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翻译之神似化境论《浮生六记》

2020-10-26刘冰倩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9期
关键词:化境浮生六记理论

摘  要:译作,虽为他人之意,但译文绝非鹦鹉学舌,各国语言文法不同,作家思维各异,若翻译只注重表面文字而未能领域文字内在含义,译文始终如画龙而不点睛。译文与原作间处于一个微妙的关系,许多文学家翻译家都以译本如何成文学价值,化原作境界提出各自从实践总结得的翻译经验。笔者认为译作在要求认知原作文字的基础上,译文之神似、化境是翻译原文精髓之重点。本文试以《浮生六记》两个英译本前两记节选进行对比,论述“神似”,“化境”两种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

关键词:神似;化境;英译本对比;理论

作者简介:刘冰倩(1991.1-),女,汉族,四川成都市人,硕士,成都银杏酒店管理学院外语系助教,研究方向:翻译方法、译本对比、实用口译。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9-0-02

一、引言

《浮生六记》原文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文人沈复的自传小说,因已遗失两记,现存的中文原文和英译版都只有四记,分别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原作者一生喜好闲云野鹤般的田园生活,但为了生存不得已做了幕僚,文中也描写了和妻子喜结连理的幸福。本文对比《浮生六记》两个英译本,一个是林语堂译本,另一个是Graham Sanders先生于2011年出版新译本,以期能够对翻译理论的运用起到总结的作用,让目标语言读者进一步理解原作者的思维见解与观点。

二、“神似”、“化境”翻译理论简析

(一)“神似”理论简析:

“早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148)时,安世高开始的大规模译经活动至极盛(唐朝)大约五百年”(《中国译学理论史稿》,陈福康)佛经翻译事业中,有译文“文”与“质”之辩,后道安“五失本”“三不易”,玄奘“五不翻” 基本概括翻译之难度及提出“朴素直译”理论。马建忠提出了“善译—夫如是,则一书到手,经营反复,确知其意旨之所在,而又摹写其神情,仿佛其语气,然后心悟神解,振笔而书,译成之文,能使阅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是则为善译也已。”(《拟设翻译书院议》,马建忠)善译论意味深长,同时他也开启了“译文神似”理论的先河。著名文学家茅盾强调“翻译不可失缺‘神气句调。”(《译文学书方法的讨论》,茅盾,1921年)“‘译文神似 正式引入翻译理论”(《中国译学理论史稿》,陈福康,页245),后不少文人译者都论述了有关于“神似”理论心得与实践。莎翁剧作译者朱生豪在1944年4月完成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译者自序》中认为“保持原文之神韵,每译一段必先自拟为读者。”朱生豪指出:译作发展至今,胡译乱译已然不多了,但大多译者仍然停留在拘泥原文中,大多译文存在“翻译腔”。笔者以为此类译文不能完整将文学作品做一个输出。傅雷指出:“即使最优秀的译文,其韵味较之原文仍不免过或不及。翻译时只能尽量缩短这个距离。”(《翻译论及》,严复&刘靖之,页7)“神似”笔者认为是完成忠实原文后越过文化壁垒,思维、言语表达的差异,尝试改写,译文与原文交相辉映,以达“神似”。

(二)“化境”理论简析:

“化境”在钱钟书在其与他人合著的《林纾的翻译》里提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上‘化境。”(《林纾的翻译》,钱钟书,页18)

(三)以“神似”“化境”论两个英译本前两记节选

《浮生六记》书名—“浮生”林译本为“A floating life”而 Sanders 译为“A life Adrift”“float”和“adrift”在都包含漂浮不确定的意思,综合《浮生六记》文章大意主旨笔者认为Sanders译本选取的应该是“someone who is adrift is confused about what to do in their life”(漫无目的)而林译本的float 笔者认为译者取意应为“to keep changing what you are doing without having any particular ideas or plans”(不断改变;游荡)。“A Floating life”更能表达中文“浮生”的意境。“六记”林译本为“six chapters”;Sanders译本为“six records”“chapter”和“record”都包含篇章之意,而《浮生六记》中每一记为人生一个阶段写照;“chapter”一层意思为“period, a particular period or event in someones life or history”(人生或历史的一段时期)中文中经常会强调人生的重要篇章,而《浮生六记》的每一记都属于作者人生的重要阶段,笔者认为 chapter 较 record 更能体现人生的阶段性表达出“六记”内在含义。

