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文化差异下对生命观的不同看法

2020-10-26唐琦琦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9期
关键词:生命观庄子

摘  要:对于生命问题的追溯以及其存在价值的探讨,从古至今,无论在东方亦或是西方一直都不曾停歇,在中国对于生命的探索要属道家最为突出,其中有意庄子的生命观最为有代表性,而在西方的20世纪初掀起的一股对生命关注的思潮中,狄尔泰的生命观自成一派,独具特色。本文旨在浅析二人的不同生命观,以探讨中西在不同的环境以及时代背景下的生命观有何异同之处,以及对现代社会又怎样的参考借鉴价值。

关键词:狄尔泰;庄子;生命观

作者简介:唐琦琦(1996-),女,四川渠县人,沈阳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B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9-0-02

一、时代背景下衍生出的需求

从古至今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对于生命问题的探讨从不缺乏。在中国,对于生命问题的探讨最为系统完整的当属道家代表庄子。战国时期天下处于混乱,征战与杀戮不断,但在学术上,却又是一个百家争鸣的状态。在当时作为影响较大的儒、道两家却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主张,儒家选择了入世,将个人与社会联系起來重视伦理,提倡以仁为主,克己复礼,期望以恢复周礼来重建社会秩序,这样个人的生命价值就得以在社会中体现。而道家却主张无为避世,尤为关注自身,认为个体的生命价值是高于一切的,并希望通过对自我内心精神的发掘和释放来探索生命的价值。在庄子的哲学体系中生命观是贯穿始终的基本问题,更体现了他思想的特点和主旨。

而狄尔泰所身处的时代,科技正快速发展迅猛地占据社会主导地位,科学技术在带来了现代文明的过程中狄尔泰等一批现代哲学家也看到了危机,在他们看来人们在享受科学技术带来便利时,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也发生了改变。人们开始认为科学无所不能,将其视为新的“上帝”,而这也恰巧导致了危机的发生。科学固然带来了巨大的力量与价值,但它只是单一地不断向外探索, 去这个改造世界、改造自然,而对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生活却无法发挥作用,如果一味强调科学的价值,就会导致知识和生命脱离,会造成科技越进步,而生命本身的价值和意义越空洞的状态。所以,在德、法等国开始流行起了一种具有非理性主义特征的哲学思潮,即生命哲学。

二、两人生命观的基本思想及异同

(一)庄子生命观的基本思想

庄子的整个生命观带有极其强烈的个体生命意识,主要体现在对待生与死的问题上,他不同于同时期的儒家、墨家等将生死分离来看,而是将其结合起来用一种豁达释然的态度去面对。庄子重视生命本身的价值,反对轻视生命重要性的言论和行为。他认为比起生命本身的可贵价值来说才华富贵皆是浮云,也正是因为庄子清晰地认识到了这点,才会有不屑视金钱为粪土的行为,更是通过亲身地行动来像世人证明自己享受精神生命的自由与潇洒。

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遭遇各种困难或挫折,比如疾病的侵扰、身体的残缺。庄子认为在面对这些困扰时,应该保持乐观、豁达的态度来面对。如在《大宗师》里对子舆在面对疾病时的以“亡,予何恶?”的乐观反问,庄子赞扬其在面对身患疾病时的苦中作乐,通过自我泰然的心境化解了疾病给自身带来的困扰;在《人间世》中“支离疏”这一人物,庄子通过刻画他的外貌丑陋、身体残疾却自给自足,颐享天年的人物形象,告知人们即使身有残缺异于常人,但是相比起生命的价值都是不值一提的,若是不顺应天命自哀自怨,就能体会到生活的另一种乐趣。这也是庄子想要向世人传递的信息,即希望人们不要被世俗所限制和控制,将身体的残缺或疾病置之度外,以乐观战胜悲观,使心灵得到安顿,豁然的面对人生。

在庄子看来死亡亦是一件平常的事,在面对死亡时,不必过度恐慌。《齐物论》中庄子通过丽姬进宫的前后态度转变告知人们在面对死亡时不必如此担忧和恐惧,这会造成自我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负担,反而会因此弄巧成拙,成为走向死亡的决定因素。再有庄子认为死亡其实不失为一种解脱,当以释然的态度看待。《至乐》篇中,有一段描写庄子与骷髅的故事,其中骷髅在庄子梦中与他说,死亡是一种解脱,让他得以不在受国君统治欺压,不用在经历人世劳苦与忧愁,这与大众的普遍想法是相悖的。因而不难看出庄子在面对死亡时,是提倡大家以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去看待的,面对死亡时的悲痛、难过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死亡不过是“气”消散的结果,不过是有复归于道,因为生死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狄尔泰生命观的基本思想

狄尔泰所处的时代生命是哲学家们关注的焦点,但狄尔泰的生命观与尼采、柏格森等人有很大的不同。在他看来哲学研究的对象不应是单纯的物质或精神,而应该是把物质与精神联系起来的生命,只有生命才是哲学研究的对象,所以“生命”也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范畴。

