识你自己”。

一、“学”

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学”是对“学”这个概念,模糊化、普通化了,以至于失去了对“学”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学”这个字是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应该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学”没有固定的内容,没有固定的方式,应该学世间万物,学一切能让人们成为最圆满的自己的一切方式和内容。

要了解“学”的意义,从“学”的文字结构来了解。从《说文解字》中是查不到“学”这个字的,但对“學攵”有解释:“敩字,篆文敩省。”[1]“教”的左上方是一个“爻”字,就像“學”中间的“爻”一样。符号“冖”,代表着蒙蔽,下面的“子”是孩子,就是一个儿童,他的心智还沒有打开,是蒙蔽着的,所以叫童蒙,幼童要自己主动求助老师解除蒙昧无知的状态,寻求光明的成长。右边的“攵”,本来是手中拿着一个东西,也可以说拿着一根棍子,有打击的意思,有去作为、去做工作的意思。所以对还在蒙蔽当中的童蒙,去做某些事引导他,这种行为叫做“教”。“爻”则用来注音。所以“教”就是“教导、启蒙”的意思。这个“學攵”,就是童子接受教育、启发自己;右边的“攵”,就还需要有人教导他。因此这个“学”,原来就有仿效、效法的意思,“上所师下所效也”。

在最古老的時候,“教”和“学”是同一个字。有教必定有学,有学必定有教。秦朝以后,“學攵”字右边的“攵”才取消,简化为现在的“学”。“学”首先有效法的意思,其次,还有“觉”的意思。在汉朝,有人就注解“学”这个字,说“学”就是“觉”,用“觉”来训诂“学”,即是“同音为训”。“学”和“觉”的不同之处才是“学”的独特之处,才是“学”之所以成为“学”的所在。

我们经常说有“见闻之知”,人的一生究竟要见到什么,要达到什么境界才能成为一个儒家的君子、贤人、圣人呢?人除了有一个身体的生命之外,人还有一个内在精神的生命,《易经·系辞》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用现代哲学的话来说就是生命是一个超越的生命,它不是生活在现实当中的生命。人除了有现实的我们要吃饱穿暖的生命之外,还有内在的生命、精神的生命的诞生。你之所以跟别人不一样,不是因为你的身体长得跟别人不一样,最本质的不同在于我们各自内在生命的不同。而在这里“子”所指的就是要从“觉”中知道内在生命的不同、认识到内在生命的诞生,不仅要知道我们有一个现实的生命存在,更要知道人生当中更加重要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內在的生命的存在,并且要将这一内在生命扩而充之。我认为这就是“觉”跟“学”的本质区别了。简单来说,“觉”是告诉我们人要觉醒,认识到自己生命的方向和不足,然后去不断学习,增长智慧,成长为“子”,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人。所以我认为“觉”跟“学”不是同一个层面的不同,而是不一样高度的层次不同。懂得很多道理不一定能做到,只有真正学到并付诸实践,才更改变自己,更好地成长自己。

二、“认识你自己”

最初知道“认识你自己”这句名言是在初中历史课本上,是苏格拉底在德尔菲神殿的石碑上看到并把它当成了自己的哲学原则,后世也才真正地深刻了解到这句话。简单来看,这句话就是在告诉人们,我们要认识我们自己,这样才能认识整个世界,更好的创造社会。

苏格拉底认为自然哲学家是“用眼睛盯着事物,或者试图用某种感官来把握它们”[2],苏格拉底自己是坚持用心灵去体会万事万物。在哲学家眼中,人的一生追寻就应该是认识自己的内在,真正了解潜藏的内在精神世界才是真正的大彻大悟。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应当关注自己的灵魂心灵,只有认识到自己的灵魂心灵才能关注到世间万事万物,才能够理性的明辨是非,一个人只有认识到了自己的内在,自己的灵魂,并知道了自己的最终目标,那么他的一生都将会是充实饱满,光明向前的。这其实也反映了中国哲学的特性,更加关照人的内在本位,能够与苏格拉底有这样的相似,也让我看到了人类文明轴心时代中思想的超越性和永恒性。

