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圳文化产业40年发展历程及主要成就

2020-10-23毛少莹

深圳社会科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深圳文化

毛少莹

(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广东 深圳 518028)

一、深圳文化产业40年发展历程

自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创立以来,文化产业伴随深圳的飞速发展,尤其是深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外向型经济,以及高科技城市的发展而迅速发展壮大起来,成为深圳重要的支柱产业。回顾40年,深圳文化产业大致走过了如下四个发展阶段。

(一)改革开放、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大背景下,深圳文化产业的萌发期(约1980—1992年)

1980—1992年,是深圳经济特区的初创时期。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深圳经济特区以“杀出一条血路”的开拓创新精神,探索开展了涉及经济制度、社会管理方式、思想文化观念等领域的若干重大探索和变革。走过了1980—1984年“改革开局”阶段和1984—1992年“对传统体制进行重点突破”的阶段。[1](P55-69)深圳勇于探索,放松管制,发挥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以率先开放的市场,土地、人力资源等,吸引大量外资涌入,全面承接我国香港和台湾、日本、韩国等地产业转移,初步建立起了以劳动力密集型的“三来一补”企业为主体的若干个工业区,各类进出口加工基地,迅速形成“前店后厂”面向国际的外向型经济雏形。

1992年,著名的“南方谈话”推动了我国以市场取向为主要目标的经济转轨全面展开,改革开放不可逆转地走向了新的历史阶段。据统计,1979年,深圳GDP只有1.96亿元,到1992年提升到317.32亿元,居内地城市第六位(到1996年这一数字突破1000亿元),深圳迅速成为珠三角“世界工厂”的核心区域和全球市场的有机组成。换言之,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年轻的经济特区深圳基本完成了“一次创业”,其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水平大幅提升。就制度转型的角度看,深圳也在这一阶段先后完成了从“单项突破进展到全面改革的整体制度变迁,初步建立起了经营主体多元化,产权明晰,商品市场发育充分,要素流动相对自由,有一定市场规则,市场中介组织迅速成长的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其制度成果不仅领先于全国,并且以一种示范效应将制度信息‘外溢’至国内的改革领域和各个地区。”这一阶段被经济学家称为“初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P69-83)

就文化产业的情况看,这一阶段由于外向型经济的高速发展,伴随全球化的推进带来的全球市场分工的改变,深圳不断承接境外多地产业转移,发展起的大量“三来一补”企业中,包括了不少以印刷、动画、珠宝首饰、玩具礼品等为主的“文化制造业”,深圳文化产业开始萌生。当然,这一阶段深圳更为引人注目的是文化市场的蓬勃发展。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各种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基本由政府主办的文化事业单位“包揽”供给,“文化”与“政治”两大领域高度“领域重合”,[2-4]文化市场付诸阙如。深圳作为率先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试验场”、对外开放的“窗口”,随着港台流行曲、港产片(深圳可收看香港电视)、外国原版书、影视光碟等开始大量涌入深圳,文化氛围日益开放。加之大量外商的涌入,新的多元化的文化娱乐需求迅速产生。1980年,深圳出现了第一家歌舞厅;1993年深圳首次开展文稿拍卖,把市场竞争机制引入文化生产领域。各种音乐茶座、酒廊、卡拉OK、的士高、桌球、电子游戏机、录像投影厅等如雨后春笋出现,社会办文化娱乐业、文化服务业呈现全面发展态势。①据不完全统计,1990年左右,深圳仅歌舞厅就达到346家,拥有座位9万多个,从业人员3000多人。参见:蔡德麟.深港关系史话[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7:335.总体看,文化产品与服务走向了以满足广大市民、外商、外来务工人员的日常休闲娱乐需求的市场化发展之路,事实上,到1980年代中、后期,深圳已经发展起门类齐全的文化市场。繁荣兴盛的文化市场中产生了众多的文化业态,成就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初阶段。②1990年,深圳已有录像制品企业12家,录像放映场62处,图书门市部28间,大型游乐场5处,桌球768台,电子游戏机650台,总投资累计5亿多元。参见:深圳市委政策研究室.深圳特区十年[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0:131.

