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裂的诗歌文本

2020-10-26代柯洋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9期
关键词:面朝海子世俗

摘  要:作为新生代诗人,海子坚守知识分子的精神立场,并执著地探索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他的诗歌也由此体现出了史诗的品格,充满了炽热的感情和强烈的生命意识,已经诗人对自我理想的极度张扬与对于庸常现实的深刻摒弃与蔑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作为孩子一首非常著名的诗歌作品,明显体现了上述各特点。从语言表层来看,诗歌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的、牧歌式的田园生活的渴望与憧憬,以及诗人对美好人生的祈祷,语言浅显质朴,但对世人的祝福却真诚纯粹,情感明朗热情;从诗歌的深层含义来看,它却表达了诗人的另外一种选择,表达了诗人的一种坚定的决心,即“只愿面朝大海”,背对世俗,诗歌的情感基调显得孤独而又凄冷。整首诗歌无疑显示了诗人一种矛盾的心态,诗人既肯定和认同世俗生活,但又不甘心没入尘世成为俗人。这种矛盾的心态,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诗歌文本的某种分裂,使诗歌既激情又深厚,既明朗又含蓄,既畅快淋漓又凝重深远。

关键词:海子;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分裂;世俗;尘世;幸福

作者简介:代柯洋(1980.3-),女,汉族,山东菏泽人,铜仁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和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9-0-02

海子,1964年出生,本名査海生,安徽省怀宁县高河查湾人,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此时的海子,年仅15岁。大学期间,即1982年便开始了自己的诗歌创作。与舒婷、顾城、北岛等朦胧诗人相比,海子的诗歌创作在时间上要稍晚一些,所以他被归入到了新生代诗人的行列。但作为新生代诗人,坚守知识分子的精神立场,并执着地探索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海子”,是他1984年创作其成名作《亚洲铜》和《阿尔的太阳》时所使用的笔名。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可谓是中国当代诗坛上的一颗流星。

海子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大概创作抒情短诗多达250多首,另外还有七部长诗,即“太阳七部曲”。作为一位雄心勃勃的詩人,海子得诗歌理想“是在中国成就一种伟大的集体的诗”,他“不想成为一个抒情诗人,或一位戏剧诗人,甚至不想成为一名史诗诗人”,他“只想融合中国的行动成就一种民族和人类的结合,诗和真理的结合”。

海子虽不想成为抒情诗人、戏剧诗人,甚至是史诗诗人,但其诗歌却体现出了史诗的品格,且充满了炽热的感情和强烈的生命意识,以及诗人对自我理想的极度张扬与对于庸常生存现实的深刻摒弃与蔑视。[1]他要坚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一生“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诗人海子所向往的理想境界,是他的理想追求。海子把自我的这种向往和追求,最终通过一首诗含蓄地表达了出来,它就是海子非常著名的一首诗歌作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首诗创作于1989年1月13日,从诗歌的语言表层含义来看,它表达的似乎是一种幕格式的田园情感,另外还有对美好人生的祈祷,语言浅显质朴,但感情却热情真挚而又轻松欢快。可紧接着,1989年3月26日,即创作完这首诗歌的两个月之后,诗人就在山海关卧轨自杀了。这一事件,无疑使得这首诗歌表层的欢快轻松与深层的实际内涵之间出现了一种矛盾和分离,即使诗歌文本产生了某种分裂。

一、渴望融入尘世,在尘世营造幸福

全诗一共三节,诗人在诗歌第一节就迫不及待地向人们展示了其理想中的、所谓“幸福的人”的生活景象。其中的“喂马、劈柴、周游世界”,象征着一种闲散而又自由的生活风格;“关心粮食和蔬菜”,则包含了诗人海子所向往的平凡生活内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表明海子一方面试图融入尘世,但另一方面又要超脱尘世,在尘世中保持一种清静与独立的生活姿态。

