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捕“雌雄大盗”:三部影片展现1930年代美国枪械文化“全景画”(上)

2020-10-26三土

轻兵器 2020年10期
关键词:克莱德勃朗宁霰弹枪

三土

邦妮和克莱德的传奇故事,为编剧和导演们提供了绝好的素材。图为2013年版的迷你电视剧版《雌雄大盗》剧照,霍莉迪·格兰杰和埃米尔·赫希分别饰演邦妮和克莱德,邦妮双手持柯尔特侦探型转轮手枪,克莱德双手持柯尔特行政警用型转轮手枪

传奇的另一面

由于拍摄年代不同,三部影片除了风格迥异之外,立场也存在明显差别。在崇尚个性与自由的时代所拍摄的1967年版《雌雄大盗》里,邦妮尤其是克莱德被塑造成因为社会歧视和压迫才走上犯罪道路的普通人,抢劫银行在一定程度上是激于义愤及反抗不公,暴力不断升级是因为各种意外和身不由己,两人的逃亡和殒命也带上了浪漫悲情的色彩,至于片中的警察形象猥琐、行事下作,只是被嘲弄的对象。而《劫匪》恰好是《雌雄大盗》的镜像,主人公是两位宝刀未老的退休骑警,知命之年依然受托千里缉凶,凡事都喜欢按业已过时的老派规矩行事,还要时时与呆板低能的官僚机构和联邦调查局同僚作斗争,至于两名大盗除了几次血腥杀戮时的背影和远景之外,只留下被击毙前瞬间的正面镜头。如果去掉影片中的符号化、标签化成份,这段历史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1967年版《雌雄大盗》是在反战思潮席卷美国的时代背景下拍摄的,由沃伦·比迪、费伊·唐纳薇饰演的男女主角带有鲜明的反传统、追求自由的色彩,从而更能与当时美国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的情绪产生共鸣

邦妮和克莱德的故事发生在美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即所谓“兴旺的1920年代”和“无法无天的1930年代”的交汇点。那是一个社会巨变和经济动荡的时代。1929年开始的大萧条导致数百万人失业,百业凋零、饥荒肆虐、社会混乱。三部影片都突出了这一背景,有大量农民破产、失去住所,甚至四处流浪的描写。这种情况导致人们对法治和秩序的普遍漠视。加之1920~1933年美国施行禁酒令,制造和走私酒类有暴利可图,这导致了有组织犯罪以及新一代暴力犯罪的出现。这些罪犯装备有汽车和现代化自动武器,具有流窜作案和崇尚暴力的特点,约翰·迪林杰、“娃娃脸”尼尔森、“漂亮男孩”弗洛伊德及他们的团伙,都是那一时期的代表。但邦妮和克莱德的经历更加特殊,也更加让人有想象空间。

邦妮全名邦妮·伊丽莎白·帕克,1910年10月1日出生在德克萨斯州罗维纳,父亲是泥瓦匠。她学习出色,热爱文学,梦想成为演员,但15岁时却陷入一场不合时宜的恋爱,早早辍学嫁给了罗伊·桑顿。桑顿是个混混,后来因为行凶伤人而被判刑。1930年1月,邦妮在一个朋友家里遇到克莱德,两人一见钟情。随后邦妮放弃女招待的工作,跟着克莱德厮混,逐步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在与邦妮初次见面前,年轻的克莱德·巴罗已有盗窃等多次前科。图为达拉斯警察局留存的克莱德被捕时的档案照片

乔普林枪战后,警方找到的“巴罗帮”自行拍摄的照片之一——克莱德亲昵地将邦妮抱起。拍摄时间大概是1933年3月。照片中两人均衣着入时,背后是他们最喜爱的座驾——福特V-8汽车

邦妮的一张单人照,背景仍然是同一辆福特V-8汽车。她更换了衣着,腰间插着柯尔特M1909(右)和另一支口径稍小的长管转轮手枪,看起来像是史密斯&韦森公司的产品(左)