与此同时,深圳传统的文化事业也在这一时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为文化产业的勃兴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作为边陲小镇,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之初文化基础十分薄弱。①深圳原为宝安县的一个镇。经济特区建立之初,仅有建于1949年的人民电影院,建于1958年的深圳戏院和建于1975年的深圳展览馆。许多区、镇、村原有的文化室被改造成三来一补工厂。参见:深圳博物馆.深圳特区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626.在《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特区举办教育、文化、卫生和各项公益事业”的规定,以及中央关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手抓”的要求下,深圳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行政、党政统一的文化行政管理架构;“勒紧裤腰带”兴建了第一批“八大文化设施”,创建《深圳特区报》、深圳电视台、深圳广播电台等重要文化机构,并开始了以“以文养文”为代表的文化体制改革尝试,诞生了文化局下属的“深圳文化企业发展公司”等。②1988年,这一公司管理的文化企业达到28家,营业额达7705多万元,实现利润929万元,上交各类税金178万元。参见:深圳经济特区年鉴编辑委员会:深圳经济特区年鉴[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263.需要指出的是,或许正是由于深圳文化基础薄弱,市场机制灵活,社会开放度高,多元文化需求大,深圳这一时期也兴起了“社会办文化”的热潮,诞生了如华侨城集团以“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③“锦绣中华”和“中国民俗文化村”分别于1989,1991年建成开业。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业,以“博雅艺术公司”为代表的合资文化企业等。而起步较早的深圳印刷业,更是依托市场力量,到1990年代初期,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印刷中心。印刷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深圳平面设计行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为深圳设计业的勃兴奠定了重要基础。[5]

综上,改革开放、率先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角色定位和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是推动形成这一时期深圳文化风气开放、文化市场活跃、文化消费多元、文化娱乐业发达,尤其“文化旅游”“文化制造业”等文化产业迅速萌生发展的主要原因。

(二)市场导向为主,外向型经济、高科技城市建设大背景下深圳文化产业的自发成长期(1992—2003年)

1992年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发表,推动了我国以市场取向为主要目标的经济转轨全面展开。国际上,20世纪80—90年代期间东欧剧变,冷战结束,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进一步凸显。到2001年中国加入WTO,中国社会全面开放,日益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潮之中。然而,快速发展的深圳也面临了新的挑战,一方面,发展面临“四个难以为继”的严峻挑战:一是土地、空间难以为继;二是能源、水资源难以为继;三是实现万亿GDP需要更多劳动力投入,城市已经不堪人口重负,难以为继;四是环境承载力难以为继。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在全国的全面铺开,原先深圳独享的政策优势逐渐丧失。④如上海浦东1990年开发,到2005年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吸引了大量的优秀企业和人才。一时间,平安保险、招商银行、华为、中兴等一批深圳本土产生的金融、高科技企业,以及沃尔玛等一些著名的外资企业即将把企业总部迁往上海、北京的传言不断出现。作为移民城市,深圳城市认同尚待形成,高端人才流失现象不断出现。2002年,一篇《深圳,你被谁抛弃?》的网文表达了深圳当时面临挑战的处境和隐忧。

针对这些挑战,深圳开始了调整产业结构,“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的努力。1995年,时任深圳市委书记的厉有为提出深圳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端服务业、金融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进行“二次创业”。1995年全市科技大会提出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战略思想并推出系列政策。①1996公布《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1998年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22条”)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诸多支持;并开始着力引进重点大学、领军人才,为迅速发展的金融业和高新技术等产业提供人力资源保障。1996年,深圳开始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紧接着的1997年,我国互联网产业快速发展,②丁磊创办网易、王志东创办新浪网、张朝阳创办搜狐,引发互联网文创企业创办高潮,中国进入所谓的“互联网元年”。1998年,腾讯在深圳诞生,标志着深圳互联网文化企业的崛起。1999年深圳举办了首届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高交会)。由于产业转型成效显著,至2001年,深圳首次提出了建设高科技城市的目标。优化的产业结构吸引了大量高素质移民汇集,深圳城市规模远远超出了1986年城市总体规划的预计。2000年获国务院批准的《深圳城市总体规划 1996—2010年》提出深圳的新发展为“区域经济中心城市、花园式城市和现代化国际性城市”。深圳开始从“经济特区”向“现代都市”全面转型。2004年,深圳率先全面推行农村城市化,成为全国第一个没有农村的城市。围绕新的城市发展目标,深圳大量兴建文体休闲设施,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移民组成的日益庞大的深圳人群体在接受市场经济洗礼和外来文化影响后,其思想观念、精神风貌、生活方式发生迅速的变化,深圳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是深圳文化迅速发展,开放多元,不断进行改革探索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阶段。改革开放之初的思想解放,观念创新,在“不争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时代氛围中,转化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务实主义价值取向。整体看,深层次的文化价值观问题暂时被搁置,快速发展的文化市场和不断丰富的社会文化生活,使深圳迅速呈现出世俗化的价值取向和开放多元的文化心态。在市场的主导下,文化的经济功能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以文化制造业、文化旅游业、广告、平面设计、工业设计等为主要组成的文化产业开始迅速发展。

