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频作品的焦虑叙事研究

2020-10-26虞艳芳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9期
关键词:孙频

摘  要:孙频善写校园之中的边缘人物,致力于书写这一在世俗眼光中拥有光明未来的群体在现实生活与现实人生中的精神困境,关注他们在被社会放逐之后的身份认同焦虑与精神焦虑,同时在作品中反复叩问,追寻挣脱身陷焦虑困境的最优解。

关键词:孙频;焦虑叙事;认同焦虑;精神焦虑

作者简介:虞艳芳,女,汉族,福建邵武人,兰州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9-0-02

“焦虑”原为心理学概念,西方學者对之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克尔凯戈尔将之定义为“人面对虚无和自由时产生的一种眩晕”[1];而弗洛伊德则认为焦虑是人处于压抑状态下无法完全实现对现实的抵抗而产生的情绪;在弗洛姆看来,人摆脱精神权威的束缚而获得的自由使人焦虑。焦虑叙事,体现的正是作家对于身处焦虑状态中的人物的观照,以及“作家在其最直接的存在困境中的一种叩问、自我深省乃至自我批判。[2]”孙频身为80后作家,在创作中刻意与“批量化生产, 粉丝群,商业化运作”等时代潮流保持距离,自诩“是比较纯粹的严肃文学追随者”,又受池莉等作家的影响,使她“一开始写作时就在不自觉地观察着现实人生”。[3]在这种现实视域下,孙频更关注的是处于社会边缘的群体,这一群体往往囿于生活中的种种困境,表现出理想缺失或是追寻理想失败后的焦虑。他们中有大学生,有妓女,有肄业的女博士,有年少辍学的逃犯,有卑琐的企业家,有怪人,有疯子,有复仇者,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有着相似的经历和相通的精神困境,表现出相同的矛盾气质。他们阴暗、卑怯、瑟缩,渴望他人的认同而又每每被置于孤岛,他们未来将何去何从,一颗惶惑的心将何处安放,成为孙频作品中反复叩问的重心。

一、人物边缘化

孙频曾说:“我在一个小县城长大,所以最熟悉的生活是中国城乡结合部的生活。虽然后来在城市里也一个人晃荡将近十年了,但自认为从没有真正写出过城市的味道,我与城市始终是隔着一层的。”[4]这种自身与城市的隔膜,使得孙频不自觉地向自己的家乡汲取创作的养分,即便自己对家乡的印象是“破败落后愚昧”,但仍然“用疼痛和热爱让它们在文字里又活了一回。”[5]因而在她的作品里,不乏具有那个小县城里人物气质和味道的形象。譬如《自由故》里五年级就辍学但对学问却有着执着追求的王发财,恰如她曾提到的那个邻居家的光棍儿子——平凡到庸碌的人,却有满屋子的书[6];《十八相送》里的张茉莉曾为烫伤的儿子植皮,与她记忆中为烧伤儿子植皮最终去世的斜眼女人也不无相似之处。[7]

“边缘”是一个与主流相对的概念,它被主流所排斥、移除而往往不被关注、不受重视,边缘地区、边缘文化、边缘人物都具有同样不被关注的命运。但是不是因为孙频总从小县城里的人身上寻找创作点而使得边缘成为其作品中人物的标签和烙印呢?如果是,为什么从小县城来到城市,就注定会被边缘化?孙频在这里探讨了一个问题,出身是原罪吗?

可以说,孙频对其笔下人物外貌的普通、家境的贫寒是毫不讳言的,吕明月就是一个“身材五短,满脸雀斑”的长相普通的女性,且她的父母均为农民,出身平凡,因而从小到大“她一直在给人做配角,谁都不会正眼看她一眼”[8](《自由故》);韩唐生正是因为出身农村没有条件学习特长而无法参加校园活动,与同学产生了隔膜(《恍如来世》);朱家明出身单亲家庭,经济上也并不富裕(《十八相送》)……孙频对这些人物的处理高明而又残忍的地方就在于,她并不在一开始就将这些人物推向边缘,而赋予了他们尝试的可能。不论是韩唐生一开始试图参与校园活动,后来企图通过优异的成绩一鸣惊人的举动,还是朱家明拼命地享讨好自己的同学,甚至是吕明月的退学之举,事实上都是作者给这些人物创造的融入现实、进入群体的机会。但作者也在人物这种压抑自我、近乎歇斯底里的尝试中,写出了他们精神的绝叫。

回到之前的问题,是不是平凡的出身就是原罪呢?从表面上看似乎确是如此。这些人物正因其普通甚或贫穷的家庭而无法学习特长,在进入校园以后既不能以才艺敲开校园活动的大门,又不能与“城里人”拥有共同的精神禀赋而被排斥在外,他们的被边缘不就是因为贫穷吗?但事实上孙频的探究并不仅仅止步于此,因此她安排了韩唐生的发奋、吕明月的退学、朱家明的讨好等情节,这些情节都指向一个焦点——那便是人物为了取悦群体而失去了自我,而这样的代价显然是人物所难以承受的。因此,家庭条件的不足确实使得这些人物不是人群的中心,但他们至少属于人群的,而将他们彻底推出人群的,便是自我的彻底丧失。

