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师音乐教育的思考
——以盐阜区新四军抗战歌曲为例

2020-10-24雍凌凌

北方音乐 2020年17期
关键词:盐阜新四军抗战

雍凌凌

(盐城师范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0)

“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红色文化是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涵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内涵。红色文化具有丰富的“育人”功能,引入高师音乐教育,有着深远的教育意义和重要的实践价值。

抗战时期,盐阜地区成为了中共中央“发展华中”战略的中心所在地。新四军在盐城重建了军部,中共中央华中局在盐城建立,领导整个华中敌后抗战活动。从此,新四军与盐阜人民同仇敌忾,万众一心,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红色篇章。

高师院校的学生将会是未来的人民教师,因而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目前正值高师音乐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将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新四军抗战歌曲融入高校音乐教学,不仅符合国家音乐课程指导思想,也是实现思政元素与音乐专业课程有机融合的有效途径。

一、高师音乐专业课程的重要资源

(一)《中国音乐史》课程资源

《中国音乐史》是高师音乐专业的核心类必修课,学生从这门课程中学习中国音乐的艺术特征与历史风格,把握中国音乐历史发展规律,提高对中国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和音乐素养,为今后音乐教学工作奠定重要基础。目前现有的《中国音乐史》教材内容大多对古代音乐史着墨颇多,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料内容并不十分丰富。高师院校可以根据所在地的地域历史文化特色,对教学内容进行有益的补充和完善。

新四军抗战音乐文化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材里总是寥寥几笔,往往不能满足学生对这一方面的知识需求。可以发掘整理出盐阜地区新四军抗战歌曲创作和流传活动的史料知识,以具体的音乐作品、创作人物与生动的历史事迹相结合,补充到相应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章节中。例如,《新四军军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歌曲本身具有丰富的历史意义。歌词由陈毅元帅执笔,经集体修改而成,内容精炼,表现了新四军的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新四军以建立新中国为奋斗目标,开展抗日斗争的伟大历程。以血火交织的旋律唱出铁军的“成长”,唱出铁军的“奋战”,唱出铁军的“一往无前”!又如,《黄桥烧饼歌》用歌声诉说了一个“军爱民、民拥军”的动人故事。1940年,黄桥战役时期,黄桥人民奋勇支前,全镇13家磨坊、66家烧饼店,80辆小推车日夜忙,把黄桥烧饼源源不断送往前线,对黄桥战役的胜利起了巨大的作用。在如火如荼的战斗前线,你一言我一语,诞生了《黄桥烧饼歌》,在广大人民群众和新四军中口口相传,鼓舞了抗日军民,成为不朽之作。一首首新四军优秀抗战歌曲作品成为抗日战争时期的强有力武器,正如毛泽东同志的评价:“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如今,这些新四军抗战歌曲以积极健康的思想内涵,催人奋进爱国主旋律,超越了时代和地域,依然激励着我们伟大的强国之路。由此可见,将这些地方性红色文化融入高师院校的教学资源,正是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构建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的育人大格局。

(二)《视唱练耳》课程资源

高师的《视唱练耳》课程不仅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听辨和识谱视唱水平,也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性音乐素养的重要途径。《视唱练耳》课程可借助实际音乐作品进行视唱练耳教学,将时代性、地域性的红色音乐作品融入教材,用经典的曲调唱响红色文化。精选符合本课程要求的新四军抗战歌曲片段融入视唱练耳教材中,在提高同学们视唱练耳水平的同时,提升了视唱练耳课程的育人功能,视唱经典旋律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激发同学们对红色音乐文化的兴趣,将技能训练与传承红色文化形成有机结合。例如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国普通高校音乐专业系列教材《视唱》中第66条视唱曲就改编自新四军音乐家章枚创作的《新四军进行曲》。

谱例

(三)《曲式分析》课程资源

《曲式分析》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 通过学习曲式分析这门课程, 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从曲式结构的角度对不同体裁、不同规模、不同时代的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和研究,掌握音乐作品在内容与形式方面的不同涵义,培养师范生对音乐作品欣赏与表演的教学能力,培养他们的音乐思维能力。盐城地区的高师院校可以根据地域性特征选用具有实践价值的盐阜区新四军抗战歌曲作品作为《曲式分析》课程的分析曲目。盐阜地区创作和流传的新四军抗战歌曲在曲式结构方面,有的作品衔接自然而富有逻辑,如何士德的《新四军军歌》和《我们是无战不胜的铁军》;有的作品具有民间特色,如孟波的《反投降小调》由三乐句组成的单乐段,采用了中国民间特有的“鱼咬尾”形式,又如贺绿汀的《我的爸爸》,在形式上借鉴了中国民歌常有的“起、承、转、合”句法结构,曲调连贯流畅、完整自然;有的作品结构明朗、首尾呼应,如《中华民族好儿女》等。