克莱德·切斯纳特·巴罗于1909年3月24日出生在德州埃利斯县一个农民家庭,与邦妮初次见面时只有21岁,但已有过多次前科。因为偷了一辆汽车,他17岁首次被捕,随后几年又因偷鸡摸狗不断进出警察局。两人相识不久,克莱德就因旧案事发被关进韦科监狱。他越狱又被抓回,加刑后被送进州立伊司森农场监狱。在那里,他砍掉自己的两个脚趾以逃避苦役,并最终在1932年2月获得假释。这时的克莱德已经“变成了一条响尾蛇”,在达拉斯一家工厂短暂工作几天后,重新开始偷盗和抢劫。1967年版《雌雄大盗》开头两人相遇的情节与这些事实完全不同,很大程度上进行了美化。

邦妮和克莱德開始了他们的犯罪生涯,他们利用当时已经开始流行的汽车,在从美国中南部到西南部之间的广袤平原上流窜,一有机会就持枪抢劫或盗窃,然后迅速逃跑,有时一昼夜行程超过700km。在那个各州执法机构习惯“自扫门前雪”的年代,几乎无法对他们组织有效的抓捕。邦妮和克莱德最喜欢以福特公司生产的V-8汽车作为座驾,它们强大的引擎能够跑过当时大多数警车,而加厚钢板制成的车身又能提供很好的保护,警察的手枪弹和霰弹无法打穿它们,V-8事实上成为了罪犯的“装甲车”。克莱德甚至给福特公司去信,“表扬”他们的产品,但后者明智地保持了沉默。

警方发现的邦妮和“ 巴罗帮” 成员W.D.琼斯的合影。此照片在报纸上公布后,邦妮将软帽戴在后脑以及用丝巾作为腰带的习惯很快成为一种着装风尚

克莱德的哥哥巴克·巴罗和嫂子布兰奇·巴罗,后来还有W.D.琼斯、亨利·麦斯文、雷蒙德·汉密尔顿、乔·帕默和拉尔夫·福尔茨,相继加入邦妮和克莱德的小团伙,组成了所谓的“巴罗帮”。这个团伙时聚时分,成员有时多达6名,有时只有这对“贼鸳鸯”。1933年,“巴罗帮”有两次在同一个地方待的时间久一些,一次是在密苏里州乔普林市租了一间公寓,另一次是住进密苏里州堪萨斯市的红冠汽车旅馆。但因为行踪鬼祟和一些意外因素,引起当地警方的怀疑,导致了激烈枪战。正是在乔普林那间公寓中,警方找到了团伙成员丢下的照相机和一些自己拍摄的照片,照片中邦妮、克莱德总是在展示他们的各种武器和汽车,以及不断地“秀恩爱”,体现出对武器的强烈崇拜、狂妄的青春骚动和无政府式的“自由”。这些照片与当时的实际状况形成巨大反差:当大部分美国人饥肠辘辘时,他们仍花天酒地;当大部分美国人衣衫褴褛时,他们穿着时髦的连衣裙和三件套西装;当大多数美国人还跟在骡子后面犁地时,他们开着一辆马力强劲的最新式汽车……这些精心美化过的照片创造了一种想象:一对“超人”式的亡命鸳鸯在大萧条肆虐的世界里随心所欲地生活。应该说,邦妮和克莱德是最早的“自媒体”大师,有着塑造自我形象的天赋,他们也知道如何利用媒体的力量,来让自己变成那个时代的“美国神话”。他们并不畏惧警察知道他们的长相,就在流窜过程中,仍通过被裹挟的受害者以及投稿等方式,继续维持着他们的影响,邦妮甚至还在报纸上发表一首长诗。如此做法的确产生了效果,邦妮和克莱德成为当时家喻户晓的名人,其影响力足以让现代绝大多数明星望尘莫及,报纸上长篇累牍地刊登描写他们罪行的文章,他们的衣着和发型被众人模仿,甚至民间传说把他们当作罗宾汉式的侠盗,成为反抗银行和资本家的象征,因此受到很多民众的追捧与包庇。