就这一阶段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因来看,首先,外向型经济的特点和特殊的移民人口,形成深圳人普遍的解放思想,“敢为天下先”的开拓创新、干事创业的拼搏精神,以及“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开放心态。其次,随着社会需求的增长,深圳覆盖面更广、服务更完善的基层文化设施开始建设,公共服务水平日益提升。第三,适应市场需求,尤其是国际市场产业分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深圳大量承接香港等地文化制造业的转移,印刷、玩具、礼品、包装、动画、黄金珠宝首饰、服装等文化创意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门类日益齐全,规模日益可观,有的甚至占据了全国乃至全球相当大比例的市场份额。第四,随着深圳高科技城市建设的推进,全球性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腾讯等一批与高科技相关和内容生产与传播有关的互联网企业开始诞生。与此同时,按中央部署,深圳开展了以文艺院团改革为代表的文化体制改革;同时鼓励以华侨城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企业以及以华强文化科技、环球数码等为代表的文化科技企业另辟蹊径,探索走出了一条依靠市场力量,推动文化资源跨地域经营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

较之20世纪80年代“深圳观念”的全国性影响,90年代深圳的文化产业迅速发展、文化与旅游、文化与高新科技、文化与市场结合的文化企业不断涌现。有意思的是,今日回首,时势造英雄,也正是当年的这种文化与经济、文化与科技等的结合,较好地迎合了信息时代迅速到来的全球性文化经济大潮,推动了深圳文化产业融合多个传统行业,形成异军突起之势,文化的服务、赋值功能得以全面彰显,一个文化积淀薄弱的年轻城市,悄然实现着另一种意义上的文化崛起。

(三)政府导向、市场驱动、科技助力三重作用下深圳文化产业的高速成长期(2003—2018年左右)

这一时期是以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为标志,分为两个发展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新世纪初,随着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互联网产业突飞猛进,汉字信息化技术的日趋成熟,中国登上了互联网时代的高速列车。互联网经济日新月异,对传统文化产业构成巨大冲击。1999年马云创办的阿里巴巴,同年马化腾创办的腾讯,李国庆夫妇创办的当当网,陈天桥创办的盛大网络发展公司等,都从不同的角度对传统业态构成巨大挑战。①如1999年初的十大商业网站包括新浪、网易、搜狐、国中网、人民日报网、上海热线、首都在线、雅虎中国等,都是新闻通讯类门户网站,对传统的报纸杂志等纸媒造成了革命性的冲击。参见:陈少峰,黄文,侯杰耀,等.中国文化产业四十年[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20:49-50;阿朱说.中国互联网20年简史[EB/OL].(2018-07-05)[2020-05-03].http://www.cniteyes.com/archives/33211.总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移动智能终端的发展,互联网全面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内容涉及新闻、文学、音乐、视频、电子商务、社交、游戏等、其提供的大量平台、渠道、链接方式,为传统文化企业的转型和新型互联网文化企业、数字内容文化产业的崛起创造了全新的技术条件和产业生态。