“对于生活曾经寄以美好的希望而又屡次‘幻灭了的人,是寂寞的;对于自己的能力有自信,但是生活的苦酒又使她颇为悒悒不能振作,而又因此感到苦闷焦躁的人,当然会加倍的寂寞。”[9]茅盾这段评价萧红的话,也同样适用于孙频所塑造的人物。他们有着对生活的美好祈愿,并且相信自己有着实现这些祈愿的能力,然而生活的“苦酒”却毫不吝啬地将寂寞泼洒在他们身上,于是,他们一方面极度自卑,犹如阴沟里的老鼠,畏畏缩缩;另一方面又极度自负,将周围的人视为蠢蠹。这就是这类边缘性人物身上的矛盾气质。这种自卑大多数时候以对爱情的迷狂表现出来,这种自负又大多以不羁或者说不符合社会常理的举动表现出来(如韩唐生不刮胡子,刘立林用英文自言自语)。他们被群体隔离出来,但又因为这种触底反弹式的抗争更显得格格不入,反抗而不得,便不得不走向焦虑。

二、身份认同焦虑下的人物

“所谓‘身份认同是关于‘我是谁与‘我将走向何方的问题。‘身份认同这一术语的出现与凸显恰恰是源于主体对于自身身份的认识困境——我们的‘身份认同处于危机之中。”[10]现代文学中,就已经有作家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一问题(虽然这一时期中国学界还未接触这一术语),无论是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还是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其实都表现出这一群体自我身份认同的危机。新时期以来,有不少作家同样对这一现象给予关注和表现,尤其是知识分子失却“启蒙者”立场之后,这种困境在作品中更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孙频笔下的人物,大多正身陷此种身份认同的危机,像李正仪、韩唐生,二人均为大学生,但在校园群体之中并未得到自我的确证,在焦虑之下选择以出格、癫狂的举动来获得现实生活、群体的认同,但这种妥协最终带来了毁灭。

《假面》这部小说集聚焦于校园里的人物,或为大学生,或为博士,这些在世人眼中有着美好未来的人,却身陷不被接纳的危机,处于焦虑之中。《假面》与《恍如来世》都提到了人物面对“他者”时无法靠近、融入的困境,李正仪感到“恋爱摆在他的面前就像一个天衣无缝的玻璃球,无论从哪个方向走,他都找不到一丝挤进去的缝隙”[11]的茫谟与无力;而韩唐生“……一边心惊肉跳地发现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几乎任何场合他都插不进去,就算他把自己磨得像根针他也插不进去。”[12]孙频对李正仪这类人物内心的洞察不可谓不深刻,圆而滑的玻璃球的确没有外人进入的可能,这样的比喻就使李正仪与他人对立起来,他不被接纳的处境、努力却徒劳的情状也就一目了然了;“磨得像根针”当然的夸张的手法,但也将韩唐生与集体的隔膜写得真实可感。从表面看,作者仁慈地安排了一位美丽女性的出场,使得李、韩得以在与女性的交往中确立自己的男性身份,与之结婚则代表了他们对正常的现实生活的回归与向往。但进一步说,他们将自己内心隐秘的伤痛尽数宣泄在更弱者身上,其不堪的过去使他们不自觉将之作为被放逐的“他者”,他们用“玻璃球”将自己包裹起来使得这些女性把自己磨得像根针也无法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在他们这里,女性的身份无法得到确证。于是他们的生活又陷入危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

“中国人有时是很难忍受那不被人认可的‘孤独的,因为我们的传统是强调‘群体的作用和意义的,个人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在群体的肯定中才能实现。”[13]因此,在长时间的飘荡与茫谟之后,不被接纳的人物以对爱情和性的随意来满足自己内心的极度空虚。在身份认同焦虑之下,都选择了爆发,或是在疯狂的性中迷失自我(李正仪);或是在救赎堕落者后又将其推向毁灭(韩唐生);或是在侮辱蔑视更弱者中自我满足(吕明月);或是在怪异不羁的行为中宣泄愤懑(朱家明);总之,殊途同归,以扭曲、变异甚至变态等负向的趋势来表现自己的孤独,以及获得话语权的诉求。

三、结语

孙频作品中的人物,就是以这样带着孤独气质的伤痕累累的面孔走到台上,他们是狂放不羁的怪人,是离群索居的孤鬼,是癫狂愤怒的疯子,在人生的颠仆中浮沉,刻画出当代人的苦痛面容,显示出当代人的现实困境,表现出当代人的种种焦虑。孙频在作品中反復叩问边缘人物挣脱焦虑的方法,人物的种种疯狂行为所带来的毁灭,也许已经说明变成疯子并不是答案。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人物不顾一切的举动换来的却是自身的堕落与毁灭,或许更体现出这一群体处境的艰难与反抗的绝望。那么答案究竟是什么,还需要继续追索。

参考文献:

[1]王叶青.论施蛰存的焦虑叙事[J].文学教育(上),2013(11):82.

[2]江腊生.新时期文学的焦虑叙事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9.

[3]孙频.女人与女人,女作家与女作家[J].文艺争鸣,2016(04):35.

[4]孙频.写作的意义[N].文艺报,2013-3-25(02).

[5]孙频.女人与女人,女作家与女作家[J].文艺争鸣,2016(04):35.

[6]孙频.女人与女人,女作家与女作家[J].文艺争鸣,2016(04):33.

[7]孙频.女人与女人,女作家与女作家[J].文艺争鸣,2016(04):35.

[8]孙频.假面[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6:52.

[9]洪子诚.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M].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83.

[10]孟瑞.“身份认同”内涵解析及其批评实践考察[D].杭州:浙江大学,2013:8.

[11]孙频.假面[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6 :3.

[12]孙频.假面[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6 :122.

[13]王光东.民间理念与当代情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79.

猜你喜欢

孙频
论孙频《去往澳大利亚的水手》的色彩书写
所有事物都可期以永恒
BALCONY
Balcony
近年孙频小说创作的进阶
现代文学传统下的“新女性写作”:以张爱玲与孙频叙事技巧比较为例
孙频小说中都市疏离者的精神肖像
孙频称纯文学不被太多人接受是因为它有一个门槛
视点
孙频《九渡》获得第五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