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7年“锦绣计划”: 50万姐妹一起脱贫“走花路”

2020-10-20何欣洋

婚姻与家庭·婚姻情感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绣娘锦绣苗族

何欣洋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之后,各地妇联组织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在常规工作中求创新,在机遇和挑战中谋发展,新时代家庭建设、促进妇女就业、脱贫攻坚等各项工作成果丰硕,亮点频现,异彩纷呈,在这里小编就带领大家实地一一领略。

在贵州省,有这样一群妇女,她们以针为笔、以线为墨、以布为纸,绘就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织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锦绣之路。

唧唧复唧唧,村妇当户织。既闻机杼声,也见女笑意。“我们贵州妇女都会干的手艺活儿,居然也能赚钱?”几年前,当妇联干部挨村挨户动员家庭妇女参加作坊、合作社,用绣品换收入时,很多人根本不信。

2018年统计数据显示,贵州省有近2000万女性人口,其中农村妇女人口约占65%。全省贫困人口280多万,其中妇女占45.2%。农村妇女既是脱贫攻坚的工作对象,也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在贵州,苗绣、马尾绣、蜡染等技艺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贵州少数民族妇女从小就接触的技能。2013年,贵州省启动“锦绣计划”项目,致力于妇女手工产业脱贫,如今7年过去,已经有50万左右妇女在脱贫路上成功“出道”,過上了温饱有余的日子。

四代人的脱贫接力

“哐、哐、哐”织机声不绝于耳,韦国岚笑着说:“这是我从小听到大的声音,从厌烦听到喜爱,我是手工制作布依族民间服饰的第四代传承人,家里外婆90多岁还在织布。”

来自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县的韦国岚,是贵州布依阿媚民族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也是一位“90后”非遗传承人。“刚开始学习刺绣还是小学4年级的时候,学织布、刺绣、缝衣服、打花苞。那时候我母亲每天都要织布做鞋忙到很晚,我问她为什么要这么辛苦呢?她说,多做些东西,就可以周末拿到集市上卖,然后给我买好吃的。”从那之后,年幼的韦国岚更加用心地学习刺绣和织布,想让妈妈不那么累。

2008年,韦国岚只身去上海第一服装厂学习服装设计,9年后,她返乡创业,员工都是乡里的妇女。“外婆告诉我,传统技艺要传承好,绝对不能把它局限在家里,要把它教给更多的姐妹。”

公司初期是一间只能容纳8位绣娘的小作坊,韦国岚和母亲手把手地培训员工,“线要按照这个方向绕,梭子平平地划过去……对,踏板配合起来……”韦国岚作为第四代传承人,将技法和设计结合了现代市场的需求,花样和图案新颖、潮流。每当有新花样研发出来,韦国岚都要亲自培训员工。

2018年,韦国岚的公司成为“锦绣计划”示范基地,通过“政策+企业”的双扶模式,实现政策“输血”和自身技能“造血”并举的脱贫效果。经过3年奋斗,如今的贵州布依阿媚民族服饰有限公司解决了106名妇女就业,间接带动村民就业400余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8人,人均年收入增加2万元。如今土布生意十分红火,织绣产品也很受客户喜爱,今年3月2日复工后订单不断,绣坊里的绣娘们一直在兴高采烈地忙碌着。

“小时候就总听一句话说:妇女能顶半边天。我们贵州的阿姐们勤劳质朴、心灵手巧,顾家带孩子一把好手,绣花挣钱更是不在话下。要有技术、手艺,她们才能把这半边天顶得更牢固。”曾祖母教导小辈人要“勤奋、好学、善良,学好技艺心不慌”,这样的家训已传承了四代人。

“真是没想到,这一针一线居然也能变成赚钱的手艺?”直到现在,每逢发工资时,依旧有绣娘发出这样的感叹。当“锦绣计划”一步一个脚印地将“指尖技艺”变成“指尖经济”时,这一切都来得如此理所当然。

外族女子的寻心创业路

在安顺市的另一个方向—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里,有另一位奇女子,带领村里的姐妹们以“绣”脱贫,以“技”致富。

她叫陆莹。她不是苗族,却执意扎根乡村发扬苗族文化;她不是紫云本地人,却留在紫云开创事业;她放弃大城市的百万年薪,赤手空拳到小县城帮助绣娘们赚钱养家……

“我从小在贵州长大,大学毕业后在青岛的韩资企业工作,10年的奋斗让我年入百万。可是我越来越觉得自己是个‘空心人。”直到一位在贵州拍摄非遗纪录片的朋友请陆莹同行拍摄,她的生活才再次被点亮。