2001年,我国加入WTO,经济社会开放程度大幅提高,深圳的发展也随之进一步提速。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外贸大幅下滑,经济增长放缓,如何拉动内需,扩大消费,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成为重要任务。党中央审时度势,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基调,调整为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包容性增长。2007年,党的十七大则将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从早期“摸着石头过河”,进入了一个注重“顶层设计”,以社会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全面、系统”的深化及转折阶段。2009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提前发放3张3G牌照,推动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加速进入3G时代。2009年,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全面崛起,其他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文化创意企业,也相继全面涌现。2014年6月,中国移动手机上网数量首次超过传统互联网,中国全面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诸多行业,迎来了“跨界融合和互联网转型”的新阶段。[6](P51)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全球性的产能过剩和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渠道过剩”,全球呈现出文化经济快速融合,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崛起,硬实力与软实力并重的发展趋势。众多国家和城市的发展战略纷纷发生了明显的“文化转向”。如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先后出台国家文化战略。[7]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也继2000年正式将“文化产业”写入中央关于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后,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高屋建瓴地指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十六大报告对文化战略地位的高度重视,成为我国文化政策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此后,2003年文化部下发《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4年国家统计局出台有史以来首个《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将文化产业统计纳入国民经济统计范围;2007年十七大再次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此后,十七届六中全会、十八大都不断强调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文化在我国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持续提升。

与时俱进,2003年前后的深圳总体上也进入了“综合配套改革阶段”。改革涉及政府行政管理、社会事业管理等广泛的领域。[1](P83)金融危机更促使深圳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谋划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圳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产业转型升级逐渐取得突出成效。据统计,1993—2012年,深圳GDP年均增长16.8%,高于同期全国10.2%和全省13.0%的平均水平。2010年更突破万亿元大关,是全国内地第四个突破万亿元大关的城市,地方财政实力显著增强,①1979年,深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0.17亿元,1983年和1988年分别突破1亿元和10亿元,1992年提升至42.96亿元。1980—1992年这一阶段,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48.6倍,年均增长52.9%。1996年、2006年和2010年,分别突破100亿元、500亿元和1,000亿元,2012年达到1,482.08亿元。1993—2012年这一阶段增长33.5倍,年均增长19.4%就业规模稳步扩大,就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2010年深圳再次修编城市规划,《深圳市城市规划2010—2020》将深圳定位调整为:经济特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城市,并提出城市双核发展、建设前海中心、存量发展、公共政策引导等要求。

随着深圳城市发展目标、指导思想、产业结构、科技水平、人口结构等的改变,也随着政府财政实力的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上升,尤其是随着文化在国家和城市发展战略中重要性的大幅提升,深圳于2003年推出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文化发展战略——深圳“文化立市”战略,提出“两城一都”建设。②即图书馆之城、钢琴之城、设计之都。2005年市委、市政府印发《深圳市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较为详尽地明确了文化立市战略的指导思想、基本目标和战略措施,并提出将文化产业打造为深圳第四大支柱产业。③深圳“文化立市”战略的研制出台过程颇长,早在2002年深圳市政府就将研究制定城市文化发展战略作为年度重点课题,结合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的研究,课题组由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直接挂帅,由市改革办(后撤销)、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等单位人员组成,也算是深圳文化政策研究的“豪华阵容”。经过历时2年多的国内外调研,先后提出“文化立市”战略,制定了虽未正式出台但颇有影响的“1+4”文件,以及后来的《深圳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最后正式文件《深圳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出台时,已是2005年。因此,也有文章将深圳文化立市战略的提出时间视为2003年。“文化立市”战略的出台,开启了深圳自觉进行文化发展战略定位,主动推进,将城市文化作为城市竞争软实力的新阶段。深圳先后成立了三大国有文化产业集团——报业集团、广电集团和出版发行集团(2004年);成为中宣部确立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之一;推进“一团一策”的文艺院团改革;与文化部等国家部委联合创办“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2004年);颁布《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2006年),推动文化产业成为第四大支柱产业;2008年12月,深圳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中国首个“设计之都”称号。“设计之都”称号的获得,标志着深圳在文化产业的核心领域取得了国际认可的成绩,进入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一方阵。2011年,深圳又将文化创意产业定位为重点和优先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台《深圳文化创意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年)》及其配套政策,每年财政投入5亿元专项资金予以扶持。

