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某省部分三级医院皮肤性病科医生梅毒防治知识知晓情况调查

2020-10-22杨戈崔凡谢震杨建文林昭春沈柱

医药前沿 2020年17期
关键词:皮肤性病梅毒知晓率

杨戈 崔凡 谢震 杨建文 林昭春 沈柱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皮肤病性病研究所 四川 成都 610072)

梅毒(syphilis)是一种由苍白螺旋体感染引起的慢性系统性的性传播疾病[1],是我国重点防治的病种之一。梅毒临床表现和分期复杂,随访时间长,皮肤性病科医生作为梅毒诊治的一线和主体专业技术人员,对梅毒防治知识掌握的程度将直接影响梅毒的预防、诊治、疫情上报与随访等[2,3]。目前我国梅毒流行趋势仍严峻[4],且HIV 感染和梅毒在易感性和病程发展上有相互促进作用[5],仍是公共卫生关注的问题之一。我省梅毒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6-7],三甲及三乙医院皮肤性病科患者量大,且负责对同地区下级医院梅毒规范化诊治的指导和梅毒转诊患者的接诊。因此,很有必要了解我省三级医院皮肤性病科医生对梅毒防治知识的掌握情况。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来自四川省三甲和三乙公立医院皮肤性病科的参与性病防治的医生。

1.2 方法

根据梅毒诊疗指南等相关资料自行设计和制作“医务人员梅毒规范化诊疗调查问卷”,通过四川省皮肤病性病学质量控制中心和四川省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性病防治专委会向我省各三甲和三乙医院皮肤性病科相关医务人员发放并回收问卷。问卷调查内容分为调查对象人口学特征和梅毒规范化诊疗及防治相关调查问题。调查对象人口学特征包括单位、性别、年龄、工作年限、学历、职称等信息,梅毒相关调查问题包括梅毒预防、梅毒规范化诊疗、梅毒实验室检测等知识单元[8]。问卷分为A 卷和B 卷,各10 个选择题,合计单选题18 个(每题4.5 分),多选题2 个(每题9.5 分),满分100 分。得分在85 分及以上者判定为梅毒防治知识知晓,知晓率=知晓总人数/调查总人数×100%,回答正确率=回答各类问题全部答对者总人数/调查总人数×100%。根据性别不同分为男性组和女性组;根据年龄分为≤30 岁组、31 ~44 岁组和≥45 岁组;根据工作年限分为≤5 年组、6 ~15 年组和>15 年组;根据学历分为大专及以下组、本科组和硕士及以上组;根据职称分为初级组、中级组及高级组。比较上述各组间梅毒防治知识得分和知晓率差异以及不同梅毒防治知识单元正确率差异。

1.3 质量控制

由四川省皮肤病性病学质量控制中心专家负责调查质量控制,制定问卷填写说明,由专人收集并回收审核合格的问卷。数据录入采取双录入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Excel2013 录入问卷数据,SPSS17.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 检验或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s 精确概率法,以检验效能α=0.05,P <0.05 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调查对象人口学特征

共发放调查问卷49 份,回收有效问卷40 份,问卷有效率81.63%。40 名调查对象中男性18 人,女性22 人,男女比例1:1.22;年龄27 ~64 岁,平均(40.13±9.89)岁;工作年限1 ~48 年,平均(15.88±11.77)年;大专及以下学历占10.00%(4/40),本科35.00%(14/40),硕士及以上55.00%(22/40);初级、中级、高级技术职称各占20.00%(8/40)、37.50%(15/40)、42.50%(17/40)。

2.2 梅毒防治知识知晓情况

总体得分77 ~100 分,平均(89.68±6.97)分。≥85分者有30 人。以得分≥85 分者为梅毒防治知识知晓判定标准,本次梅毒防治知识的知晓率为75.00%(30/40)。各组平均分均>85 分,按平均分绝对值而言以男性组、年龄≥45 岁组、工作年限>15 年组、硕士及以上学历组、高级职称组得分较高;但不同性别组、年龄组、学历组以及职称组的平均得分无统计学差异。不同工作年限平均分组间有统计学差异(F=3.342,P=0.046 <0.05);经LSD 法分析≤5 年组与6 ~15 年组、≤5 年组与>15 年组、6 ~15 年组与>15 年组组间差异,各组间P=0.423、0.204、0.015,仅6 ~15 年组与>15 年组组间平均分有统计学差异,工作年限>15 年组平均分较高。以上各组梅毒防治知识知晓率组间差异经Fisher's 精确概率法分析,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各组医务人员梅毒防治知识得分及知晓率分析详见表1。

