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

2020-10-20

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版 2020年39期
关键词:窗花花样剪纸

剪纸匠人们仅用一把剪刀,一张薄薄的单色纸,便剪出了南方江河的清丽婉约,剪出了北方群山的粗犷古朴,剪出了劳动人民的气质神韵……

追本溯源

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目前,中国最早的剪纸作品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北朝时期(公元386-581年)的五幅团花剪纸。

发展过程

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在敦煌莫高窟就曾出土过唐代及五代的剪纸,如《双鹿塔》《群塔与鹿》《佛塔》等均属“功德花纸”,主要是用来敬供佛像或装饰殿堂、道场的。

南宋时期,则出现了以剪纸为职业的艺人。据宋人周密《武林旧事》记载,此时,杭州的“小经济”多达上百种,其中就专门有“剪镞(花样)”者,有的善剪“诸家书字”,有的专剪“诸色花样”。

明清时期,剪纸艺术走向成熟,达到鼎盛时期。举凡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或进行再加工的。尤其在中国民间,常常将剪纸作为装饰家居的饰物。

20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先进知识分子蔡元培、鲁迅、刘半农、周作人等倡导下,建立了中国民俗学的雏形。他们广泛收集民间文学资料,同时也努力收集民间美术作品,其中就有民间剪纸这一项。

新中国成立后,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的指导下,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表现社会主义新人新事的新剪纸,开拓了剪纸创作的道路,也丰富了中国民间装饰美术的形式和内容。在新剪纸的创作中除了表现各行各业新气象的剪纸外,儿童、体育、杂技、歌舞等也成为剪纸最常见的题材。

八方风采

南方派系

佛山剪纸——广东佛山剪纸源于宋代,盛于明清时期,从明代起佛山剪纸已有专门行业大量生产。佛山剪纸的题材绝大多数是花鸟虫鱼、戏曲人物和民间故事,如“龙”“凤”“鲤鱼”“孔雀”“和合二仙”“六国封相”“嫦娥奔月”“八仙闹东海”等。按制作原料和方法分别有铜衬、纸衬、铜写、银写、木刻套印、铜凿、纯色等类,并利用本地特产的铜箔、银箔,用剪、刻、凿等技法,套衬各色和绘印上各种图案。

北方派系

蔚县剪纸——河北蔚县剪纸源于明代,其制作工艺在中国众多剪纸中独树一帜。这种剪纸不是“剪”,而是“刻”,它以薄薄的宣纸为原料,拿小巧锐利的雕刀刻制,再点染绚丽的色彩而制成。整個过程包括画、订、浸、刻、染、包六道工序,即所谓“阳刻见刀,阴刻见色,应物造型,随类施彩”。

山西剪纸——山西剪纸的体裁格式,根据各地民俗与实用需要因物、因事制宜。最常见的是窗花,它的大小根据窗格的形状来定。如晋北一带窗户格式有菱形、圆形、多角等样式,窗花也随窗而异,小的寸许,大者有四角、六角、八角呼应的“团花”。忻州一带,欢庆春节,或操办婚事都要贴“全窗花”,即剪出柿子、如意、牡丹、佛手、莲花、桂花、笙等,祝愿新媳妇善于女红,早生贵子,美满幸福。

岁月剪影

百般变化随心所剪

每到春节,是奶奶最劳累的时候,左邻右舍都来找奶奶剪窗花。他们一边嗑着瓜子一边闲聊,而奶奶的双手则不停地剪着,常常累得腰酸背痛。看着村里人拿着窗花笑眯眯地离去,奶奶总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有一年春节,奶奶剪出一幅大红的“年年有余”,我开心地刚准备贴出去,奶奶却领着我来到村东头。那里新搬来一户人家,生活很贫穷,窗户上糊着黑黝黝的窗纸。奶奶把大红窗花贴在窗纸上,在雪花的映衬下,整个院子都亮丽起来,女主人拉着奶奶的手,眼泪不停地流着。那时在农村,一般人家都是住草房。

有一年,因为烟囱冒火,结果火烧连营,前村有一半人家被烧得片甲不留,奶奶就把一些村民带到家里居住。每天,奶奶都要用白面掺些玉米面蒸一大锅馒头,还把家里存的腊肉拿出来,做菜给他们吃。但他们还是愁眉苦脸的,毕竟没有了家。奶奶便开始为他们剪窗花,一边剪一边安慰着:“这世上没有过不去的坎儿,只要人平安就好,勤快点将来什么都会有的,就像剪窗花,把那苦日子剪掉,留下的就是让你看着开心的窗花儿,慢慢过,好日子在后头呢。”奶奶剪出花样最多的是“岁岁平安、五谷丰登”,她用朴素的语言、美丽的窗花安慰着村民,让他们有勇气面对困难。

剪一段时光温暖你。在那段贫瘠的岁月里,奶奶的窗花比世间任何一朵花儿都要芬芳美丽,四季绽放、从不凋零。

(节选自代连华《剪一段时光温暖你》)

心香一瓣

选文以“暖”为感情基调,写出了在艰苦和贫穷的岁月里,奶奶用她的爱与豁达温暖了“我”的心灵,给受灾的乡邻带来了关怀和温暖,使苍凉而清贫的岁月因为有了奶奶的爱而充满温暖和希望。

猜你喜欢

窗花花样剪纸
剪一朵窗花
剪窗花
花样童年
剪纸
洁齿的花样
剪窗花
剪窗花
剪纸
剪纸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