将盐阜地区新四军抗战歌曲素材纳入《曲式分析》课程资源,既锻炼了学生的音乐分析能力与音乐思维能力,又从实践角度传承了地方红色文化,更是专业知识和价值引导相结合教学模式的有益探索。

(四)《歌曲写作》课程资源

《歌曲写作》课程的开设意义就在于培养师范生音乐创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经典的新四军抗战歌曲作为音乐主题素材,进行歌曲创作或改编,是对《歌曲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的有益探索,也是新时代对红色文化传承的转变性发展。

(五)《论文写作》课程资源

论文写作能力是现代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是教师科学研究能力的一种具体展示,因此师范院校的论文写作课程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将盐阜地区的新四军音乐文化作为论文选题,鼓励学生们对此进行资料搜集、田野调查、个案研究、撰稿行文,其研究结果将会丰富新四军音乐文化的研究资源,拓展新四军音乐文化的研究视野。以红色音乐文化作为《论文写作》课程资源,正是将课程思政与音乐专业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实现伟大中国梦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二、高师音乐专业课外教育的优秀主题

从系统论来看,大学生的课外教育是大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大学生的课外教育,已经成为大学教育标本兼治的策略。高师音乐专业大学生应该是具备多方面素质的复合型艺术人才,成为未来合格的音乐教师,课外教育对学生的综合发展意义重大。高师音乐专业的课外教学应以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高师开展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课外教学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引导学生主动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进行融合,实现全方位育人。

(一)研学课程

“研学”是将教育场所由封闭的学校课堂进行了转移,把社会或大自然作为研究、学习和亲身体验的场所。盐城是一片见证了光辉革命历程的红色热土,在这篇红色热土重建了皖南事变之后的新四军军部,诞生了抗战时期华中地区最重要的敌后根据地之一——盐阜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和党的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作为盐城的高校,可以依托本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相关研学课程。结合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当地馆藏资源,以新四军纪念馆和苏北文工团团史陈列室、泰山庙新四军军部旧址等地,进行“馆校合作”,大力开展“唱红色歌曲、访红色故地、传红色文化”的研学活动,重温新四军的光辉历程,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以红色文化之力,推助高师音乐专业教学向高质量方向发展。

(二)社团活动

社团活动是高校必备的课外活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培养形式,由于社团活动自身的特殊性,具有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效果显著等特点,是专业课程的有益补充。盐城地区的高师院校可利用地域性优势举办一系列以“盐阜区新四军抗战歌曲”为主题的社团活动,通过举办合唱比赛、音乐剧、音乐会等形式,再现新四军在盐阜大地开展抗战歌咏活动的光辉历程,影响和激励广大学生铭记革命历史,继承先烈遗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矢志奋斗!

高师音乐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符合新时代音乐教育发展要求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民老师是关键所在。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既要重视培养未来中小学音乐老师的专业技能,又推进高师音乐专业的改革与发展,提高未来中小学音乐老师的政治理论水平,他们承担着引导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责任。将红色文化融入高师音乐专业教学,将专业课程中丰富的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有机融合,更好地培养民族复兴大业的时代新人,更好地培养新时代音乐教育人才。

注释:

①习近平2019年3月4日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科界委员时的重要讲话.

②钱书琴.黄桥烧饼歌背后的廉政思想[J].党史博采,2015(2):23.

③王再新,胡明宝.当前大学生课外教育的思考与建议[J].社会科学家,2004(11):71.

猜你喜欢

盐阜新四军抗战
盐阜民歌研究*
宋公堤,盐阜大地上的历史传奇
袁国平:以为民情怀打造“铁的新四军”
新四军华中抗战
盛开在“红色摇篮”里的一朵奇葩——记盐阜抗日根据地的木刻艺术
新四军统战纪念馆隆重开馆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
参观盐城泰山庙重建新四军军部旧址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