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水文化建设若干问题研究

2020-10-24葛其荣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2020年9期
关键词:远古水利汉字

葛其荣

(宁波市水利局,浙江 宁波 315016)

由水利部组织编纂的《中华水文化书系》,自2015年出版以来,对中国水文化建设发挥了重大的指导和推进作用。但在中国水文化建设中古代治水历史、古代汉字水文化、水文化源头研究等内容的研究并不充分,水文化构架研究以及水文化传播运用等若干方面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1 远古治水历史研究的缺失

以顾颉刚为代表的民国初期古史辨学派“疑古派”认为,夏王朝和大禹实际是不存在的,对史学界和社会影响广泛而深远。尧舜禹时代治水历史以及“远古治水,肇始中华”,虽然已有水利系统的专家撰文肯定,但是受“疑古派”影响,对于尧舜禹时代的治水历史,各地多采用回避的做法,通常仅对无法回避的“大禹治水”作简单的介绍。中国水文化研究,存在对远古治水历史深入研究的缺失问题。

因此,深入研究大禹及其以前的中国远古治水的历史和经典,是中国水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务。结合考古成果,在远古史以及对《尚书》《史记》《山海经》《水经注》等经典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深入研究中国远古治水历史,进一步阐述“中国远古治水开创国家与古代文明”的史实。退一步讲,就中国水文化的范畴而言,对尧舜禹、鲧、共工、台骀和女娲等远古治水的经典传说进行研究整理和介绍,也是不可或缺的。

2 古代汉字水文化研究的缺失

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商代文字,但是中国古代汉字的发明至少距今5000年。著名史学家徐旭生认为,文字的普遍应用始于鲧禹治水时期:“到了尧舜时代,治理洪水是刻不容缓、超过一切的大事。各氏族间的往来、商酌一定很频繁,不但算工记数需要符号帮助记忆,就是召集、约束也需要符号帮助。因为事的促迫,文字符号被推广应用,成为各氏族间的信号。文字的普遍运用和统一,就在这个时期开始。”

三点水偏旁与水字部首,目前可以查阅的汉字约有1074个。这些水字系列古代汉字的原形、本义和引申义包含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水文化,是中国水文化的重要源头,可以见证远古治水肇始中华文明的历史。但是,水文化建设存在古代汉字水文化研究的缺失问题。《图说水与文学艺术》一书中罗列了水、江、河、湖等10个古代汉字的象形及其以“说文解字”为主的解说,并未对其原形与本义进行相应的研究。因为忽视远古治水肇始中华文明中水系列汉字的重要作用,该丛书将“水与文字”章节列入《图说水与文学艺术》分册,是不妥当的。

3 水文化源头研究的缺失

正本清源,中国水文化的源头应与中国的史前文化一致,而地方水文化的源头应与中国水文化的源头紧密相关。

中国史前文化的主要发展脉络,是龙山文化前身的大汶口文化的一支,因为海侵与洪灾迁徙至黄河中游两岸山地,汲取当地仰韶文化中的庙底沟文化,形成的“庙底沟二期文化”发展到中原“龙山文化”的全过程。庙底沟二期文化分布东起河南西部,西达关中平原西部,南至秦岭一线,北到晋北山区。晋南位于这一文化的腹心地区,是龙山文化的陶寺王国和中华文化兴起的基础。从陶寺遗址到新砦遗址、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岗遗址的发展顺序,与史载的尧舜禹到夏代和商初(即中原龙山文化到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基本一致。

良渚文化是已经消亡的史前文化,其分布的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良渚文化晚期,海侵和特大洪水灾难使良渚人无法生存,被迫大规模地举族迁徙。良渚文化在太湖地区消失后数百年,海侵消退,另外一支部族马桥文化的人们逐渐来此定居,成为吴越地区的先民,其社会生产力水平远不及当初的良渚文化。马桥文化的年代相当于夏商时代,其出土遗物的特点与中原地区的夏商文化有紧密的联系。在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地区已经主要受中原文化影响。

西晋永嘉之乱,“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 西晋末、唐末和北宋末3次大规模人口南迁,中原文明或中原政权的随之南迁,史称3次“衣冠南渡”。

今天江苏浙江人的祖先大多来自中原地区。

综上所述,江苏、浙江地区的文明和水文化主要来源于中原文明和中国水文化,而不是已消亡的良渚文化。同样,中国大多省份的文明和水文化,主要来源于中原文明和中国水文化,并非已经消亡的地方史前文化。全国各地的水文化建设都应将中国远古治水的历史作为水文化研究和传播的重要内容。

