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木偶戏的千年传奇

2020-10-23秦源

中国新时代 2020年4期
关键词:提线木偶傀儡木偶戏

秦源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文化瑰宝惊艳了时光,造就了一番番辉煌,并被不断传承。木偶戏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木偶艺术,是中国艺苑中的一枝独秀,是由人(表演者)在幕后操纵木制玩偶(角色)进行表演的一种戏剧形式。表演者除了需要操纵木偶,还要根据配乐进行演唱,这也就形成了木偶戏的突出特征,木偶是媒介,有主线有歌舞。

在这里,木偶充当人的傀儡,单看木偶本身是不存在任何思想的,是人赋予其鲜明的性格特征和充满活力的肢体动作。木偶在表演者的手指翻动间出现了生命,时而灵活潇洒、威仪非凡,时而千姿百态、妩媚动人,演绎着人间的喜怒哀乐。

穿越千年时光

木偶戏,又称傀儡戏,小小的木偶们玲珑可爱,憨态可掬,动作滑稽,再由表演者配上诙谐幽默的台词唱腔,常常引得观众笑声连连。在舞台上,人偶融为一体,木偶戏的“演员”是双重的,真正当众演出的是“木偶”,但木偶造型既是由人雕绘成的戏剧角色,又是为人操纵的戏具。

木偶戏中所用的木偶,一般是一种木刻的人像。但木偶戏究竟起源与形成于什么时候,至今仍未有定论。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木偶在我国起源很早。有观点认为,最早的木偶起源于商代(约公元前17世纪初至公元前11世纪)奴隶社会的“杀殉”制度。木偶源自“俑”,最初并非只有木制,陶制、金银铜制亦有,最初的“俑”是陪葬之物而非表演工具。

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去世之后,会将自己所属的大批奴隶杀死陪葬,称为“杀殉”。当时,国主的“杀殉”往往高达数百上千人,将军、大夫的也要几十人。后来,随着农业的发展,奴隶成了主要的社会劳动力,就逐渐用人偶来代替“杀殉”。

从安阳殷墟中发掘出的大量殉葬奴隶的遗骨和3件带枷的奴隶陶俑,可知商代后期已用陶俑殉葬。在西周时代(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11年)出现了谓之“刍灵”的“束草为人形”,作为明器葬于墓中。大约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用于殉葬的则已演变成称为“俑”的“木偶人”。

到了汉代,木偶工艺已相当发达, 1978年在山东莱西汉墓发现了一个大型木偶人,身高193厘米,头颅用整块木段雕成,有口、耳、眼、鼻,全身关节可以活动,可立、坐、跪,关节的每个部位都有卯榫接合并有拼合符号。

而用木偶进行艺术表演,业界普遍认为木偶戏“源于汉,兴于唐”。

东汉《风俗通义》中有记载:“灵帝时,京师宾婚嘉会,皆作傀儡。”唐代杜佑《通典》中也提到:“作偶人以戏,善歌舞,本丧乐也,汉末始用之于嘉会。”另有传说称,三国时马钧创作纤巧细腻的木偶,表演多种技艺,因而获得了“天下之名巧”的美称。

文献显示,木偶戏表演最初是模仿人的动作,但后世的人戏中也保留了很多木偶戏的痕迹。从木偶戏的形成过程来看,木偶戏是随人戏的逐渐成熟而日臻完善的。

北齐时代,由人表演的戏剧艺术获得发展,同时利用水的流力,制作“机关木人”的技艺也达到较高的水平。这一时代还出现了“傀儡子”表演“郭秃”故事的木偶戏。

《颜氏家训·书证》载:“或问:俗名傀儡子为郭秃,有故实乎?答曰:《风俗通》云:‘诸郭皆讳秃。当是前世有姓郭而病秃者,滑稽调戏,故后人为其象,呼为郭秃,犹文康象庚亮尔。”这一记载为探寻中国木偶戏形成的年代提供了重要踪迹。北齐以前是否出现木偶表演“郭秃”故事的“傀儡子”,史迹难寻。不过北齐以后的唐代木偶戏中,仍在表演“郭秃”故事。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曾出土过两个木偶头像,分别戴着纱帽和介帻,眉清目秀,雕刻非常精美。据记载,唐代的木偶戏“闾里盛行”,已有了杖头木偶和发达的提线木偶之分。

