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线上和线下融合的健康教育模式对居家精神分裂症康复状态的作用

2020-10-21李雪芳冯桂萍蔡秀萍赵萍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0年6期

李雪芳 冯桂萍 蔡秀萍 赵萍

摘要:目的 探讨线上和线下融合的健康教育模式对居家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状态的改善作用。方法 在青浦区居家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线下集体健康教育模式,干预组则采用线下和线上相融合的健康教育模式。采用康复状态量表(MRSS)在基线、入组1个月、入组3个月和入组6个月时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比较两组健康模式的差异。 结果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依赖得分、症状得分,不同随访点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F=25.96,P<0.01; F=18.62,P<0.01);活动得分、社交得分、总分的组别与时间交互作用明显(F=5.20,P<0.01 ;F=68.01,P<0.01;F=5.17,P<0.01)。进一步进行简单效应分析,两组不同随访点两两比较,活动因子分、社交因子分和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的活动因子分,在干预的第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社交因子分,在干预的第3、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两组的总分,在干预的第3、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结论 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模式均可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状态,但采用线上和线下的多形式健康教育方式在改善患者的活动能力和社交功能方面优于对照组。

关键词:多形式健康教育;居家精神分裂症;康复状态

【中图分类号】R74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0)06-009-03

精神分裂症患者经过住院治疗达到临床康复后,患者回归到家庭和社会中继续予以药物维持治疗。药物治疗不再是精神疾病治疗康复的唯一手段,更多的是融入社区康复护理。精神分裂症患者社区康复也是近些年来国内外研究的重点课题。[1] 健康教育是指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有评价的教育活动,是连接卫生知识和健康行为的桥梁[2]。研究表明,精神健康教育是可显著减少精神疾病的复发率和再住院率,是一种有效的、经济的家庭干预方式[3]。本研究尝试通过线上和线下有机融合的健康教育模式进行干预,以探讨其对患者康复状态的作用。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8年1月—2018年6月在青浦区居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00例,按患者编号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纳入标准:①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且出院居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②患者病情稳定,PANSS量表评分≤60分;③患者年龄18岁-65岁;④患者为初中以上文化水平;⑤有一名家属陪同,家属为患者的照料者;⑥患者或家属会使用手机或电脑;⑦辖区常住居民。排除标准:伴有严重躯体与脑部器质性病变的患者;不愿意参加研究者。

1.2方法

1.2.1对照组

患者和家属在社区接受健康管理团队予以的集体健康讲座,45-60分钟/次,1次/2月,持续干预6个月。内容包括:精神分裂症的早期發现和治疗、药物治疗的重要性、患者服药的注意事项、家属如何护理康复期的患者等。

1.2.2干预组

(1)成立健康教育小组:健康教育小组由资深临床工作的2名精神科医生和4名护士组成。6名成员均为中级职称,年龄在40-47岁之间。

(2)干预内容:干预组采用线上线下融合健康教育模式,在线下传统健康教育讲座的基础上,给予线上健康教育干预,包括疾病管理信息推送和专业互动干预。信息推送每月1日及15日由微信平台专职操作人员予以推送,持续干预6个月。主要内容:精神分裂症的基础知识、家属应有的态度和做法、康复期病人的生活和社交注意事项等;线上专业互动干预每月5日及20日由专业精神科医护人员与研究对象及其家属进行互动、健康干预,并进行答疑解惑。

1.3  评价工具

康复状态量表(MRSS)[4]:该量表用于评定患者的康复状态。含有28个条目,分为四个分量表:依赖量表、活动能力缺乏量表、社交量表、目前症状和异常行为量表。每个条目均为8级评分,从0到7,按严重程度递增排列。得分高低与患者周围生活环境的依附程度、活动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以及精神症状严重程度有关,评分越高说明功能受损越严重,即分数越高康复状态越差。[1]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由双人核对录入,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一般社会人口学基本情况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者卡方检验;重复测量数据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社会人口学比较

干预过程中,干预组1例因住院脱落,实际完成49例,对照组1例住院,1例因患者后期不愿参加此研究,脱落2例,实际完成48例。干预组:男性21例,女性28例;年龄37-58岁,平均(38.731.37)岁;病程1-37年,平均(16.211.28)年。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25例:;年龄26-58 岁,平均(41.041.06)岁;病程2-38年,平均(17.381.22)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接受教育程度、病程以及入组时的PANSS评分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具有可比性。见表1。