警方公布的缉拿邦妮和克莱德的通缉令,照片都是在乔普林“巴罗帮”使用过的寓所中发现的

但事实上,邦妮和克莱德只是两个迷失、恐惧和绝望的强盗。他们和同伙沿着公路前行,洗劫商店、银行、加油站和一切他们感兴趣的目标,并且毫不犹豫地射杀任何他们认为有威胁的目标,特别是在面对执法人员的围捕时,常用自动武器和手榴弹来杀开血路。在他们途经之处,先后留下13具尸体,其中9名是执法人员,其余是平民。在最艰难的时候,他们让大家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到1933年底,记在他们名下的指控已超过100项,包括谋杀、绑架、抢劫银行、盗抢汽车以及各种形式的盗窃。但与想象中的巨额财富不同,这些罪行并没有使他们变得富裕,抢劫杂货店有时一次只抢到几个美元,比起他们所冒的风险来说简直是微不足道。而且随着“巴罗帮”恶名远扬,警方加大了追捕力度,餐馆和旅馆里到处是通缉他们的告示。邦妮和克莱德等人不得不东躲西藏,在其犯罪生涯的最后阶段,很多时候只能在野外露营,睡在车里,用篝火做饭,用河水洗澡,生活变得十分艰难。

凯文·科斯特纳(右)和伍迪·哈雷尔森(左)主演的《劫匪》是从执法者和追捕者的视角拍摄的,恰好与两部《雌雄大盗》形成了互补关系。画面中,伍迪·哈雷尔森手持柯尔特莫尼特自动步枪

《劫匪》的故事是从伊司森农场劫狱事件开始的。图为邦妮使用汤姆逊M1928冲锋枪掩护囚犯们跳上前来接应的汽车,现实中这一任务是拿着勃朗宁M1918自动步枪的克莱德完成的

也许是想招罗旧部大干一场,也许只是简单地报复监狱,1934年1月,克莱德精心策划了一场越狱,帮助2名同伙成功逃出了他自己此前待过的伊司森农场监狱。与《雌雄大盗》讲述的从两人相识直到一同毙命的完整故事不同,《劫匪》是从这次越狱开始切入,影片开头,手持汤姆逊冲锋枪的邦妮走路一瘸一拐,是因为历史上的邦妮正是如此。她在1933年6月10日的一起车祸中右腿被烧伤,至死都行动不便。越狱事件给德州政府造成很大压力,德州惩教署为此专门邀请经验丰富的老德州骑警弗兰克·哈默作为特别调查员重出江湖,追捕克莱德一伙。哈默在摸清邦妮和克莱德的活动规律后,准确预测了他们的动向,并提前设下一个圈套。这一堪称经典的埋伏最终结束了两人的犯罪生涯。1934年5月23日,在路易斯安那州北部的一条林间小路上,他们连同那辆后来被称为“死亡之车”的福特V-8,被6名执法人员的密集扫射打成了筛子。当时,克莱德25岁,邦妮23岁。

“他们总是有很多枪!”

就枪支而言,“巴罗帮”是当时装备最好的犯罪团伙之一。尽管克莱德和邦妮都不曾有过从军经历,但他们对枪械的选择却眼光独道,在使用上甚至还颇具创新性。当过克莱德的“保镖”,入伙头两周就犯下两起谋杀案的W.D.琼斯在1968年回忆说:“他们总是有很多枪!……邦妮和克莱德唯一不蠢的地方,就是枪战”。一方面,克莱德很喜欢美军的制式装备,特别是勃朗宁M1918自动步枪和柯尔特M1911自动手枪,他和邦妮至少经历了5次与执法人员的枪战,借助这些军用武器的强大火力,每次都不落下风,并成功逃出包围。另一方面,这个团伙也同样青睐适用的民用武器,包括多种口径的转轮手枪、自动手枪,各种霰弹枪,以及当时流行的其他枪支,他们还通过抢劫五金店,以及从被打死或绑架的警察和银行守卫那里夺取武器。在伏击现场的那辆V-8汽车上,执法人员发现不同州的15套牌照,还发现足以武装一支小部队的武器和弹药。一般认为,这些武器和弹药包括:3支7.62mm勃朗宁自动步枪,1支20号口径M11半自动霰弹枪,1支10号口径温彻斯特M1901杠杆式霰弹枪,1支7.65mm柯尔特M1903自动手枪,1支.38柯尔特侦探型转轮手枪,1支6.35mm柯尔特M1908袖珍自动手枪,1支.45柯尔特M1909转轮手枪,7支11.43mm柯尔特M1911自动手枪,此外还有100个装得满满的勃朗宁自动步枪弹匣,加起来超过3000发各种口径的枪弹。实际上,那辆V-8汽車就是一座移动军火库。