“蜡染、刺绣、纺织、作画……那美丽的花纹在裙上翩翩起舞,像水波,像花朵,又像蝴蝶。”素净又绝美的民族情调仿佛破空而来,直击人心,陆莹一下子醉倒在这片文化中。“苗族人敬爱的祖先亚鲁王是被苗族世代颂扬的民族英雄,而在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里,亚鲁王,文化就是他们的文化基点。”通过注资,陆莹接手了紫云亚鲁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招募设计师、蜡画艺人、绣娘等,从事亚鲁王文创产品的研发生产。“我不图别的,是苗族人民澄澈坚定的内心打动了我,让我开始了这趟‘寻心之旅。”

在苗寨里,家家户户门前都有染缸、染池和织布机,人们身穿自染自织的衣物,生活原生态,质朴又美丽。陆莹觉得,这些不只体现了苗族人的智慧,更代表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现在公司里有近300人,大部分都是贫困户。从前,我只听别人说过我的家乡贵州很穷,但小时候的我一直没有切身体会。直到回来创业,才发现有的贫困户家里,用‘家徒四壁这个词形容真的一点儿不为过。”

既然要做民族文化产业,那必须努力先让这里的少数民族乡亲们富起来。由土布、蜡染、刺绣、竹编制成的家居用品、服饰包包、器皿摆件,都是公司的主要产品。为了赋予产品更多的魅力和活力,陆莹与设计团队几番呕心沥血,下足了苦工。即使遇到资金周转不灵时,陆莹也会尽全力给绣娘们发工资,并把她们的残次品也买下来。2018年加入“锦绣计划”项目后,陆莹公司的员工多了许多学习、比赛、培训的机会。

“都说一个女人承载了三代人的命运,她的劳动与智慧,终将让所有家庭成员受益。帮助这些贫困家庭里的妇女,就是帮助了她们的家庭,帮助了更多人。”

走出国门的扶贫苗家女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绣海”也在上演奇迹。在黔东南州凯里市有一座博物馆,2100多平方米的馆区里珍藏展示着1.3万多件苗族和其他民族的刺绣精品。

在这浩如烟海的藏品中,有几十位绣娘花费数年精心制作的苗族嫁妆,有普通人见所未见的苗族女士铠甲、盛装,有在坛子里封存了400多年的苗族短裙,还有失传已久的苗族绣被、背带、挂画……经专家评估,整馆藏品价值约为1.2亿元。这个博物馆,是一个女人毕生的心血。

这位女人叫欧东花,在绣品摊上摸爬滚打了30多年,学绣花、卖绣品、做生意,她设计制作的银饰刺绣工艺品在全国各地的展销会上闻名遐迩,她本人更被邀请出席中法建交50周年中国苗绣公益展,走出国门,接受来自世界的赞美。

绣娘,是欧东花从小到大接触最多的群体。在她看来,绣娘们认真、质朴、勤勉、隐忍,却也过得清贫。欧东花开了公司,将家乡长滩村的绣娘集合起来统一培训,提供物料和图样,计件付给绣娘报酬。每月最少1500元,多的能赚2000多元。仅仅3年,村寨里的200多位绣娘就创造了400多万元的产值,长滩妇女的荷包终于鼓起来了。

贵州省“锦绣计划”实施7年以来,在18家联席单位的努力下,全省妇女特色手工业产值达到60亿元,吸纳相关从业人员近50万人。“锦绣计划”已经成为广大妇女美丽脱贫的圆梦工程和提高妇女地位的民心工程。贵州省各级妇联组织也不遗余力,积极组织妇女手工企业参加省内外、国内外重大活动、展会及培训,将资金、技术、知识送到贫困妇女的手中。

养在深闺的传统民族手工艺,正在慢慢回温,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喜爱,它在充实着贵州农村妇女的荷包,更在帮助着千千万万个期待幸福的家庭。绣娘姐姐们,乘风破浪一起“走花路”过好日子吧!

(感谢贵州省妇联对本次采访的大力支持 )

猜你喜欢

绣娘锦绣苗族
补妆
张锦绣
云南屏边“绣娘”巧手致富
绣娘
锦绣
鸡迎锦绣春
苗族老照片
漂亮的“银饰”
百年古宅连心咒
苗族关于诗歌的一些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