狄尔泰生命观的基本构成主要有三部分组成。首先是时间性,狄尔泰曾提到过:“我们的每一生命状态都开始、变化和消逝于时间之中”。在他看来生命的全部性质、生命内相互作用的关系及其形成的某种关联都是通过时间来确定的,且这个时间指的是与人的生命紧紧相连的具体时间或实用时间而不是自然所经历的客观时间或物理时间。此外他还批判了康德的时间观,认为其对于历史理性批判不够充分。狄尔泰赞同康德将空间视为人民把握外部现象世界的感性直观纯形式,但却不认可他将时间看为人们把握世界的内在感官形式。因为在他看来,人的内部知觉是有现实的意识事实构成的,不同于外部的知觉现象。所以时间不仅是经验的形式条件,也是被经验到的内容。

其次是历史性,这也是他生命观中最具特色的地方,狄尔泰所阐述的是人类的共同生命,在他看来尼采等人的生命观忽视了历史,过分地强调个体性和主观性。狄尔泰深受历史主义影响,对他来说历史是关于人类存在变化的研究,是一个由人的精神所创造的世界,我们在认识历史时,主客之间是具有内在同一性的,因为“人就是具有某种历史性的东西”。人既是探究历史的主体又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所以按照狄尔泰的想法来看,生命其实就是人类社会文化的历史过程,表现在人类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只有在历史中才能寻找人生的意义。

最后是关联性,在狄尔泰看来生命和时间是紧密联系的,认为这个关联性是依赖于时间性和历史性的,这也是狄尔泰生命哲学的一个创新点。在他的关联性中有一个重要特征那就是可以无止境的还原部分与整体,而部分与整体的这种从属关系出现于完全不同的生命关联和不同情况下每一个同理的生命关联。所以他认为我们的整体与自身或他人进行比较的每一个生命关联,那么部分对于整体的意义就会产生。而生命作为这种关联,也就意味着它是一种结构性,借助把各个环节联系起来的关系而形成的一种统一体。它既适用于生命与生命之间,与外界也能产生关系。由此,个人就会融入世界,这也正是生命关联性的意义所在,使得个人在于他人或世界的关联中得到无限的丰富。

(三)两人生命观的异同

道家整个思想体系的根本就是对个人精神自由和宁静心情的追求,而庄子更是以此为思想的立足点,创立了他独到的生命观。当然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庄子的生命观比起狄尔泰的来说稍显表面、肤浅一点,但是在当时社会现状来说,庄子在追求个人精神的自由以及在面对生、死、疾病的豁达态度来说无疑在中国哲学史上有了极大的进步。这种对生死达观的思想,对后世文人的心性修养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今天来说意义也很重大。而狄尔泰身处在科技发展迅猛地时代其生命观格局比庄子更大,相较庄子只关注个体本身的生命,狄尔泰生命观的着眼点放在了人类的共同生命上。而在实际内容上,庄子的生命观更多的是在讨论人该如何面对生死,如何通过修养达到自身的提高。狄尔泰则是从生命的本质出发,通过时间、历史,以及其中的关联对生命进行研究,以体现出生命的价值和地位,将生命本体化,认为这才是最真实、基础的,而世界也只有立足于生命至上才可以找到它的源头。

三、狄尔泰和庄子生命观的现代价值

庄子和狄尔泰的生命观都各自在哲学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无论二人的生命观在内容上有着何种的差异,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的进步有着极大的价值。

庄子的生命观对个人的生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主张个人的修养升华,充分承认个体的存在价值。不仅是在个人的身体上进行关注,对于精神上也進行了关注,追求生命与个体的自由。尤其是在他的生死观中认为个人不应被物欲所拖累,应提高自身的个人价值,寻求生命的自由和潇洒。这对当下的我们有重大参考价值,面对如今繁杂的社会免不了与物欲打交道,而如何能够保持本心,这才是我们在社会能够立足之本。再有我们的一生无法避免生老病死等问题,而如何能够以正确的心态去看待这些人生的困扰,庄子的生命观告诉我们,不妨从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有时候疾病的困扰,死亡的降临也许也是生命的另一个转机,这番对生死的达观态度,这对我们修身养性是有极大的帮助。

而狄尔泰的生命观对于我们的参考意义也颇大,现在的我们处在科学技术更加发达、进步的时代,高科技信息化提高了我们日常工作的效率,逐渐地依赖电子、机器等现代科技成果,而忽略了自我的生命价值,这也是狄尔泰等一批探索、发掘生命哲学的意义所在。狄尔泰的生命观不局限于自我,但也在关注着自我。在他看来人的生命更重要的是经验参与了个人对意义的感受与体悟。个体正是凭借其对生命的经验和生活的体悟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的。一个人越是更多地体验人生,就越能更多地在理解中展现和释放人生的意义。

狄尔泰和庄子对于生命的思考和探索,更是冲破了一切生死时光的界限,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给人带来限启迪和遐思。

参考文献:

[1]张汝伦.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2](德)狄尔泰著.安延明译.精神科学中历史世界的建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黄悦.庄子生命观浅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S1):210-212.

[4]胡伟力.庄子生命观探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6(11):86-92.

[5]李强华.狄尔泰历史哲学中的“生命”、“理解”和“意义”概念解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5(07):31-33.

[6]张夫伟.狄尔泰生命哲学及其当代教育意义[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6(05):98-102.

[7]赵天惠. 论狄尔泰“生命之流”[D].辽宁大学,2012.

猜你喜欢

生命观庄子
《庄子说》(二十三)
以“乡下人”身份论沈从文的生命观
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浅论中学生物教学中的“三生观”教育
《庄子说》(二十二)
儒家生命观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启示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八)
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显性途径探究
《庄子说》(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