在政府积极的文化经济政策和有力的资金支持下,在较为完善的市场环境下,在高新科技的助力下,深圳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对外文化贸易日益增长,规模效益日益可观。如深圳成为全国高端印刷中心。如小小的大芬油画村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品油画生产、交易基地。水贝街区自2004年挂牌珠宝产业基地后,汇聚黄金珠宝企业1500多家,出口额占全国的60%以上。以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文化企业更是发展迅速。腾讯于2004年6月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从2009年起,其游戏收入首次超过盛大,成为“游戏之王”。2010年1月,腾讯市值已经高达2,500亿港元,成为全球第三大互联网公司,其利润比阿里巴巴、百度、搜狐、新浪的总和还要多!腾讯2011年开始推出“微信”,当年年底用户数即突破6,000万人;2012年4月,“朋友圈”功能推出;8月23日“公众号”平台上线,兼具媒体与电商双重属性的“自媒体”出现,腾讯作为整合商业与文化信息内容运用大平台的地位得到稳固。①截至2018年,腾讯“联合舰队”包括京东、拼多多、蘑菇街、美丽说、美团、大众点评、摩拜、58同城、快手、知乎、阅文、Webank、搜狗、易鑫车贷、B站、人人车、艺龙网、华谊兄弟、转转、企鹅影业、金山、同程网、韩国CJ Games、盛大游戏等庞大的队伍。更有众多的合作伙伴。参见:陈少峰,黄文,侯杰耀,等.中国文化产业四十年[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20:53.由于拥有科技产业优势,互联网的兴起为深圳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大批依托互联网的文化企业在深圳崛起,迅速提高深圳文化产业的经济贡献率。据统计,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03年的135.3亿元发展到2012年的875亿元,占全市GDP的8%,年均增速高达20%,并逐步形成“文化+旅游”“文化+科技”“文化+互联网”“文化+金融”的深圳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中国进入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深圳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下,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经济发展的创新性和内生动力明显增强,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和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步伐明显加快。2013—2017年,深圳GDP年均增长9.2%,高于同期全国7.1%和全省7.9%的平均增速。在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居民收入也实现了快速增长。②深圳市统计局:1993—2012年,深圳GDP年均增长16.8%;2013—2017年,深圳GDP年均增长9.2%;均高于同期全国和全省的平均增速。2017年,深圳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达到14225.81亿元,占GDP比重达到63.4%,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7359.69亿元,占GDP比重32.8%。深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5年的1915元提升至2017年的52938元,32年增长26.6倍,年均增长10.9%。其中1985—1987年为起步期,增长9.2%,年均增长4.5%;1988—1997年为高速增长期,增长7.9倍,年均增长24.4%;1998—2004年为平缓增长期,增长48.5%,年均增长5.8%;2005—2013年为快速增长期,增长1.1倍,年均增长9.6%;2014—2017年为平稳增长期,增长29.3%,年均增长8.9%。

这一阶段,文化的战略地位也得到了从“文化立市”到“文化强市”的再次提升——深圳颁布了《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建设文化强市的决定》。“文化强市”的主要目标被确定为:“努力实现城市精神凝聚力更强、文艺精品创造力更强、公共文化服务力更强、文化产业竞争力更强、改革创新引领力更强、国际文化影响力更强,为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文化支撑。”2016年又出台《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提出:“在未来五年,逐步将深圳打造成为精神气质鲜明突出、文化创新引领潮流、文艺创作精品迭出、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设施功能完备、文化服务普惠优质、文化传媒融合发展、文化产业充满活力、文化形象开放时尚、文化人才群英荟萃的国际文化创意先锋城市,努力建设与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和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相匹配的文化强市。”在上述文化战略的积极引导和推动下,深圳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取得了超常规的发展成就,如下以第“二”部分专作详述。

(四)“人文湾区”与“中国特区社会主义示范区”——深圳文化的新目标、新使命、新征程(2018左右——2035年乃至更长时间)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针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复杂变化,中央高屋建瓴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一步推动形成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个自信”,积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十九大再次重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判断,并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未来要进一步“推动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推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2018年12月26日,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40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特别对深圳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深圳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努力。2019年2月,作为国家战略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出台;8月,中央《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这两份重要文件都对深圳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就文化领域看,《纲要》要求深圳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促进人文湾区建设。《意见》则将“城市文明典范”列为深圳五个战略定位之一,要求深圳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更具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努力成为新时代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引领者。

2020年1月18日,深圳市委、市政府办公厅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深办发[2020]3号文。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未来“深圳应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重大历史机遇,发展更具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加快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代文明之城。”“构建以质量型内涵式发展为特征的高水平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深圳成为……国际文化创新创意先锋城市”。作为《意见》的配套政策,深圳市政府还同步出台了《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办法》(深府规[2020]2号文),进一步规范完善对文化产业的资助、奖励等多元化扶持引导措施。

