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轨道交通为导向的物业开发模式探讨

2020-10-20娄阁

砖瓦世界·下半月 2020年1期

娄阁

摘 要:轨道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知,成为引领城市发展的风向标。这种模式通常是以站点为中心、以400~800m为半径建立集商业、文化、教育、居住等为一体的城区,以实现各个城市组团紧凑型开发的有机协调模式。本文通过归纳总结国内外实例,分析如何做好轨道交通为导向的物业开发,并使它适应中国国情的发展,以希望引起地铁设计者们的思考,以推动国内物业开发进一步发展,构建适应中国发展的城市综合开发。

关键词:TOD;综合开发;轨道交通物业开发

一、国内城市轨道交通现状

国内城市轨道交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城市地铁开通后,乘坐人数并不多,交通拥堵并没有得到缓解;有些城市前期投资大、运营成本高,由于前期客流预测过高,实际运营中缺乏充足的客源,运营成本难以收回,几乎都处于亏损状态。

二、轨道交通发展趋势

改变地铁的传统模式,让它不仅仅作为一种交通工具,是人们在不断探寻的问题。TOD模式正是破解这个难题的有效办法。近年来,国家层面已经逐步认可TOD模式。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的通知》,提出“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增值的政府收益,应主要用于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建设”;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建设部等部门《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提出“建立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和土地配置模式”,“把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周边地区用地开发统筹考虑,充分发挥项目建设的综合效益”。各省市也纷纷开展轨道交通TOD建设。

目前,轨道交通为导向的设计已成为国际上极具代表性的城市开发模式,亦是新城市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模式之一,除了在承担交通枢纽作用之外,这种模式项目对重塑周边居民的区域生活格局也具有重要意义。

三、轨道交通为导向的设计原则

广义的地铁物业开发就是指轨道交通车站辐射范围内的综合开发。开发的前提应该是在规划层面上确定的,规划先行是做好开发的先决条件。首先应根据区域内人口密度,做好客流调查,确定开发价值、开发强度和开发价值。其次,在设计人员着手设计之前,应调研项目周边人们出行习惯及生活方式,做到以人为本,为周边提供适宜的工作、居住和就近解决日常生活的问题。再次,规划适宜步行或自行车出行的道路网络,营造舒适的街道空间,在各个目的地之间设置便捷,直接的联系通道,引导人们低碳出行,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TOD打造的社区可以提供多种形式的居住环境,创造宜居城市,使公共空间成为人们的活动中心。

四、国内外实例

香港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之一,地形中有80%是陡峭的丘陵,在如此的自然环境和人口密度条件下,城市的交通依然能否保持顺畅,这与市民的出行习惯密不可分。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公共交通一直负担着全港80%以上的客流量,仅有大约6%左右的居民出行使用私人交通工具。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正是由于轨道交通建设与TOD开发相结合。尽管香港的轨道交通线网建设起步较晚,但经过短短10多年的发展,香港已建成轨道交通通车里程达130公里,并一直保持着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

香港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归功于TOD社区的土地利用形态。合理的城市布局使全香港约有45%的人口居住在距离地铁站仅500米的范围内,九龙、新九龙以及香港岛更是高达65%。港岛商务中心内以 公共交通枢纽为起点的步行系统四通八达,凡与步行系统相连的建筑,本身就是步行系统的组成部分,与轨道交通通道相连接的部分形成了商铺和娱乐场所等便民设施,给行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五、国内的运用情况分析

(一)中心城区项目较少,城市周边区域多

在我國,城市轨道交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2018年底国内有34个城市的轨道交通投入运营,一线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领先全国,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已形成。但TOD模式的运用多数都在城市周边新区推行,较少关注对中心城区既有建成区的改造。导致这种情况的问题主要是轨道交通晚于城市建设,大城市土地拆迁费用高,难度大,建成区用地权属复杂,用地产权归属较多,政府推动困难,建设代价大于运营收益,因此我国的TOD建设主要集中在城市周边未开发的新区。