勃朗宁M1918自动步枪

勃朗宁M1918自动步枪在“巴罗帮”参与的多起枪战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克莱德把这种武器叫作他的“霰弹枪”——这里是指他将勃朗宁自动步枪当作霰弹枪来使用,不是用它精确射击,而是依靠其炽烈火力来压制和驱散对手。

邦妮和克莱德最终在一条林间小路上陷入执法人员设下的埋伏,被当场打死。图为《劫匪》中哈默(凯文·科斯特纳饰演)及他的同伴正在向邦妮和克莱德乘坐的汽车射击

邦妮和克莱德被打死的那条林间小路。图为事发后赶到现场的警察和他们的车辆

后来单独拍摄的一张“死亡之车”中搜出的武器和弹药,已经经过了清点和整理

现场拍摄的“死亡之车”中搜出的武器和弹药,3支最长的都是勃朗宁M1918自动步枪,大部分弹药和备用弹匣盛装在手提箱中。由于现场只进行了粗略的登记,有一些武器随后又被人拿走,导致后来对车上枪械的种类和数量的记载不同

勃朗宁M1918自动步枪由约翰·摩西·勃朗宁于1917年设计,发射当时美军标准的7.62×63mm步枪弹。该枪是基于“行进间射击”的设想而设计的移动式自动武器,比当时常见的机枪轻便,同时拥有机枪的威力。美国远征军用它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于欧洲战场常见的堑壕战来说,勃朗宁自动步枪的表现要比法国绍沙、英国刘易斯等机枪好太多,特别是它的选择性射击功能(单发或连发)十分方便。该枪质量约7kg,作为轻机枪有些偏重,连发射击时射速为550~600发/分,这意味着20发弹匣将在瞬间打光,而且作为一种气冷式武器,其枪管难以更换,不适合持久作战。但大威力、高可靠性的特点,使它从1918年一直装备到1950年代末,参与此期间美军的所有重大作战行动,在越南战场上仍有少量使用,直至被可更换枪管、弹链供弹的M60通用机枪彻底取代。

当克莱德和他的团伙开始犯罪时,1934年《国家枪械法案》还没有出台,当然,他们的武器都不是买来的。1932年,克莱德刚获得假释不久,一个名叫赫伯特·法默的狱友送给他2支从密苏里州国民警卫队军械库偷来的勃朗宁自动步枪。克莱德很快喜欢上了这种武器,经常擦洗它们,不管到哪里,总是把它们带在身边。1933年,克莱德和W.D.琼斯先后盗窃了俄克拉荷马州伊尼德、伊利诺斯州普拉特维尔的国民警卫队军械库,除若干支勃朗宁自动步枪外,还窃得柯尔特M1911手枪、M1917转轮手枪、霰弹枪,以及大量枪弹和弹匣装具。这些武器在随后的枪战中,帮助他们获得了足以压倒警方的强大火力。

2013年版《雌雄大盗》中,克莱德和他的勃朗宁自动步枪以及汽车合影剧照,两支勃朗宁是后期的M1918A1和M1918A2。但实际上从来没有克莱德和勃朗宁自动步枪单独合影的照片对外公布过

真实的邦妮和克莱德的照片,似乎是在野外露营时拍摄的。照片中,克莱德正在埋头保养一支类似霰弹枪的武器,右侧靠近镜头方向的则是一支勃朗宁M1918自动步枪

《劫匪》中,“巴罗帮”在复活节枪击案现场留下的弹壳,正是勃朗宁自动步枪所使用的7.62×63mm步枪弹弹壳

2014年6月10日,由德州骑警队发布的一张档案照片:事件结束后,曼尼·高尔特(左)拿着分别由邦妮、克莱德使用的雷明顿M11半自动霰弹枪和勃朗宁自动步枪,弗兰克·哈默(右)则低头看着地面

1933年4月13日,密苏里州乔普林警察局的一个5人小组,试图逮捕躲藏在一间出租公寓内的“巴罗帮”。其实,漏出马脚的正是克莱德本人,他在保养勃朗宁自动步枪时不小心走火,邻居听到枪声后报警。警察原本以为他们要抓的是一伙私酒贩子,只携带了转轮手枪和霰弹枪,所以在遭到克莱德、巴克兄弟俩勃朗宁自动步枪的扫射时措手不及。有研究者认为,邦妮在团伙成员乘车逃跑时,甚至使用第3支勃朗宁步枪提供了掩护火力。在互射了1000多发弹后,“巴罗帮”一伙最后毫发无损地成功逃脱,警方卻付出2人死亡的代价。

