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区回、满小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和攻击行为的关系

2020-10-20李元影张军李思懿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攻击行为回族

李元影 张军 李思懿

摘 要:本研究以河北省承德市的回族、满族小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岳冬梅等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和李献云等修订的攻击性行为量表,分别评估了被试的父母教养方式和攻击行为,并对二者关系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与汉区回、满两族小学生的攻击行为呈显著相关关系,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与攻击行为呈显著负相关,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与攻击行为呈显著正相关。且汉区回、满两族小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尤其是父亲惩罚严厉和母亲拒绝否认可以解释其攻击行为。

关键词:回族 满族 小学生 父母教养方式 攻击行为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前社会呈现出强开放性、强流动性,大杂居逐渐增多,小聚居逐渐减少,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进入汉区工作生活。但是由于少数民族和汉族的生活方式、社会评价等多少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汉区生活的少数民族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该群体应该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因此本研究选取汉区的回族、满族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对子女进行抚养和教育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不随情境改变而改变的行为倾向,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综合体现[1],最广为人知的划分方式是将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划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四种。已有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在子女的认知发展、性格形成、心理健康等多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2]。而攻击行为,指的是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而采取的伤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由于其具有破坏性的影响不被社会所接受。目前,小学生群體的校园攻击、校园欺凌案件数量逐渐攀升,现象不容乐观,引发了家长、教师甚至全社会的担忧,从而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关注。如郝宣、Nelson等学者的研究均发现,父母教养方式和孩子的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3,4]。

但在当前的研究中,研究群体多为汉族或者未探讨民族这一人口学变量,那么以汉族小学生为对象得出的结论是否同样适用于在汉区生活的回族和满族的小学生呢?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都与汉族存在差异的回族、满族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否会对其孩子的攻击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呢?在中国这种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下,汉区回、满两族小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的行为方式产生什么影响、这与儿童的攻击行为是否相关,是需要更深入探究的。

一、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了河北省承德市小学的3-6年级学生作为本研究的被试,以班级为单位集体填写问卷。共发放问卷305份,回收285份,回收率为93.4%,有效问卷229份。其中,男生124人,女生105人;年龄范围在8-14岁,平均年龄11.24岁(SD=1.35);独生子女88人,非独生子女141人。

二、研究方法

采用了岳冬梅于1993年翻译和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量表》来评价父母的教养方式,总共涵盖66个题目,其中包括6个父亲教养方式、5个母亲教养方式共11个因子。父亲教养方式的因子分别为: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母亲教养方式的因子分别为: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和偏爱被试。

采用李献云于1999年翻译,并于2011年重新修订的《攻击性问卷量表》,共涵盖29个题目,分为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敌意和愤怒4个因子。

本研究采用集体施测的形式。在班主任的帮助之下筛选本班的回、满两族学生进行问卷填写,以班级为单位,由主试发放问卷、阅读指导语并指引学生作答问卷,当场填写完成并回收。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等,采用Mplus7.4进行路径分析,以此对实验的结果进行检验。

三、结果

1.汉区回、满两族小学生的人口学描述统计

从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差异分析中得出,性别和民族在父母教养方式和攻击行为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ts<1.814,ns;ts<1.912,ns)。是否为独生子女上,父亲对非独生子女的过度保护显著高于独生子女(t=2.007,p<0.05);母亲对独生子女的情感温暖理解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t=-1.983,p<0.05),对非独生子女的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显著高于独生子女(t=2.157,p<0.05;t=2.496,p<0.05)。

2.父母教养方式和攻击行为的相关分析

(1)父亲教养方式和攻击行为的关系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汉区回、满两族小学生的父亲教养方式和攻击行为之间存在显著关系。详细来看,父亲情感温暖理解与身体攻击、敌意呈现显著负相关(r=-0.15, p<0.05;r=-0.16, p<0.05),即父亲越温暖理解,孩子的身体攻击和敌意就会越少;父亲惩罚严厉和身体攻击、愤怒和敌意都呈现显著正相关(r=0.25, p<0.001;r=0.22, p<0.001;r=0.21, p<0.05),即父亲越惩罚严厉,孩子的就会表现出越多的身体攻击、愤怒和敌意;父亲过分干涉与攻击行为的各个因子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r=0.14, p<0.05;r=0.13, p<0.05;r=0.13, p<0.05;r=0.19, p<0.001),即父亲过分干涉的行为越多,孩子的攻击行为就会越多;父亲拒绝否认与身体攻击、愤怒、敌意呈现显著正相关(r=0.19, p<0.001;r=0.19, p<0.001;r=0.18, p<0.001),即父亲拒绝否认的行为越多,孩子的身体攻击、愤怒、敌意行为就会越多;父亲过度保护与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敌意呈现显著的正相关(r=0.14, p<0.05;r=0.15, p<0.05;r=0.19, p<0.001),即父亲越过度保护,孩子的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和敌意的行为就会越多出现。