至两宋时期,木偶戏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种类也更加繁多,出现了杖头木偶、提线木偶、药发木偶和水木偶等百家争鸣的盛况,演出的名家也比较多。

1977年,河南济源出土了两件宋代三彩磁枕,上面画了两幅木偶戏画像。一幅为杖头木偶戏,一童子左手捺地,右手执一杖,杖头有一长袍木偶。另一幅为提线木偶戏,画中3个童子,左边童子坐在地上,左手提锣,右手以棒敲击;中间一童子吹笛,左足抬起,似且吹且打着节拍;右边童子探腰,右手握杖,杖上三根丝线悬一木偶老翁,极力模仿木偶艺人提线拉线牵动木偶的形象。这两幅图画虽然并非真正的木偶演出,但却形象地反映出宋代木偶戏盛行和受人欢迎的程度。

宋代木偶戏的空前兴盛,也激发了文人墨客的雅兴,出现了很多关于木偶戏的诗文。这些诗文虽然是借木偶戏抒发感慨,但从诗文中仍可以看出“郭秃”仍是宋代木偶戏中的重要人物。杨大年《傀儡诗》云:“鲍老当筵笑郭郎,笑他舞袖太郎当。”吴潜《秋夜雨·依韵戏赋傀儡》云:“谁知鲍老从旁笑,更郭郎摇手消薄。”刘克庄《无题二首》云:“郭郎线断事都休,卸了衣冠返沐猴。”

到了明清时期,木偶戏遍及全国。一些民间艺人走街串巷,一根扁担把一方箱式的舞台支撑起来,围上幔布,马上就敲锣打鼓,又演又唱。这一时期,木偶戏又出现了布袋木偶、铁线木偶等种类,木偶的制作形式也有了很大改进,这是因为木偶在民间越来越受欢迎的结果。

在千年的岁月里,木偶戏惊艳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2006年,木偶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成就一方文化

木偶戏遍及全国,按其表演方式,主要分为提线木偶、铁枝木偶、杖头木偶、布袋木偶、药发傀儡、肉傀儡、水傀儡等几种。元、明、清以来,木偶戏由城入乡,多种风格、流派形成,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地方特色:福州串头戏、泉州嘉礼戏、漳州布袋戏、广东杖头、潮州铁枝、合阳线戏、吴桥扁担戏、四川大木偶等。

提線木偶是用线操纵动作的木偶,在古代称为“悬丝傀儡”。木偶的头、身、腰、腿、手、脚、眼、嘴等关节处系上细线,将这些细线集中串在操纵板上,使木偶悬吊起来,手指翻转间,木偶便有了生命。提线木偶演出时木偶全身露出,制作比较复杂。

明清时期,我国南方福建、广东的木偶很著名。福建木偶以泉州提线木偶最有特色。泉州木偶制作精致,人物造型与唐代人物接近,表演难度也大。在福建,“傀儡戏”是提线木偶的专有名称,简称线戏。过去闽南城镇乡村婚丧嫁娶、逢年过节,都要雇演木偶戏。泉州俗语说,前棚“加礼”后棚“戏”(闽南话称提线木偶为“加礼”,“戏”指掌中偶戏,即“布袋木偶”),就是指泉州木偶广受欢迎的情况。泉州木偶戏的表演内容以戏曲故事和民间传说为多,它以精致优美的造型和丰富多彩的脸谱绘制饮誉海内外。

线戏是典型的“演员中心制”,表演乃其核心,因而造就了一批优秀的表演艺术家。清末,泉州龙班的林承池等能演拔剑、撑伞,虎班何绽可瞬间完成搁腿、出手、握剑、转目四个动作;近代至今,张秀寅的白素贞(《白蛇传》),谢祯祥的伍员(《临潼关斗宝》),黄奕缺的小沙弥(《水漫金山》),均以线功高超、设计奇妙、形神兼备、个性丰富而饮誉剧坛。

铁枝木偶又称“铁枝戏”“纸影戏”等,是通过硬铁线抽动木偶的躯干和两肢进行表演,主要盛行于广东、福建一带。最早的铁枝木偶由皮影戏发展而来,因当时皮影戏不能在白天演出,故引入了能在白天演出的木偶戏。今天,在粤东的潮汕、揭阳、饶平一带,仍流传着铁枝木偶戏。

