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持续性护理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0-10-22石诗柳

医药前沿 2020年17期
关键词:持续性股骨出院

石诗柳

(柳州市工人医院创伤骨科 广西 柳州 545005)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常见髋部骨折类型,老年人受到骨质流失等因素的影响,在受到外界暴力因素影响时更易发生股骨粗隆间骨折事件,且骨折愈合时间延长,不仅对患者正常生活造成影响,同时如术后恢复不当易导致愈合畸形引起残疾[1]。目前临床普遍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如何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以及患者术后顺利康复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护理干预是临床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研究以9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以分析持续性护理模式对此类患者的应用价值,为老年骨折患者围术期护理方案的制定提供借鉴和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8 年9 月—2019 年9 月我院创伤骨科患者中抽取90例,按照随机、对照原则进行分组。观察组45 例,25 例男性,20 例女性,年龄分布在65 ~89 之间,平均年龄为69.5±5.9 岁;其中23 例为左侧骨折,22 例为右侧骨折。对照组45 例,26 例男性,19 例女性,年龄分布为65 ~89 岁,平均为70.2±4.7岁;其中26 例为左侧骨折,19 例为右侧骨折。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并无显著差异(P >0.05)。90 例入选患者均已排除合并认知功能障碍者及未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2 手术方法

本次研究中,90 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前对其行下肢皮牵引或胫骨结节骨牵引,术中行连续硬膜外麻醉,并接受PFNA 内固定手术治疗。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骨科常规护理,包括术前宣教、术后生命体征观察、饮食指导,功能锻炼指导等。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持续性护理,具体内容如下。

1.3.1 成立护理小组 抽调科室5 名以上护理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成立持续性护理小组,并由护士长担任小组组长。其中,小组组长负责制定持续性护理方案,并进行方案实施效果的监督、审查,并对护理过程中组员所存在问题进行解答、纠正;护理小组成员则负责具体护理操作的实施和患者意见的收集与反馈。结合相关文献,基于奥马哈系统指定持续性护理方案。

1.3.2 术前护理 ①心理指导:股骨粗隆间骨折多由突发事件所致,患者受到疾病疼痛和心理冲击的影响,多存在不同程度恐惧、焦虑、抑郁情绪。同时由于对手术效果、术后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的担忧,易导致患者对治疗、护理操作存在不同程度抵触情绪。因此,在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生原因,以帮助患者解除心理疑虑。同时,通过与患者充分交流,了解其心理顾虑和担忧,对其进行针对性疏导,必要时可通过介绍成功治疗案例以帮助患者增强治疗信心。②术前训练:患者入院后至术前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咳嗽、咳痰等呼吸功能锻炼,并指导其进行踝泵训练,予足三里穴位封闭,促进肠胃蠕动,以便于患者术后尽快开展康复训练。

1.3.3 术后护理 ①康复锻炼指导:术后1 ~3d 时,待患者麻醉消失后开展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踝关节跖屈、背屈活动;术后3 ~5d,抬高患者床头30°,指导其进行屈膝屈髋锻炼和小腿抬高锻炼;术后5d ~出院,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指导其进行床下步行锻炼,应注意首先健侧着地再外展患肢。在床下活动期间,可给予患者助行器进行协助运动,并注意控制运动幅度。②并发症预防:a.下肢深静脉血栓。在术后1d,根据V T E 风险评估量表,对患者进行评估,根据评分,予足底泵预防及抗凝药物干预,每日对患者下肢进行按摩,以刺激腿部肌肉活动,并鼓励其尽早开始功能锻炼,同时注意对患肢的皮肤颜色、温度、肿胀情况进行观察,以及时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b.压疮。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在卧床期间其骶部、足部易受压引起压疮,因此卧床期间,应协助其翻身,尽量减少摩擦、拖拉操作,使用棉垫或水垫对肢体进行保护,并定期更换床上用品和衣物。c.疼痛。骨科患者在术后多存在不同程度疼痛,因此护理人员每日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根据评估分值,予相应措施,如帮助其了解自身病情变化,使其正视疼痛的出现;采用聊天、音乐等多种方式帮助患者分散注意力,以减轻疼痛感受;必要时可根据医嘱给予患者冷疗或镇痛药物。

1.3.4 出院指导 在患者出院时,应建立并完善诊疗卡,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老年骨折患者出院事项的指导,出院7d后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电话回访,了解出院期间患者病情变化,同时叮嘱其出院后1 个月回院随诊复查。

1.4 观察指标

1.4.1 肢体功能 采用Harris 髋关节评分系统在患者术后第1d、出院7d、出院1个月时对其患肢功能进行评估,分数越高,表明患者患肢功能越好。

1.4.2 生活质量 采用SF-36 生活质量评估量表对两组患者出院时生活质量进行评估。

1.5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 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两组患者下肢Harris 评分、SF-36 量表评分()行t 检验,检验标准:以P ≤0.05 作为差异显著界限。

2.结果

2.1 生活质量

本次研究中,SF-36 量表评估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在出院时其躯体疼痛、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一般健康状况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出院时SF-36 量表评分结果()

表1 两组患者出院时SF-36 量表评分结果()

组别 n 躯体疼痛 生理职能 情感职能 精神健康 一般健康状况观察组 45 75.6±5.9 68.2±5.5 65.7±5.6 70.5±6.6 70.9±6.6对照组 45 61.2±8.3 54.7±6.1 51.7±4.9 57.4±4.8 54.8±5.3 t 9.486 11.026 12.621 10.768 12.759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2.2 下肢功能

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术后第1d 其Harris 评分并无显著差异(P >0.05),但在出院后7d 时、出院后1 个月时观察组患者的下肢Harris 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患肢Harris 评分结果()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患肢Harris 评分结果()

组别 n 术后第1d 出院7d 出院1 个月观察组 45 45.8±7.2 62.7±6.6 75.8±7.0对照组 45 44.3±6.1 51.4±5.7 60.2±6.4 t 1.066 8.692 10.680 P 0.145 <0.001 <0.001

3.讨论

老年骨折患者的围术期护理一直是影响手术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持续性护理是一种近年来应用广泛的临床护理理念,同常规护理方案相比,持续性护理的优势在于护理方案在护理内容上更加具有全面性、在护理时间上更加具有持续性、在护理深度方面更加具有针对性[2]。对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而言,临床护理的关键在于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术后顺利康复[3]。在术前护理阶段,常规护理多注重于患者生命体征的检查和维护,以为手术进行奠定基础。持续性护理在此基础上更佳重视对患者心理情绪的调节,以改善患者的护理治疗依从性[4]。既往研究证实,心理情绪同机体血压、心率等变化存在密切联系,通过维持患者术前情绪状态的稳定对于保证手术安全进行十分重要[5]。在术后阶段,持续性护理通过从功能训练、并发症预防两方面对患者加强干预,以有效促进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肢体功能顺利康复,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在术后下肢Harris 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表明持续性护理是一种有效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护理方案。综上所述,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实施持续性护理,可有效促进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对于提高其生活质量,帮助患者回归正常生活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猜你喜欢

持续性股骨出院
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研究进展
54例COVID-19患者出院1个月后复诊结果分析
云创新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构建持续性学习机制
中西医结合治疗一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出院患者的疗效观察
持续性迭代报道特征探究——以“江歌案”为例
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和倒置股骨髁LISS钛板治疗的临床观察
怀孕中期胎儿孤立型股骨短的临床意义
第五回 痊愈出院
DHS与ALP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研究
关注持续性感染,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