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诗人想象的尘世,一切都那么新鲜可爱,充满生机和活力”[2]。我们的诗人海子暂时为这种生活所陶醉,这种生活既能够满足其日常的物质和情感的欲望,又能够使其享受到世俗的快乐。这种“幸福”,可谓是物质与精神、理想与现实的完美统一。

从诗歌的表层含义来看,诗人海子似乎渴望融入尘世,并试图在尘世营造一种“幸福的人”的生活。此时,诗人的内心充溢了一种无法抑制的兴奋和喜悦之情,以至于他要把自己的幸福与“每一个亲人”分享,写信告诉他们自己内心关于幸福的体验与感受,甚至想让“每一座山”、“每一条河”,以及所有的人也能够拥有类似的幸福体验与感受,所以有了“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和“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的浪漫冲动与想象。这显示了诗人亲近,甚至试图走近世俗的姿态与愿望,并且此时诗人的博爱之情溢于诗歌的字里行间,与世界一团和气。

如此看来,诗人海子向往美好的田园生活,向往尘世的幸福,并试图在尘世营造“幸福的人”的生活,是一个有着美好生活愿望和理想的正常人。可事实上,并非如此。

二、背对世俗,拒斥对生活的介入

作为一个一直用心灵写作的诗人,作为一个沉溺于自己心灵孤独的诗人,海子一生都在试图挣脱尘世的束缚和羁绊。海子似乎与世俗生活格格不入,一生都在企望能够倾听到远离尘世喧嚣的优美的回声,他注定不是那种为世俗世界而歌唱的流行歌者。因此,他绝不会仅仅满足于,也绝不会仅仅停留于在尘世营造幸福的生活,他的精神家园在“远方”,他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去追寻自己的理想。这一点,在这首诗歌中得到了明确的暗示。

首先,从诗歌的题目来看。

读完这首诗,其实最令我难以忘怀和感到不可思议的就是它的题目。如果仅从语言表层来看,读者很容易理解,甚至一看便懂,但是它所包含的意蕴张力却令我震惊,并禁不住产生一些疑问。譬如,诗人为什么一定要“面朝大海”呢,以及“面朝大海”怎么能够看得到“春暖花开”……

带着这些疑问,我对诗歌展开了深入的解读和剖析。通过进一步地阅读,我发现“大海”其实是这首诗歌的中心意象。它广阔浩荡、生机勃勃,令人心旷神怡,所以历来往往被人们视为理想之乡、搏斗之乡,甚至是安魂之乡。在此,海子更是把它视为自己的“一个精神对话者或是灵魂归宿地”[3],视为能够真正获得幸福感的地方,所以他要执拗地一定要“面朝大海”。

但是,紧接着问题就出现了:“面朝大海”,怎么能够看得到“春暖花开”?“花”,本应开在尘世炎热、肥沃的土地上,可是诗人海子却固执地、一厢情愿地让它们开在自己所幻想的幸福之海上,开在自己梦想的追求中。可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只不过是诗人心中的一种幻景,是一种海市蜃楼,可它又是诗人唯一能够感觉到的一种幸福感受。诗歌首先从题目就暗示出了抒情主人公,或者说是诗人的一种孤独凄冷的情感特征。这与诗歌表层的轻松欢快,无疑形成了某种隔离,从而使整首诗歌显得不那么协调。

其次,从诗歌的关键词句来看。

在诗歌的第一节和第二节,诗人一连用了三个“从明天起”。“从明天起”,也就无疑成了这首诗歌的关键词句。在这简短的诗句中,“从明天起”被运用得频率之多,让我不禁产生了进一步的思考和疑问:诗人既然已经决定要在尘世营造幸福的生活,为何不马上行动而一定要等到“明天”呢,这有没有什么别的寓意和弦外之音?