杖头木偶起源较早,唐代已经出现,在宋代被称为“杖头傀儡”。木偶的头部用木料或泥雕塑造而成,眼和嘴均可活动,颈部下面接着一节木棒或竹竿(即杖杆),两只手臂各装一根操纵杆。表演时,表演者一手举着杖杆,一手握着两根操纵杆进行表演,故又称“举偶”。杖头木偶分布广泛,几乎在中国的各个省份都有流传。

四川木偶,从唱腔、剧目到表演程式广受川剧影响,而自身又小巧灵便,因而班社多如牛毛,大大超过了川剧班。诸类型中,尤以杖头最盛。而杖头木偶依造型结构和表演风格的不同,又分为大木偶、中型木偶、小木偶(精木偶)3种。

布袋木偶因身似布袋而得名。表演时,表演者的手掌套上木偶,凭借手指、手掌和手腕的活动,使木偶按照剧情要求模拟角色的各种动作,故又有“掌中木偶”和“掌中戏”之称。布袋木偶流行于中国的许多地区,如河北、湖南、陕西、四川等地,尤其在闽南地区最为盛行。

据《漳州府志》载,龙溪地区宋代已有傀儡戏。清中叶后,布袋木偶兴盛,至20世纪30年代之前,龙溪、漳浦、海澄、长泰等县,乡乡有专业或业余戏班。长久以来,它与闽南人民血肉相连,成为其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龙溪布袋戏以演武戏见长。著名演员杨胜是龙溪布袋戏的代表人物,他有一双神奇的手,能代言、能歌舞,表情达意,挥洒自如。

药发傀儡又称“药法傀儡”,民间俗称“火戏”“放架火”等,是自北宋时期开始流行的傀儡戏。人们通过火药燃烧的方式带动木偶进行表演,实际上是一种焰火艺术。药发傀儡在宋代被归入“杂手艺”类,不如其他种类的木偶戏普及,至今仍然在山西、陕西、福建、浙江等地存在。

肉傀儡是用真人装扮的傀儡戏,这是从南宋时期开始出现的木偶戏新种类。宋人笔记《都城纪胜》中记载:“肉傀儡,以小儿后生辈为之。”但未具体说明肉傀儡的表演形式,一般认为是幼童骑在成人肩上,或在大人的托举下表演各种技艺。

水傀儡是以水流作为动力的傀儡戏。水傀儡起源很早,在汉代已经出现,自宋代起在宫廷中较为盛行,一度成为皇室贵族消暑纳凉的主要娱乐活动。水傀儡用较轻的木材雕刻而成,装在长竹板上。表演时将木偶放浮在水面较大的水池或湖中,表演者在岸边敲锣打鼓,配合木偶所做的钓鱼、划船、击球、舞蹈等动作进行说唱。

可以说,木偶的“表演”全靠表演木偶的艺人,因此木偶表演者一定要熟悉剧中人物的性格并通过连续的动作表现出来,这就需要表演者在掌握剧情的前提下苦练操作功夫,一举一动,一招一式,都必须恰如其分。

我国古代的木偶艺人由于多是穷苦人,走街串巷,演戏糊口,所以他们大多名不见经传,然而他们创作的艺术却在民间扎下根,这应当是对他们最好的纪念。

另一方面,明清以来,木偶戏因多种流派的形成,也因地域不同,出现多种多样的造型特色,也出现了江加走、徐子清这样闻名于世的雕刻大师。民国以后,尤其近几十年,木偶戏由民间走向专业化,演出由露天走入剧场,木偶造型逐步现代化,雕绘工艺达到了相当高度。

事实上,如今的木偶戏已不仅在国内百家争鸣,更是打开了国际市场,站在世界级的舞台上展现中国古老文化的魅力。历经千年,岁月不曾使这门古老的艺术蒙尘,而是经过后人的传承和创新,熠熠生辉。

木偶戏的传承者在學习和掌握这门传统技艺的同时,将现代化思维融入其中,为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其鲜亮耀眼,那古老的艺术气息与年轻的活力相碰撞,必然擦出火花,这种传承也是对木偶戏艺术最好的尊重。

猜你喜欢

提线木偶傀儡木偶戏
木偶和木偶戏
水傀儡考论
传统戏剧——木偶戏
东汉
东汉———皇帝成为受人摆布的傀儡
陕西合阳提线木偶戏发展思考
木偶戏
泉州提线木偶动作形式探微
客家提线木偶戏的艺术传承及改善路径研究
一天早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