2.2两组康复状态量表(MRSS)得分比较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干预前后两组研究对象的社交因子分有统计学意义(F=3.99,P<0.05);两组的依赖因子分、活动因子分、社交因子分、症状因子分和总分在不同随访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96,P<0.01;F=57.37,P<0.01;F=68.01,P<0.01;F=18.62,P<0.01;F=82.28,P<0.01)。活动因子分、社交因子分与总分组别与时间的交互作用显著(F=5.20,P<0.01 ;F=68.01,P<0.01;F=5.17,P<0.01),见表2。

2.3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和干预时间对患者康复状态影响的简单效应分析

由于两组的活动因子分、社交因子分及总分存在明显的交互效应,为进一步验证固定某一因素条件下另一因素对患者康复状态的影响,进行简单效应分析。两组不同随访点两两比较,活动因子分、社交因子分和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两组的活动因子分,在干预的第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社交因子分,在干预的第3、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两组的社交因子分,在干预的第3、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

3讨论

精神分裂症 (schizophrenia)是一组常见的病因未明的严重精神疾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有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障碍,一般无意识及智能障碍[5]。研究显示,到20世纪末我国重性精神疾病的患病率已达 13.47‰,21 世纪中期精神疾病负担预计占疾病总负担的25%[1]。精神分裂症健康教育是一种系统性、具有教学性质的心理治疗干预措施[6]。患者在医院经过治疗,达到临床康复后,患者的治疗就会从医院转移至社区和家庭。药物治疗对于疾病的控制很有效果,但是患者的全面康复,不仅在于精神症状的控制,还要逐渐减少对他人的依赖、积极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融入社会。近年来随着微信的普及,健康教育正逐渐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的推送功能进行传递[7]。对于康复期居家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采用线下集体知识讲座结合线上的网络学习,健康教育的形式多样化,内容简明扼要,及时互动,使患者和家属在掌握相关疾病知识的同时,增加自信心和主动学习性。

3.1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均可提高依赖因子分和症状因子分

本研究显示,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模式均可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状态,这与以往的研究是相同的。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模式通过精神科医护人员专业的健康教育,将正确的疾病相关知识传递给精神分裂症患者,让他们对疾病有更加充分的了解[8],知晓坚持服药的重要性,端正患者对疾病的态度,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减轻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9-10],达到改善患者康复状态的目的。

3.2活动因子分、社交因子分和总分的交互效应分析

本研究显示,采用线上线下融合健康教育模式在改善患者的活动能力和社交功能方面优于对照组,这可能与干预组增加了微信针对性的信息推送和线上答疑环节有关。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健康教育模式由于增加了微信针对性的疾病管理信息推送、线上专业干预和答疑环节,强化了传统健康教育的知识教育效果,推进了患者和医护人员的沟通和交流,及时给予患家提供支持和专业解答;使得患者能够针对性地获取与自身疾病相关的知识,给患者提供更加及时的心理社會支持,从而更佳有效地促进其康复[11-12]。

总之,采用基于线上和线下相融合的健康教育模式,能有效促进患者康复。与传统的健康教育模式相比,多形式健康教育模式可以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个性化健康教育,从而达到更好的康复效果,值得我们在以后的健康教育工作中推广应用。

文献参考

[1]郭正军,郭玉敏,姚丰菊,王海岭,王玉杰,杨世昌.社区综合干预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8,21(4):471-474.

[2]沈渔邨.精神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3]宋妍,陈嘉,刘丹,姚菊琴,何国平.小组访谈法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家属健康教育需求调查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4,24(13):109-112.

[4]冯斌.精神康复纲要[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1991.

[5]赵靖平.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M].第2版.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15.

[6]崔勇,许冬梅.精神障碍康复与护理[M]. 第2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

[7]徐志杰,刘欣然.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用微信公众平台的现状调查[J].中华全科医学,2017,15(2):277-281.

[8]沈如瑾.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7,34(04):15-16.

[9]彭燕,王旸,胡传芬.健康教育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干预效果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09):12-13.

[10] 苏志研,吴慧敏.系统化健康教育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J].慢性病学杂志,2016,17(11):1268-1269.

[11]陶用富,张平,范利芳,龙吟,粱战军,李银屏,彭应君,谢爱武.健康教育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对照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17):87-89.

[12] 马红英,王剑英,赵淑芹,岳学香,刘昕慧,杨爽,孙辉,李雪慧.基于时间护理理论的健康教育模式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及社会功能的影响[J].中国临床护理,2019,11(05):424-426+429.

作者简介:李雪芳,女,汉,1971年11月生,上海市青浦区人,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精神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基金项目】上海市青浦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研课题(W20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