2020年初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深刻地改变着全球化时代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改变着文化经济面貌,给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云计算、大数据、AR、VR等信息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带来“数字文化产业”异军突起,正全面重塑着文化产业生态。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向新时代,肩负新使命,在更加深刻、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技术背景下,深圳文化产业正迎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二、深圳文化产业的主要成就

40年来深圳文化产业高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并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速度快,支柱产业地位日益牢固

40年来,深圳文化产业伴随深圳的高速发展而发展,其核心及相关产业总量规模稳步扩大,特别是2013—2018五年来,我市文化及相关产业更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在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越来越明显的作用,支柱性产业地位不断巩固。根据深圳市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2018年末,全市有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102,327个,比2013年末增长272.1%;从业人员102.94万人,比2013年末增长13.3%;资产总计13,776.70亿元,比2013年末增长148%;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1,996.11亿元(规模以上增加值为560.52亿元),比上年增长6.3%,比2013年增长144.9%,占GDP的比重为7.90%,比2013年提高超过2个百分点。①关于深圳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增加值及其与2013年的比较,此处采用了《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年鉴2019年》数据及公众号“深圳发布”2019年4月15日发布的数据。

(二)市场主体多,产品供给能力强

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深圳市共有文化产业法人单位10.2万个,从业人员102.9万人,资产总计13,776.7亿元,营业收入9,488.4亿元,主营业务收入7,832.7亿元。其中,腾讯、天威视讯、A8音乐、劲嘉彩印、中青宝网等40多家文化企业分别在境内外上市。规模以上企业单位数为2,775个,从业人员530,375人,资产总计10,990.2亿元,营业收入达7,984.2亿元。[8]总体看,市场主体快速增长,产品供给能力不断增强。

表1 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及占GDP比重(2010—2018)

(三)综合实力强,综合排名全国前列

从文化产业的主要发展指标看,2018年深圳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居广东省第一名,全国“一线城市”第三名,“副省级城市”第一名。

表2 深圳与“一线城市”文化及相关产业主要指标比较(2018年)

由上表数据可见,2018年深圳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1,996.11亿元)虽然还低于上海(2,193.08亿元),但是已经超过广州、香港,位居全国第三,其占GDP的比重(7.9%)则仅低于北京(9.6%),位居全国第二。法人单位数、从业人员数也以10.23万个,102.94万人位居第二。总体看,深圳文化产业的规模正从全国排名第三发展为排名第二。值得一提的是,自2018年开始,《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开始发布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文化产业的主要指标数据。根据《2019年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发布指标数据,深圳除文化服务业数据略逊于杭州外,其余指标均为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

当然,作为一种以文化内容为核心竞争力的特殊产业形态,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经济指标、量化指标并不能完全说明文化产业的实力。文化产业的实力也常常表现为非经济指标和非量化指标,甚至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内容而难以用指标衡量。此外,即便就量化指标而言,各城市在进行文化产业统计时也存在对口径认识不一,计算时的差异等。比如,从上表可见,2018年上海的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数仅为4.47万个,从业人员仅为68.9万人,深圳相应指标则高达10.23万个,102.94万人,这明显与一般对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的常识性认识是不大符合的。换言之,这一组数据表明两地在统计方法上存在很大差异。总之,深圳不应因为一时的数据领先而过于骄傲自满。

(四)产业门类齐全,特色明显,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深圳在发展文化产业中,充分尊重和发挥市场在产业资源配置上的决定性作用,注重创意引领和科技支撑,逐步培育起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文化旅游、高端印刷、黄金珠宝、文化会展等多个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行业,初步构建了较为齐全的产业门类,形成了“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旅游、文化+贸易”等特色,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其中,作为国内第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设计之都”,深圳平面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装饰设计、服装设计等行业在国内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占全国较大市场份额。动漫和游戏业起步早,发展快,涌现腾讯、华强动漫、环球数码、创梦天地等多家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文化旅游业引领国内潮流,华侨城、华强方特连续多年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其主题公园入园人数分别位居全球第四和第五。深圳印刷行业产值稳居全国首位,裕同、劲嘉、雅昌等多家企业入选“全国印刷企业百强”,其中裕同科技先后获得了2016年、2017年中国印刷包装企业100强第一名。黄金珠宝业集聚效用强,深圳目前是国内最大的黄金珠宝生产基地,占据了国内6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深圳拥有的超过10万家文化企业中,涌现了如腾讯、华侨城集团、华强方特、雅昌等一批龙头文化企业。华侨城、华强方特等连续多年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深圳与相关部门、机构联合搭建的“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等5个国家级产业平台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其中“文博会”成功举办了15届,是全国唯一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文化产业展会,成为引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台。