(2)母亲教养方式和攻击行为的关系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汉区回、满两族小学生的母亲教养方式和攻击行为之间存在显著关系。详细来看,母亲情感温暖理解与身体攻击、敌意呈现显著负相关(r=-0.16, p<0.05;r=-0.18, p<0.001),即母亲越温暖理解,孩子的身体攻击和敌意就会越少;母亲过分干涉与身体攻击、愤怒、敌意呈现显著正相关(r=0.19, p<0.001;r=0.17, p<0.05;r=0.22, p<0.001),即母亲过分干涉的行为越多,孩子的身体攻击、愤怒和敌意就会越多;母亲拒绝否认与身体攻击、愤怒、敌意存在显著正相关(r=0.22, p<0.001;r=0.23, p<0.001;r=0.27, p<0.001),即母亲拒绝否认的行为越多,孩子的身体攻击、愤怒和敌意就会越多;母亲惩罚严厉与身体攻击、愤怒、敌意存在显著正相关(r=0.21, p<0.001;r=0.18, p<0.001;r=0.20, p<0.001),即母亲拒惩罚严厉的行为越多,孩子的身体攻击、愤怒和敌意就会越多。

(3)父母教养方式和攻击行为的路径分析

在相关关系的基础上,本研究将进一步探究汉区回、满小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中能否预测孩子的攻击行为。与独生子女相比,非独生子女的父母教养方式中存在两个特殊的因子,即父亲偏爱被试和母亲偏爱被试,因此将这两个因子作为自变量,将攻击行为的4个因子作为因变量进行路径分析。结果显示,这两个因子对攻击行为都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接着,将剩下的父亲的5个因子(父亲偏爱被试除外)和母亲的4个因子(母亲偏爱被试除外)作为自变量,将攻击行为的4个因子作为因变量进行路径分析。结果显示,父亲惩罚严厉对身体攻击(p=0.026)和愤怒(p=0.021)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母亲拒绝否认对愤怒(p=0.023)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四、讨论

人口统计学结果表明,汉区回族、满族小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与汉族家庭相比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在父母教养方式的各个维度上,研究对象的得分均高于常模,这说明汉区回族、满族小学生的父母在教养子女的过程中,无论是积极教养方式和消极教养方式都更多。这可能是由于回族、满族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多个方面与身边大量的汉族人有差异,因此父母会更关注孩子,也就会对自己的孩子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教养。也可能是由于父母教养方式量表的常模来自1993年,常模失去了时效性,所以会与当前的结果产生差异。

除此之外,是否为独生子女在父母教养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与前人研究结论相符。如王相菊的研究结果说明,父母会把大部分温情都给予独生子女,因此母亲才表现出对独生子女有更多的情感温暖理解和更少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但是父亲对非独生子女的过度保护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这可能是因为父亲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值过高所致,作为权利象征的父亲便会表现出更多的约束[6]。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与汉区回、满两族小学生的攻击行为呈显著相关关系,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与汉区回、满两族小学生的攻击行为呈显著负相关,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与汉区回、满两族小学生的攻击行为呈显著正相关,这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李蓉蓉、李燕的研究提出,家庭对儿童而言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在儿童的社会化发展过程中更是十分关键,而攻击行为就是典型的社会不良行为[7],这说明,父母在教养子女的过程中表现出的温暖理解、关爱帮助是有助于抑制儿童的攻击行为的。反之,父母表现出的严厉惩罚、过度干涉、拒绝否认越多,儿童的攻击行为也会越多。

通过路径分析的结果得出,父亲惩罚严厉和母亲拒绝否认都能一定程度上解释孩子的攻击行为,这说明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父亲和母亲的教养方式和子女的行为均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养育孩子不是父母任意一方的责任。这可能是因为当前中国的这种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促进了汉区回族、满族小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受到了汉文化的长期渗透[8]。在传统中国的教育观念之中,父亲们往往愿意去塑造“严父”的形象,沉稳、威严、说一不二,因此他们常常采用严厉的方式去管教或惩罚有不当行为的孩子们;而母亲们由于在教养子女问题上承担着更大的责任,因此她们对于子女的不当要求也多采用拒绝或者否认的态度,而不是放任和骄纵。

五、结论

根据现有研究数据,得出的结论如下:

1.父母教养方式与汉区回、满两族小学生的攻击行为呈显著相关关系,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与汉区回、满两族小学生的攻击行为呈显著负相关,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与汉区回、满两族小学生的攻击行为呈显著正相关。

2.汉区回、满两族小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尤其是父亲惩罚严厉和母亲拒绝否认可以解释其攻击行为。

参考文献

[1]张栋玲.父母教养方式、道德脱离和儿童攻击行为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0.

[2]Darling, N., & Steinberg, L. (1993). Parenting style as context: An integrative model.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3, 487.

[3]郝宣.父母教养方式和小学生校园攻击行为的相关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7.

[4]Nelson, D. A. , Hart, C. H. , Yang, C. , Olsen, J. A. , &Jin, S. . (2006). Aversive parenting in china: associations with child physical and relational aggression. Child Development, 77(3).

[5]岳冬梅.(1993).父母教養方式:embu的初步修订及其在神经症患者的应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7(3),97-101.

猜你喜欢

父母教养方式攻击行为回族
为何有人动辄大打出手
住院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如何应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攻击行为
雌蠼螋会照顾自己的孩子吗
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问题行为:自我表露的中介效应
幼儿气质活动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实证研究
儿童精神分裂症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探究
《回族文学》2015年总目录
《回族文学》2011年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