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彩,从课结束那刻开始

2020-10-21赵昌竹

科教新报 2020年15期
关键词:山海经古文公开课

赵昌竹

教学只局限于课堂上的40分钟吗?下课铃响不仅意味着本节课的结束,同时也是另一段学习的开始。

那天,我听到了发生在三年级公开课之后一段精彩的师生对话。

参加完一堂公开课,教师钱辞苑回到教室。只见她从抽屉里拿出一盒巧克力。她说:“今天,大家都参与了公开课,从课前预习、课堂展示都很棒,所以每个人都可以得到一个奖励,但我这还多出一些巧克力,你们觉得谁可以拿到额外的奖励呢?说出你的推荐人选,再给出合适的理由。”

问题抛出后,经过短短几秒钟的思考,学生们随即分享了各自的评价。学生A说:“我觉得朱洪硕今天的发言很有质量。”钱老师追问:“怎么有质量了?”学生结合朱洪硕的发言内容给出了补充说明。钱老师笑着说:“你很会推荐,理由很充分。”

学生B发言:“我想推荐方逸欣,虽然她今天全程都沒有被老师叫到发言,但是她几乎每次都举手。”钱老师也肯定了他的推荐:“举手非常积极,就是认真思考的表现,值得推荐和表扬。”

……

学生们推荐中有的关注思维质量,有的关注参与程度,有的关注表达能力。就这样,一种课堂学习的评价标准已经不知不觉印在了学生的脑海。

教师创造出的充满教育味道的“巧克力”,不仅是学生的彼此发现、认同与称赞,也是在40分钟后的再思维、再成长、再提升。

我曾在外地借班上过一节公开课《夸父逐日》。课的最后几分钟,我给学生推荐了一本书,也就是课文的出处《山海经》。课后,我就与这个班的学生告别了。但没过多久,他们的老师联系我,说要给我展示一下学生们完成作业的情况。

我经历过许多次公开课,也经常会布置一些课后作业给那些仅有“一面之缘”的学生,但这通常只是一种课堂环节的展示。我不禁追问自己,以往在公开课上布置的作业有落实、评价吗?我们常在公开课的结束时段“挖坑”,却又总是忘记“补坑”。我们太关注那40分钟的“表演”是否漂亮,却不在意“散场”之后所发生的事情。

学生回家后纷纷阅读起《山海经》和其他小古文来。不仅阅读,班级内还开展了丰富的小古文学习活动。没想到,学生们真的从“这一篇”走向“这一类”,从“一堂课”走向“一门课程”,让那节公开课中我抛出的“接力棒”得以“传递”下去。

猜你喜欢

山海经古文公开课
绿豆发芽(小古文版)
如果《山海经》里的神兽被唤醒了?
山海经夫诸
称象
嫦娥奔月
流行语译成古文也有腔调
《山海经》中的奇兽
裸课,语文公开课的一次自发性嬗变
第一次公开课
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