(五)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质量不断提升

如前所述,深圳文化产业曾经有相当长一段时间较低端的文化制造业占比较大。根据2018年数据,这一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018年文化制造业增加值为505.81亿元,占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5.3%;文化批发零售业增加值为152.79亿元,占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7%;增加值为1,337.51亿元,占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7.0%。文化服务业占比提升较快,文化核心领域贡献较大,成为我市文化产业的主要成分。此外,这一变化从其行业组成也可看出,按照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指标,2018年深圳文化产业核心领域实现增加值1,433.36亿元,占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为71.8%;文化产业相关领域实现增加值562.75亿元,占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28.2%。两组数据显示的深圳文化产业中服务业占比、文化核心领域占比的不断提升,表明了深圳文化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产业质量的快速上升。

图1 2018年深圳文化制造业、文化批发零售业、文化服务业占比结构

图2 2018年深圳文化产业核心领域、相关领域占比

(六)数字文化产业等新业态发展速度快,正形成文化科技的深圳优势

多年来,依托高科技城市建设优势,深圳率先探索出“文化+科技”的发展模式,使文化产业在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中发挥出重要的示范作用。尤其是深圳坚持创新驱动战略,将“文化”与“互联网”作为两大驱动力,推动深圳数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随着腾讯等互联网龙头企业的不断壮大,深圳动漫游戏、网络文化产业(包括网络音乐、网络文学、网络表演、网络剧)、数字文化装备产业、数字艺术展示产业、虚拟现实产业、混合现实娱乐、智能家庭娱乐等发展迅速。总体看,深圳数字文化产业等新型业态占比较高。①深圳市统计局、深圳市社科院.深圳市文化产业统计数据及分析报告[R].内部资料.2018(12).深圳新发布的《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更提出,将推动深圳市数字文化、创意设计、时尚文化、文化旅游等等新型业态到2025年占比超过60%。文化科技的深圳优势正在形成。

(七)文化外贸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和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口岸

深圳是我国重要的口岸城市,外贸额长期居全国第一,在文化产品出口方面也位居全国前列。早在2013年,深圳的核心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已占到全国的六分之一。[12]根据商务部披露的数据,2017年,我国文化产业及服务进出口额达1,265.1亿美元,同比增长11.1%,其中,包括深圳在内的东部地区占比高达93.4%,[13]深圳已经成为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黄金口岸和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桥头堡。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发展将会迎来又一个春天。深圳对外文化贸易也即将迈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综上,以历史的眼光看,短短40年时间,深圳文化产业伴随深圳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自豪的成就,走过了一条超常规的发展之路,并形成了自己的产业特色和竞争力。以文化发展的眼光看,尽管深圳文化整体发展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可以肯定的是,快速发展的文化产业,某种意义上有效地“弥补”了深圳文化积淀薄弱的“短板”,使得深圳这样一个文化的“后发城市”借助文化产业甚至形成了一定的“后发优势”。换言之,历史的经验启示我们,与北京、上海、广州等文化积淀深厚的城市相比,对于深圳这样一个文化积淀相对薄弱的新兴城市,以产业化手段推动文化发展尤其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未来,面对新时代党和国家赋予的新使命,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征程中,深圳若能进一步自觉主动地借助现代产业手段,积极参与国家重大文化战略,充分激发广大深圳文化企业,乃至每个市民的文化创造力,切实发挥深圳的市场优势、区位优势、创新优势、资本优势和高科技优势,进行跨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推动文化产业要素的优化组合,完全有可能推动深圳文化产业更快更高质量发展,走出自己的“以质量型内涵式发展”之路,形成新的文化竞争优势,在大幅提升深圳文化竞争力和城市文化形象的同时,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作出深圳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深圳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谁远谁近?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深圳
深圳医改破与立
深圳“去编”激起千层浪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