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层螺旋CT 在肺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20-10-22刘国昌

医药前沿 2020年17期
关键词:空洞结核病肺结核

刘国昌

(麻江县人民医院 贵州 麻江 557600)

结核病是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也是人类最古老的传染病之一。肺结核是目前最为常见的结核病,特别是随着环境的污染,其发病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有调查资料显示,我国结核病中95%左右为肺结核患者[1]。因其具有传染性,且病死率较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尽早诊断、治疗是控制病情的关键。由于肺结核发病初期存在一定时间的潜伏期,当机体免疫力、抵抗力降低或细胞介导的变态反应启动时才发病。因此,往往收治之时病情较为复杂,诊断难度大。本研究通过分析X 线与CT 诊断肺结核,探讨16 排螺旋CT 诊断肺结核的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纳入的68 例肺结核患者为2017 年5 月—2020 年3 月我院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病例,均实验室检查(痰涂片或培养)、影像学检查确诊,且均为初次发病就诊,并未经抗结核治疗。其中男45 例,女23 例,年龄25 ~71 岁,平均(46.2±3.5)岁,病程2~6个月,平均(3.2±1.2)岁。按检查方法分为A组及B组,各34 例。两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 >0.05),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A 组X 线检查,患者站立位,对包括膈面、肺尖等全肺进行扫描。B 组采用飞利普16 排螺旋CT 进行扫描,参数设为120KV,100mA,层厚5mm,层距5mm,重建参数为层厚2mm,层距1mm。患者取仰卧,上臂上举,检查前指导其训练屏气、呼吸,并摘除身上金属异物。指导患者屏气,扫描时头先进,十字光标定位在胸骨柄,自肺尖至膈肌以下采用常规扫描模式。两组检查结果经两名影像科专业医师共同作出诊断报告。

1.3 统计数据处理

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 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确诊率、病灶检出率、空洞检查率比较

B 组确诊率、病灶检出率、空洞检查率分别为为91.18%、94.12%、91.18%高于A 组的70.59%、76.47%、64.71%,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确诊率、病灶检出率、空洞检查率比较[n(%)]

2.2 两组影像特征

A 组的影像特征主要是中心高密度,但病灶密度不均匀,周边不规则,如图1。B 组的影像特征主要是高低混杂密度,如图2。

3.讨论

WHO 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结核病患者约有900 万,其中有300 万人死亡[3]。我国传染病疫情报告中,肺结核的发病率及病死率为甲乙类传染病之首。古往今来,人类已和肺结核抗战许久,在其预防及治疗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也获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但其危害仍不可小觑。肺结核患者多发生于老年人,原因是该类人群抵抗力较低,并常合并诸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基础性疾病,容易增加结核菌的感染率。有研究指出,尽早确诊可减少或杜绝病原菌向周围传播,而尽早治疗能有效控制病情,减少空洞的形成,最大限度的保护肺组织。若病灶扩大后,将进一步损伤肺功能,甚至结核菌经血液向肺外传播,引发其他脏器结核病。

对于肺结核的诊断,影像学是主要检查方法。常规的X 线容易受干扰,因此误诊、漏诊发生率较高。同时由于肺结核早期特征不明显,X线检查时容易诊断为肺炎,对隐蔽病灶不容易发现,特别是在区分活动性与否方面更局限。多层螺旋CT 扫描时间段、层薄,具有较高的图像分辨率。在扫描时可重点观察肺内病变、纵膈病变及骨骼病变,并能清晰的反应其病变特征[4]。同时,所收集的图像可多平面重建,从多角度的观察病灶,能清晰显示密度相当的结构及病变,从而提高确诊率。陈苏云等[5]报道指出多层螺旋CT 能够提高肺结核早期确诊率,为后续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李丽亚等[6]认为对于病灶检出及一些并发症优于X 线。研究中,采用CT 检查的B 组确诊率、病灶检出率、空洞检查率均高于采用X 线检查的A 组(P <0.05)。笔者认为根本原因是CT 扫描能影像特征较为丰富,早期病变可见支气管壁增厚,磨玻璃样阴影,小叶中央可见小空洞,同时还能发现微结节,从而提高确诊率。

猜你喜欢

空洞结核病肺结核
警惕卷土重来的结核病
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
爱情是一场肺结核,热恋则是一场感冒
空洞的眼神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疣状皮肤结核合并继发型肺结核1例
算好结核病防治经济账
用事实说话胜过空洞的说教——以教育类报道为例
IL-17在结核病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82例初治与复治肺结核患者HBsAg携带率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