4 水文化研究的构架

“什么是水文化,建设什么样的水文化,怎样建设水文化”是我们开展水文化建设必须首先破解的一个基本构架问题,也是水文化建设面对的首要理论和实际问题。

4.1 水文化研究的主要范畴

一些研究认为:广义的水文化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以水为载体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水文化是指通过对水的认知和涉水实践活动所形成的各种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科学、哲学、文学、艺术、宗教以及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上述的水文化定义过于宽泛,使水文化建设难以把握主次和重点。

另一种研究认为,水文化包含水利文化和水利行业文化,水文化、水利文化和水利行业文化三者是从大到小的从属关系。强调水文化包含水利文化和水利行业文化,容易使各地的水文化建设忽视最主要的传统水文化。

所谓水文化,应是人类长期创造形成并经过历史积淀的产物,主要应指传统水文化。水文化建设,应该作为国家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自身应有的历史使命。已经出版的《中华水文化书系》中,《图说中华水文化丛书》的构架最为科学合理,内容具有推广价值。

从有关水文化网站和各地水文化研究的现状看,许多地方已将水利行业文化作为水文化研究的主要对象,甚至将水利单位的企业文化与水文化混为一谈,无视所谓水文化至少应经过一定时期历史积淀的常识。水文化建设中最为重要的传统水文化则往往被忽视。有人将“以水为载体的阐述价值观”的《诸子论水》和《水与文学艺术》作为水文化研究和应用的主要内容,这也是本末倒置的。

4.2 水文化的研究体系

水文化的研究体系,也被称为水文化的结构。中国水文化被研究分为物资形态水文化、制度形态水文化、精神形态水文化,其下又划分为若干子项。有的著作则将中国水文化划分为水形态文化、水工程文化、行为水文化、精神水文化、地域水文化和时代水文化,并作进一步的细分。

毫无疑问,上述划分及其相应研究,对于中国水文化的系统研究具有重大的学术研究价值。但是,中国水文化研究体系如果事无巨细,分门别类,过于庞杂,则容易使人云里雾里,主次不分。这正是导致前述如此重要的“远古治水历史和古代汉字水文化以及中国水文化源头等研究缺失”的原因之一。

5 水文化的传播运用

目前,中国水文化传播的形式主要还是以水文化刊物及其网站为主。水文化刊物的读者面狭窄,属于非大众的传播形式。

比较中国水文化建设中的水文化研究与教育的丰硕成果,水文化在社会实践中的传播运用尚处在摸索起步阶段,水文化建设实践的成功案例几近空白。

水文化传播运用的主要载体,根据传播效果依次为水利风景区与水工程、水利院校与水利展馆、水利系统宾馆等服务设施以及水利宣传日或节假日等。水文化传播运用的主要内容,应为中国和地方的古代近现代的治水历史、水利工程和治水人物事迹等。水文化建设的项目设计,应符合有关载体的传播规律。依托上述主要载体,水文化传播运用的建设投资十分有限,应该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

拥有较大规模游客的水利风景区,已建和在建的水利工程,可以依托景区或水工程已有设施,其水文化建设投资少,传播效果最好。水文化建设内容应该沿景区主游线或水工程参观线路集中布置,避免面上分散布置。

各地水利院校学生规模大、更新快,对水文化的接受性好;学生毕业后对于水文化的传播作用很大。建议在水利院校的主要公共场所,进行水文化展示建设。

独立文化场馆通常很难吸引大众游客,新建的水利展馆与水利风景区或水利工程相结合,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对水文化的大众传播作用。对已有水利展馆,建议补充远古治水肇始中华以及古代汉字水文化的内容。

6 结 语

所谓水文化,是指长期创造形成并经过历史积淀的产物。尧舜禹时代及其以前的中国远古治水历史,是中国水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内容,同时,古代汉字水文化也应作为水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地方文化及其水文化的源头是中原文化及其古代水文化,并非各地已经消亡的史前文化。正本清源,地方水文化建设,应以中国和地方的治水历史、古代水利工程与名人事迹的研究运用作为主要任务。水文化在社会实践中的传播运用尚处在摸索起步阶段,可在水利风景区、水工程、水利院校、水利展馆以及水利宣传日或节庆活动中进行宣传传播。

猜你喜欢

远古水利汉字
低碳经济下水利行业的发展
信息技术对水利规划的作用研究
从远古走来的神秘古蜀国
水利预算绩效管理问题分析
远古鳄鱼用两条腿走路
水患变水利 保护安阳“母亲河”
远古厉险游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梦回远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