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我认为“从明天起”在此其实蕴含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表明时间上的断裂,即与诗人的过去和现在形成一种间隔,这就意味着诗人过去和现在可能生活得并不怎么幸福,所以他才下定决心在尘世营造幸福的生活,决定做一个和大家一样的幸福的人。它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憧憬与渴望,诗人渴望融入幸福的尘世生活之中。另一层含义表明诗人可能始终在尘世也无法获得幸福的生活,因为“明天”往往具有不确定性。正如一句俗话所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事事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所以,“从明天起”,不正恰恰说明了诗人现实生活的黯淡和不如意吗?正如诗人海子生前好友西川所说:“海子没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生活中的一席之地。这或许是由于他的偏颇。在他的房间里,你找不到电视机、收音机、甚至录音机。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之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

在现代化、理性化、感官化和物质化的文化背景下,许多中国文人的文化观念已经或正在被“城市”和“欲望”的滚滚红尘所洗脑,而海子却是一个生活在世俗城市里的边缘人,他“似乎拒绝改变他生活的封闭性。他宁可生活在威廉·布莱克所说的‘天真状态,而拒绝进入一种更完满、丰富,当然也更危险的经验状态”[4]。他的理想王国和精神家园在“远方”,他是一个沉湎于自己心灵孤独的诗人,他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

另外,在诗歌的第三节,诗人在向人们送去真诚祝福的同时,自己却“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只愿”这一表示祈使的词语,引起了我的注意和思考,它表明诗人将在尘世获得幸福的祝福,送给了别人,而自己却还是要一如既往地坚守自我独立的空间和姿态,要独立于社会人群的边缘。也就是说,诗人认为尘世的幸福只属于旁人,它与自己无关,他还是情愿背对世俗,独面大海,“他已经把自己视为尘世之外的人了。他真的已完全与这个世界和解,但不是浪子回头的和解,而是彻底解脱,他沐浴在天堂之光中与现实的和解” [5]。因为这种幸福,与诗人海子所苦苦追寻和憧憬的理想境界相距甚远。所以对于“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的诗人来说,他绝不会满足和停留在拥有尘世的幸福,他要“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独将此火高高举起”,并为此不惜将“牢底坐穿”。

整首诗歌暗示了诗人一种相互矛盾的心态:他刚向世人宣布要在尘世营造幸福生活的赤诚心怀,可很快又转过身去,还是坚持独面大海,背对世俗,背对世人;从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来讲,世人既肯定和认同世俗生活,但同时又不甘心没入尘世成为一个俗人。

在诗歌开篇,诗人想要“做一个幸福的人”,此时他的心怀是热情开放的,情感是积极昂扬的;但诗歌结尾一个“只愿”却表达了诗人的另外一种选择,表达了诗人一种坚定的决心,此时诗人的心怀是收和封闭的,情感也是孤独凄冷的。从整首诗歌来看,诗人仿佛要在尘世营造幸福的生活,可最后又用自己的行动拒斥对尘世生活的介入。由此看来,“春暖花开”只是诗人临终前的遗言,是他临终前赠与世人的美好祝福,而诗人自己却始终还是那个“黑夜的孩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

总之,在这首诗歌中,诗人将理性与激情,理想与真相结合起来,运用象征、暗示和直抒胸臆等多种表达方式,使全诗既激情又深厚,既明朗又含蓄,既畅快淋漓又凝重深远。[6]

注释:

[1]刘复生 张宏.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8年版,第345页。

[2]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8页。

[3]柴国华.悲凉缘何生——从文本出发,再谈《面朝大海,春暖花开》[J].名作欣赏,2005(5),101—103。

[4]西川 海子.海子诗全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7年版,第924页。

[5]燎原.海子评传[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253页。

[6]中国当代文学专题课题组.中国当代文学专题作品点评[M].长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版,第111页。

猜你喜欢

面朝海子世俗
德令哈,没了“海子”你还剩下什么
面朝大海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九寨沟观海子(外四首)
不愿向世俗投降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解析海子之《死亡之诗(之采摘葵花)》
一件新出于闐語世俗文書
世俗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