3个月后的7月18日,在密苏里州堪萨斯城附近的红冠汽车旅馆,因同伙不小心走漏风声,克莱德等人再次被13名警察包围。这次警方携带了汤姆逊冲锋枪,并出动一辆装甲车。但在激烈的对射中,警方仍发现他们完全被勃朗宁自动步枪的火力所压制。汤姆逊冲锋枪发射的.45口径手枪弹,威力根本无法与能够穿透树木、墙壁和钢板的7.62×63mm步枪弹相比。“巴罗帮”再次逃之夭夭,普拉特县治安官霍尔特·科菲和他16岁的儿子克拉伦斯在交火中受伤,但幸免于难。1967年版《雌雄大盗》在相应的两场枪战中,克莱德等人第一次使用的是霰弹枪和转轮手枪,第二次是汤姆逊冲锋枪,整部影片都未出现勃朗宁自动步枪的镜头。虽然没有点明这些武器是偷来的,但在发现被警方包围之前,团伙成员莫斯(影片中综合几名罪犯虚构的人物)拿着的防毒面具和M1917英式头盔暗示了武器的来路。

4天后,在爱荷华州德克斯特附近的临时宿营地,克莱德、邦妮和W.D.琼斯3人又一次从循踪而来的搜捕者手中奇迹般地逃脱。这一次,又是勃朗宁自动步枪帮了大忙,硬是在50名全副武装的对手组成的包围圈上撕开了一个口子。不过,这一次3名歹徒均受伤,所携带的武器,包括勃朗宁自动步枪在内,也都在慌不择路地穿越树林和小溪的过程中弄丢了。1967年版《雌雄大盗》将巴克·巴罗的死安排在这一段情节中,实际上他是在7月18日红冠汽车旅馆枪战中头部中弹,并在几天后因伤重死去。

1967年版《雌雄大盗》虽然没有出现勃朗宁自动步枪的镜头,但团伙成员莫斯(左二)头戴的M1917英式头盔却暗示了这些军用武器的真实来历

在红冠汽车旅馆枪战中,警方甚至出动了一辆装甲车,但仍然没有压制住“巴罗帮”手中勃朗宁自动步枪的火力

“巴罗帮”元气大伤,但克莱德仍试图东山再起。他们取出事先藏匿的武器,并且故技重施,再次盗窃了一批武器。在1934年1月16日伊司森农场越狱事件中,克莱德再次使用勃朗宁自动步枪,从而帮助亨利·麦斯文、雷蒙德·汉密尔顿和几名其他囚犯成功逃脱,并造成狱警一死一伤。《雌雄大盗》中略去了这一段,而《劫匪》中将其替换为邦妮手中的汤姆逊冲锋枪。据说至少有1支勃朗宁自动步枪的枪管被克莱德等人截短到与导气装置齐平,以便在车内就能操作。但从现场照片来看,在“死亡之车”里找到的3支勃朗宁自动步枪都未截短,也许那支短版勃朗宁自动步枪是克莱德在此前的犯罪生涯中使用的。

雷明顿M11半自动霰弹枪

邦妮和克莱德最著名的一张照片,同样摄于1933年3月。照片中邦妮佯装用手中的雷明顿M11霰弹枪指向克莱德。但这支枪似乎并不是在“死亡之车”中找到的那支,口径像是更大的16号,枪托也更短

1934年4月1日,复活节早晨,巡警H.D.墨菲和爱德华·B.惠勒在德州格雷普韦恩郊外巡逻。他们看到一辆孤零零的汽车停在路边,便停下摩托车,前去察看。当他们接近时,车门突然打开,两个人用勃朗宁自动步枪等武器开始射击。墨菲和惠勒还未来得及掏出武器,就身负重伤倒在地上。然后,一个瘦小的女人走过来,用一支锯短的霰弹枪近距离向他们头部射击,把两人一一打死。《劫匪》真实再现了这残忍一幕,这也是邦妮和克莱德一伙最后一次在德州杀人。

