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综合疗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0-10-22卢洋

医药前沿 2020年17期
关键词:神经功能中医药神经

卢洋

(临夏州中医医院 甘肃 临夏州 73110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指糖尿病患者出现与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的症状或体征,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临床特征为肢体疼痛、麻木以及感觉障碍等[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排除其他原因的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出现与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的症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累及患者全身神经系统,严重时甚至可导致患者残疾,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大大降低其生活质量[2]。对于该疾病的治疗,西医治疗可对特定环节起作用,以控制血糖和对症治疗为主,无法阻止本病的发生和发展,且副作用比较大,让患者难以耐受。近年来,中医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有着很大的进展,对该疾病的治疗也取得很大的进步。在此次的研究中,选取2019 年1 月—2020 年5 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60 例,为两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分别实施口服甲钴胺片治疗以及中医药综合疗法治疗,总结疗效显著的方法,为临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提供有效参考,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9 年1 月—2020 年5 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60 例,按每组30 例的数量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口服甲钴胺片治疗,研究组实施中医药综合疗法治疗。纳入标准:(1)确诊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以收集到患者完整的检查和病史资料;(2)符合本文研究药物治疗条件,并且不存在相关的不适或者过敏现象;(3)患者或家属对研究知情,自愿参与研究且已签署同意书,无精神疾病,无意识障碍;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脏器疾病;(2)依从性差,不配合及拒绝参加研究者。对照组男性16 例,女性14 例;年龄42 ~76 岁,平均(53.67±6.48)岁;病程1~10年,平均病程(5.12±3.76)年。研究组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43~77岁,平均(54.71±6.52)岁;病程2 ~11 年,平均病程(5.24±3.81)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 >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口服降糖药、营养神经药物等基础治疗,并给予实施科学饮食、适量运动等护理。在此基础上,给予对照组实施口服甲钴胺片治疗,一次500µg,一天用药三次,持续治疗30 天。给予研究组实施中医药综合疗法治疗:(1)口服黄芪赤风汤,基本药方为黄芪30g,伸筋草、透骨草各20g,赤芍、桂枝、当归、川芎各15g,通草、防风各10g,炙甘草6g,细辛5g。气虚患者加党参15g,寒气重患者加附子10g,血瘀重患者加丹参20g、鸡血藤30g。一天一剂,水煎服,持续治疗30 天。(2)针灸:针刺取穴包括太冲、太溪、曲池、解溪、足三里、内庭、气海、委中、阳陵泉、承山、关元,得气后留针30min,每隔10min 捻针一次,隔日针一次,持续治疗30 天。(3)中药熏洗,熏洗方为:鸡血藤30g,桃仁、当归、赤芍、桂枝、川芎、焦艾叶、络石藤、青风藤、海风藤、威灵仙各20g,制川乌、制草乌各15g,冰片3g。水煎取1500mL,进行熏洗,持续治疗30 天。

1.3 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受损情况,采取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oronto Clinical Scoring System,TCSS)来进行,评分项目为神经反射(8 分)、神经症状(6 分)、感觉功能(5 分),评分越低则神经功能受损越轻[3]。(2)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判定指标分为显效、有效、无效。判断标准为:显效:经治疗,患者临床症状消失,腱反射恢复正常,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增加超过5m/s;有效:经治疗,患者临床症状有改善,腱反射有好转,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增加小于5m/s;无效:经治疗,患者临床症状、肌电图无改善,腱反射无好转;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受损情况比较

表1 显示,研究组神经反射、神经症状、感觉功能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相应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表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受损情况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受损情况比较(,分)

组别 n 神经反射 神经症状 感觉功能研究组 30 2.1±0.94 1.5±0.77 1.2±0.73对照组 30 3.3±1.2 2.7±0.88 2.3±0.74 t 4.321 5.621 5.796 P 0.000 0.000 0.000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7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3.讨论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糖尿病时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糖尿病长期血糖增高,大血管、微血管受损并危及心、脑、肾、周围神经、眼睛、足等,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糖尿病并发症高达100 多种,是目前已知并发症最多的一种疾病,糖尿病死亡者有一半以上是心脑血管所致,10%是肾病变所致。其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并且影响较为广泛,但是目前临床上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有学者认为与患者微循环障碍、血液流变学异常等相关,西医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一般为对因对症,控制血糖、改善神经功能[4]。中医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于“麻木、消渴病、痿证、痹症”等范畴[5],因血行瘀滞、气血亏虚、脉络痹阻、消渴日久、耗气伤阴等所致,治疗的关键在于温阳、养阴、益气、活血通络[6-7]。中医药综合疗法采取黄芪赤风汤辩证论治、针灸、中药熏洗等治疗方法,黄芪赤风汤可补气升阳、通阳行痹、活血化瘀、养阴生津、气足血旺、瘀去络通,积极改善局部循环血供,促进修复损伤神经,缓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症状[8]。针灸可和阴阳、疏通经络、调扶正祛邪,能促进糖尿病患者微循环,促进病变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神经传导速度[9]。中药熏洗以恒温浸浴,能有效扩张局部血管,加快血液循环,疏通经络,增加治疗效果[10]。

此次的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神经反射、神经症状、感觉功能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相应评分,并且经过治疗研究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组的治疗方案具有明显优势,对于患者治疗具有促进作用,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是研究的热点,中医和西医两种可以相互协同,相互提高,加强治疗效果。本文治疗效果较为显著,但是对于存在不足主要表现本文未观察到治疗后患者的近远期不良反应,对于患者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是否恢复或者加重也不是很清楚,因此下一步研究是随访观察患者采用多中心以及进行分子水平研究治疗机制,更加深层次研究用药剂量和方式等。

综上所述,中医药综合疗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稳定病情,值得应用,但是需要随时观察患者治疗效果及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及时进行处理,避免不必要的事件发生,提高患者的治疗质量等。

猜你喜欢

神经功能中医药神经
神经松动术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桡神经损伤研究进展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神经”病友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辛伐他汀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