表1 各组医务人员梅毒防治知识知晓情况

2.2 梅毒各知识单元掌握情况

梅毒预防、梅毒规范化诊疗及梅毒实验室检测各知识单元的回答正确率分别为67.50%、40.00%、47.50%。经χ2检验,上述三组知识单元间正确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74,P=0.039<0.05),以梅毒预防知识单元正确率最高。上述三组及梅毒规范化诊疗亚知识单元正确率情况详见表2。20 题中正确率排末3位的选择题为:“梅毒螺旋体的特性不包括(B6)”75.00%(30/40)、“二期梅毒的骨关节损害最常见的是(B5)”70.00%(28/40)和 “以下哪些皮损中暗视野显微镜检查可查到梅毒螺旋体(B4)”57.50%(23/40)。

表2 梅毒防治知识各知识单元正确率(n=40)

3.讨论

我省为人口输出大省,人口流动性强,梅毒仍是当前性传播疾病防治重点之一。公立三甲及三乙医院皮肤性病科在梅毒规范化诊疗和防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研究通过对我省部分三级医院皮肤性病科医生梅毒防治知识知晓率的调查,初步了解我省三级医院皮肤性病科医生对梅毒防治知识的掌握情况,为进一步开展针对性梅毒防治知识培训,以及提高我省梅毒规范化诊疗水平和梅毒报告质量提供一定的数据。

本次调查研究发现,虽然我省三级医院皮肤性病科医生梅毒防治知识平均得分在85 分以上,但以得分≥85 分者为梅毒防治知识知晓判定标准,本次梅毒防治知识的知晓率仅为75.00%,高于邢台市梅毒防治知识知晓率的54.90%[9]和广东省梅毒综合防治示范区梅毒专业人员梅毒知识合格率的61.0%,低于广州市的94.44%[10],与《中国预防与控制梅毒规划(2010-2020 年)》[11]的相关要求仍有一定距离。以上说明医务人员梅毒防治知识知晓情况存在明显地区差异。我省地域分布广泛,地区差异可能是本次梅毒防治知识知晓率偏低的原因之一,后者也与梅毒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累及多个器官系统,实验室检测多样性及结果判读的复杂性等不易全面掌握的因素有关。另外,近年来国内关于梅毒防治知识知晓率的调查多集中于对高危人群的调查[12-15],对涉及梅毒防治的医务人员的调查相对较少,特别是非皮肤性病科的医务人员。因此,应加强对不同地区、不同科室参与梅毒防治医务人员梅毒防治知识知晓率的调查,全面了解培训需求。

本研究还发现,不同性别、年龄、工作年限、学历以及职称各组医务人员梅毒防治知识得分及知晓率中仅有工作年限组的平均得分有统计学差异,而且以工作年限>15 年组平均分较高。结合各组得分及知晓率绝对值分布趋势,以年龄≥45 岁组、工作年限>15 年组、硕士及以上学历组、高级职称组掌握水平较高,说明梅毒防治知识的掌握与临床诊疗实践经验和参加梅毒知识培训的积累有一定关系,与其他调查研究结果类似[16]。因此,需要加强对新入职医务人员及低年资医务人员的培训和再复训,以加强其对梅毒防治知识的掌握,并提高其梅毒规范化诊疗水平和梅毒报告质量。

在梅毒各知识单元的回答正确率中,以梅毒预防知识单元正确率最高,具有统计学差异,说明医务人员对梅毒规范化诊疗及梅毒实验室检测的准确掌握程度仍不足。结合既往梅毒质控检查和对医务人员现场考核,分析其可能原因:①梅毒临床表现的“万能模仿性”以及其和分期的复杂性,涉及知识点多,知识面广,全面掌握需临床和培训逐渐积累;②近年来隐性梅毒比例较大[17],结合本次调查对各选择题的正确率排位,皮肤性病科医生对梅毒少见损害类型的认识尚不足;③目前开展的梅毒实验室检测项目多种,临床医务人员与实验室检测人员可能缺乏良好沟通,对实验室结果和临床意义的正确解读不足。上述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可能会影响梅毒诊疗水平和疫情报告质量。故开展相关培训时应增加培训前需求评估,加强对梅毒少见临床表现及梅毒实验室检测结果正确解读的宣教,以提高医务人员梅毒规范化诊疗水平和梅毒报告质量。

综上,建议在对医务人员梅毒防治知识和规范化诊疗的培训时,应充分考虑地区、经济和所在科室的差异,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查缺补漏的原则,建立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梅毒规范化诊治水平和梅毒报告质量,以达《梅毒规划》相关防治要求。

猜你喜欢

皮肤性病梅毒知晓率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第四届编委会成员名单
皮肤性病学科研型研究生培养方式的思考与探讨
社区老年人群早期胃癌防治相关知识知晓率的调查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皮肤性病科简介
欢迎订阅《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高龄老年混合型神经梅毒1例
提高糖尿病患者饮食健康教育知晓率
提高住院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
梅毒螺旋体TpN17抗原的表达及纯化
社区全科医师糖尿病三级预防知识知晓率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