(二)交通枢纽类型较多,距离市区远

TOD的概念引入我国有20余年,早期的形式多依托高铁站等大型对外交通设施设置的轨道站点,多设计为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的综合交通枢纽。此类站点多位于城区边缘,距离城区较远,客流量虽然大,但是乘客逗留时间短,客流突发偶然性高,难以发挥枢纽对城市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三)车站与周边建设时序差距大

借鉴国内城市经验,轨道交通建设往往优先于周边建筑的建设时序,建设单位不同,政府批复时间不同,因此在车站设计初期难以实现轨道交通与地面建筑的同步对接,车站设计往往是预留接入条件,对后期地上建筑设计带来限制条件,且地铁配套设施难以与地上建筑结合,土地利用率不高,难以发挥TOD的高度开发,节约土地的作用。

六、如何做好适应中国国情的开发模式

TOD案例在国外的高度使用主要是控制城市低密度蔓延的情况,而中国应根据国情,考虑适应中国特色发展的TOD形式。

围绕地铁站点,在易于步行的范围内进行中高密度混合开发,形成兼具居住、办公、商业、公共空间等功能的综合社区。社区内部要建设具有良好可达性的公园等开放空间以及学校、医院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提高社区的宜居性和吸引力。摒弃传统的大尺度街区和道路设计理念,建设以窄街小巷为特点的邻里社区,通过密集且人性化的步行道路和自行车道路网建设,实现社区内部步行优先以及与轨道交通站点的无缝衔接。步行为主的出行方式将推动沿街服务业发展,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并进一步方便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

(一)交通规划与用地规划统筹考虑

交通规划与城市用地之间存在相互联动,相互制约的关系,城市规划决定了交通规划的发展方向,对区域内交通情况有较大的影响。同时TOD主要是以交通来引导城市规划,因此,交通规划应与城市规划相结合,更加高效的带动城市经济发展。

(二)重视中心城区改造,充分利用TOD的功能

中国大多数城市,早期都是依托骨干道路建设的,轨道交通以骨干道路为依托进行建设。因此,在对已建成的城区中心进行TOD改造时,应注意以轨道交通车站为中心,利用完善的步行系统将各个地块与轨道交通车站相联系。物业的开发必须综合考虑其所处的区位环境、服务半径、承担的主要功能等因素,明确各站点周边开发的功能导向,合理制定不同类型地区的交通衔接、土地综合开发的规划指引,有针对性地引导土地综合开发,避免雷同建设或盲目追求大而全。

(三)建设时序相近,设计接口紧密

在轨道交通设计之初,先根据规划情况,确定站点类型,争取政府支持,推动车站与其他公共设施之间的联系。若建设时序不同,各家设计单位也应做好设计接口的处理,合理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的发挥TOD的高强度开发及土地的高效利用。采取灵活的多方合作、联合开发模式,实现投资方式多元化、发展模式多样性。

七、结束语

借鉴国内城市经验,轨道交通TOD建设不仅仅是地铁与物业捆绑的开发模式,而从建设宜居、低碳和紧凑城市出发,以建设公共交通为导向、慢行交通系统串接、紧凑布局、功能混合、充满活力的社区和城市为目标,统筹城市、社区和交通规划,把优化出行方式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土地资源利用结合起来,实现轨道交通建设与土地开发利用的高度整合和联动开发,构建“轨道交通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把轨道交通TOD打造成为新型城市化的新载体、新典范。

参考文献:

[1]《我国轨道交通TOD建设实践及对宁波的启示》吴红艳

[2]《TOD模式下的城市公共交通枢纽设计方法研究》夏国胜、曹国华

[3]《关于TOD模式下高效利用城市轨道交通公共服务设施的思考》杨兆林

[4]适合中国城市特征的TOD规划设计原则;张明、刘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