2013年版《雌雄大盗》中还原了邦妮“拔枪相向”克莱德的这经典一幕。不过除了邦妮比真人更为丰满妖艳之外,手中的武器也变成一支斯蒂文斯620型12号唧筒式霰弹枪

约翰·勃朗宁手持自己发明的勃朗宁A-5/雷明顿M11霰弹枪

相比其他两部影片,《劫匪》更注重对细节的还原。图为复活节枪击案中被打死的巡警手中未来得及上膛的霰弹,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的确是那个年代所使用的纸壳弹,而非現代流行、当时还未发明的塑料壳弹

《劫匪》中,哈默在追踪“巴罗帮”时也是使用一支雷明顿M11霰弹枪,而且是执法人员常用的短枪管防暴型

当克莱德凭借勃朗宁自动步枪吸引了公众的注意时,邦妮的一支霰弹枪也同样出名。在她和“巴罗帮”其他成员手持各种武器摆造型的照片中,类似的雷明顿M11霰弹枪曾多次出现。该枪是美国制造的第一支自动装填霰弹枪,同样是约翰·勃朗宁的作品。勃朗宁在1898~1900年期间设计了这支武器,起初想卖给温彻斯特公司,但未能成交。比利时FN公司买下了这一设计,作为A-5霰弹枪(A为“自动”之意)从1902年开始生产。该枪采用枪管长后坐自动原理,管状弹仓位于枪管下方,可容纳4发霰弹。当膛内的霰弹击发后,其枪管和枪机一起后坐,且枪机后坐距离大于霰弹的长度。在后坐过程中,枪机抽出已发射的空弹壳,并将击锤重新推回待击位置。后坐到位后枪机再次向前移动时,将弹仓中的一发弹推送入膛。该枪动作非常可靠,是勃朗宁在霰弹枪设计方面的最高成就。1905年,美国雷明顿公司也购买了这一作品的生产权,从次年开始以雷明顿M11霰弹枪的名义进行生产,一直持续到1947年。雷明顿制造的这种霰弹枪最初都是12号口径的,1931~1932年又开发了采用20号和16号口径的型号。事实证明,无论是作为运动霰弹枪还是防暴枪,它都很受欢迎。特别是采用508mm(20英寸)长枪管的防暴型,美国军方以及执法机构都采购了很大数量,“巴罗帮”使用的若干支雷明顿M11也都是这种型号。

杀死两名巡警的那支霰弹枪是邦妮个人使用的武器,口径是20号,它相对12号、16号等口径来说更小一些,整枪更加轻便。同时,这支枪的枪管和枪托均被截短,特别是枪托,手枪式握把后面的部分只保留了很短一截,以方便携带。这种短霰弹枪当时被称为“惠比特”(即whippet,一种体型瘦长、擅长奔跑的中型运动猎犬)枪。这一称呼起源于19世纪美国西部地区,它的特点是全长较短,可以藏在大衣、长夹克或腋下枪套里,需要时能够迅速地取出。在邦妮活着时,这支M11从未远离她的身边。当两人被打死后,这支枪就掉落在“死亡之车”的地板上。该枪最后一次转手的拍卖价大约8万美元,目前存放在德克萨斯州韦科的德州游骑兵名人堂中。

克莱德和“巴罗帮”的其他同伙同样使用雷明顿M11。至少在一起抢劫案中,克莱德使用过16号口径的同型号“惠比特”枪,他用从汽车内胎上剪下的橡皮条将该枪捆在右臂上,然后再穿上西装外套。据说,邦妮还为克莱德设计过一种特殊的“魔术枪套”,在他的右裤管上装上当时出现不久的拉链,这样他就可以把短霰弹枪捆在小腿上,只要拉开拉链就能抽出枪,在第一时间开火。 (待续)

编辑/曾振宇

猜你喜欢

克莱德勃朗宁霰弹枪
枪械图鉴——TS12霰弹枪
论《美国悲剧》中主人公克莱德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假如霰弹枪想崛起
威力无比的军用霰弹枪
全能家族勃朗宁
乌鸦抚养被弃小黑猫
英国城市更新研究——以克莱德滨水区为例
《美国悲剧》中克莱德的男性气质探析
勃朗宁的爱情
霰弹枪近距离射击致人颅脑损伤死亡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