牟宗三先生在讲中西文化会通时说:“一个是生命,另一个是自然。中国文化之开端,哲学观念之呈现,着眼点在生命,故中国文化所关心的是‘生命,而西方文化的重点,其所关心的是‘自然或‘外在的对象,这是领导线索。”[3]中国文化虽一直都是围绕生命这个中心去讲的,重点在生命,并不是说中国人就对自然没有观念,而西方的重点在自然,这也并不是说,西方人不知道生命。所以去体会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就像在听孔子讲学一样,呈现出的是活泼泼的生命,迸发的是对人自身价值的思考,展现出的是人性光辉,这就是中西文化的最高指向。

三、二者的相通——中西文化的最高指向

(一)“文化”的共通

一般讲文化的都认为文化就是人生,但此所谓人生,并不指我们个人的人生,而是指的群体的人生。人生是多方面的,一个社会,乃至一个民族、一个成群的大团体所包有的多方面的生活,综合起来称人生,也就是人生。

“文化”这两个字,本从英文翻来。在西方,有了一个新观念,便会创造一个新名词。在无此名词之前,可证他们也无此观念。我们翻译过来的“文化”,英文是Civilization,这是从希腊文变出来的,意思是,一种偏近城市生活而可互相传播者而言,因此其意义所指不免偏重在物质方面。“文化”一词,有指生命和生长,一切人的生活和文化,主要不从外面传来,却从自己内里长出,有它本身的生命。后来流传到中国,我们把Civilization一词翻译为“文明”,把Culture一词翻译为文化。

文化两字在中国经典中也自有来源。《易经》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关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4]”篇亦有“情深而文明”[5]之语。可见“文化”“文明”“人文”这三个字,本出于中国经典,但用来翻译近代西方新起的观念,却恰恰相符。

(二)“学”着“认识你自己”

中国哲学讲“见闻之知”,人的一生究竟要见到什么,要达到什么境界才能成为一个儒家的君子、贤人、圣人,这是一个经常不被当作问题的问题,人除了有一个身体的生命之外,人还有一个内在精神的生命。生命是一个超越的生命,它不是生活在现实当中的生命。人除了有现实的我们要吃饱穿暖的生命之外,还有内在的生命、精神的生命的诞生。人之所以跟人不一样,不是因为身体长得不一样,最本质的不同在于各自内在生命的不同。而在这里“子”所指的就是要从“觉”中知道内在生命的不同、认识到内在生命的诞生,不仅要知道人有一个现实的生命存在,更要知道人生当中更加重要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的生命的存在,并且要将这一内在生命扩而充之。

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指向的就是中国哲学贯彻人一生的“学”,二者的内涵是相同的。哲学是智慧,但智慧并不就是哲学。“认识你自己”和“学”都是建立在人类最真实的生活体验中,而达到观察自己,增长智慧,体验精神的高度统一,这便是“学”着“认识你自己”的过程。这是中西文化在精神境界上的高度统一,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为这就是道,这就是规律,这就是人性的自然。

注释:

[1]引自段玉裁《说文解字》.

[2]引自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03.

[3]引自牟宗三《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01.

[4]引自李申《周易经传译注》,中华书局,2018-02.

[5]引自戴圣编,刘小沙译《小戴·礼记·乐记》,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07.

参考文献:

[1]段玉裁《说文解字》.

[2]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03.

[3]色诺芬尼《回忆录》卷,商务印书馆,1984.

[4]牟宗三《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責任公司,2010-01.

[5]李申《周易经传译注》,中华书局,2018-02.

[6]戴圣编,刘小沙译《小戴·礼记·乐记》,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07.

猜你喜欢

苏格拉底哲学人生
苏格拉底的信仰
菱的哲学
苏格拉底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像苏格拉底一样拒绝
独一无二的你
苏格拉底教学法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