文章在第一记首段引用苏轼诗句“事如春梦了无痕”林译本为“Life is like a spring dream which vanishes without a trace”Sanders 译为“The past is a spring dream that fades without a trace”“事”代指一生中所有发生的事情,简而言之为“一生”,因而Sanders 译本“The past”主要强调过去的“事”在时间表达上有所偏差。第一记中作者妻子有“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之句。此句对仗工整,林译本为“Touched by autumn, one's figure grows slender, Soaked in frost, the chrysanthemum blooms full.”Sanders 译文为:“Autumn encroaches on my shadow wasting away;frost paints the chrysanthemums growing full.”古诗词常以“秋”“人影”“霜”“菊花”寓意悲凉萧条之景。林语堂的 “touched by autumn”为读者营造出一个因秋景而感怀的柔弱女子;Sanders译本中“encroach”to gradually take more control of someone's time, possessions, rights, than you should(逐步侵占)在表意上有所欠缺。第一记中有一临流,名曰:我取。Sanders译本在处理时运用的是直译 My Choice;林译本为After My Heart。此流取名有“清斯濯缨,浊斯濯足”之意,表自然洒脱,不受礼教约束的畅怀。林译本After my heart与“我取”更具形神。在第二记中:“花取参差,间以花蕊,以免飞钹耍盘之病……勿令针针露梗。所谓‘瓶口宜清也。”这一节讲述作者叙述自己对于修建花朵枝叶的心得,两位译者都采取了不同程度的“异化” 以便译文读者理解,林译本“In order to avoid a bare monotonous effect, they should be mixed with some flower buds and arranged in a kind of studied disorderliness…” Sanders译本“The flowers should vary in height and be separated by some that are still budding to avoid the mistake of making them look like straight rows of ‘spinning plates on sticks as you might see in an acrobatics show.”两位译者都没有拘泥于原文,使用长的篇幅来解释何为“飞钹耍盘之病”林译本选用“monotonous effect”来表达“修饰过于”;而Sanders 译本则选用了杂技“转碟”形象深动地传达了若“修饰过分”的呆板反效果。

三、结语

“神似”“化境”,笔者认为是在译文完成了信、达继而为译文“雅”做文笔润色,反复修改比较原作译文语言差异、不同文化、社会影响等之后慢慢达到的。尤其在各国语言不断更新吸收外来词汇,电子类产品的普及等大环境下更需要好的文学译作,以进行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矛盾.《译文学书方法的讨论》.1921,4.

[2]葛泽溥 & 苏轼.1. 2012, 苏轼题画诗选评笺释, 河南大学出版社, 郑州.

[3]陈福康.1992,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 上海外语敎育,上海.

[4]马建忠.《拟设翻译书院议》,1894,《适可斋记言》卷4.

[5]《「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译者自序》朱生豪.1944,4.

[6]严复, 1. & 刘靖之, 1. 1981, 翻译论集, 三联, 香港.

[7]钱钟书, 1. 1981, 林纾的翻译, 商务, 北京.

[8]Shen, F., 1763-ca. 1808 & Sanders, G.M. 2011, Six records of a life adrift, Hackett Pub. Co, Indianapolis.

[9]沈復, 1.1. & 林语堂, 1. 1999, 浮生六记: 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 外语敎学与硏究, 北京.

猜你喜欢

化境浮生六记理论
《浮生六记夜读》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化境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书虫来袭:《浮生六记》:浮生若梦,不妨踏歌而行
浮生六记
视觉万象 化境心源——学术性与思考型意象油画家任传文
化境(外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