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即墨田横镇渔民民俗文化研究

2020-10-20华瑛华亭玉

山东青年 2020年8期
关键词:渔民民俗

华瑛 华亭玉

摘 要:田横位于青岛市即墨区东部沿海,到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难能可贵的是至今仍完整保留着当地自然地貌和渔村风俗的原生态。文章从田横岛的缘起、田横渔民民俗之表现形式、田横渔民民俗之祭祀仪式、田横渔民民俗之海神崇拜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田横流传下来的渔民民俗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该地区的形象,加强了人们对于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认同感与该地区人民的凝聚力,让人们记得中国除了内陆文明,还有浓厚天然的海洋文化。

关键词:田横;渔民;民俗;祭海

一、田横岛之缘起

(一) 地理位置

田横位于青岛市即墨区东部沿海,北依笔架山系,西濒黄海,南与崂山风景区遥相呼应,西靠即墨区温泉镇旅游度假区,到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田横境内岛屿成群,山海路相间,自然风景优美宜人,9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50余个自然村,生活着近6万居民。[1]田横镇属山东省中心镇,是青岛滨海公路沿线七大组团之一田横城市组团的中心,难能可贵的是至今仍完整保留着当地自然地貌和渔村风俗的原生态。以田横镇为中心,向东有通往周戈庄、黄龙庄、丰城的环海公路,向南可直达最南端的女岛港,可以很方便的到达流亭机场和青岛港,已进入青岛1小时经济圈范围。

(二)地名缘起

田横镇位于青岛东部的沿海地区,历史悠久,因秦末汉初田横及五百义士的故事而得名。这是胶东半岛上具有地方特色的“世外桃源”。田横是狄城人,原齐王田氏的族人。公元前202年,汉王刘邦登基,为汉高祖。当年田横兄弟三人一起起事反秦,平定齐国,在齐地百姓中很有影响。汉高祖惧其势力,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就派朝臣带了诏书前去招安。田横因为之前烹杀了郦食其,担其第之报复,不便与之在朝廷一起共事便回绝了使者。刘邦知其担忧,特召郦商不可公报私仇,否则灭其三族。继派使者诏安田横,田横不得已便带二门客随其面朝。走到距离洛阳约 30 里的尸乡驿站,田横借口沐浴洁身避汉使召门客留下遗言后便拔剑颈而死,汉使只能将田横的首级呈与高祖。高祖见田横的面容英气尚在,不由叹息:“田横不肯屈节,慷慨而死,甚是可惜”于是分别授二门客都尉职衔,等安葬好了田横,二门客就在田横墓旁挖了两个墓穴,拔剑自列于穴中。高祖闻之因担忧岛上五百义士作乱,便派遣使者前去诏安。岛上剩余五百义士驚闻田横及两门客自辨的噩耗,悲愤异常,涕泪交横,都面向洛阳方向且拜且哭,一边哭一边唱着哀歌《薩露歌》、《蒿里歌》。唱完歌,五百义士同时挥剑,自刎而死。[2]

二、 田横渔民民俗之表现形式

(一) 生活习俗

古代时期海边渔民生活困难,对于他们来说,米面是极其奢侈的食物,反而鱼类是每日吃腻了的食物。因此,每当到节庆活动或者祭祀活动时期,渔家人便会把用面粉做的大饽饽用来祭祀鱼神,因为这在他们心中是最值钱的东西,将最好的东西拿出来以祈求神灵能够保佑渔民出海顺利,平安归来,能够有更多的收获。大饽饽作为田横渔民的一种饮食习俗,除当作祭祀贡品以外,大饽饽还被视为一种艺术形象。[3]每年田横祭海前的半个月,小镇上的渔家妇女们开始忙碌起来,提前准备祭祀用的大饽饽,每个大饽饽大约有三四斤重,被做成寿桃、圣虫的、元宝的、斗等图案。这些大饽饽颜色多样,因此成为拥有民俗特色的面塑艺术品。作为一种面塑艺术的大饽饽,其实是在娱人娱神的民间信仰下激发而产生的艺术美景。渔家妇女们作出精美绝伦、色散斑斓的大饽饽,其原意是希望供奉神灵、愉悦神灵,希望能够得到神灵的庇佑,可以使渔民多打渔、保平安,也表现了对海神、海洋的敬畏与崇拜。

四月八这一天是庙里香火最旺盛的日子,民间有一个说法,四月八,娘娘庙里把香插。由于生活在海边,平常里除了打渔也没有什么别的活动,除了春节节庆日之外,生活在这里的渔民也会想着法子创造出一些节日,来娱乐大家。四月八这一天,老人们陆续来庙里上香,祈求一家人安康多福;年轻媳妇们来上香,祷告海神娘娘送个乖巧机灵的大胖小子;未出阁的大姑娘来上香,祷告早日找到一位如意郎君;各家的顶梁柱们来上香,多半是祈求风调雨顺,来年多打一些鱼,能够平安归来。每到四月初八这一天,船老大们一定要安排提早靠岸,让船上的伙计们每个人提上一兜大虾、几只大肥螃蟹,拿上早已经预备好的烟酒糖茶和香纸,和一千响的大鞭炮,来到庙里面上香拜神。拿出冒着热气的对虾和大螃蟹,摆到神位前,恭恭敬敬的烧上三炷香,将一千响的鞭炮噼里啪啦的放完,然后烧纸磕头,请求海神娘娘能保佑出海天顺风相送,满载而归。

(二) 渔民禁忌

1. 语言禁忌

渔民认为出海捕捞的多少与神灵息息相关,是靠神灵庇佑的,民间一直崇信海神与海洋的力量,故而要诚心供奉,除此以外,还要遵从一些传统的禁忌。渔民的禁忌颇多,平常要注意的地方有很多,尤其是在平常语言方面。俗话说,“祸从口出”,由于出海打渔这项营生属于高风险职业,尤其是在古代科技不够发达的情况下,每次出海渔民们都是有风险的。所以对于平常言行方面比较谨慎,在渔村生活的人们,不能够说“下”、“沉”、“死”、“散”、“翻”等字眼,如果非说不可的话,也要换一种表达方式,不能直接表达。比如,沿海地区的人们在吃鱼的时候,不可以说把鱼翻过来,应该将翻字改成划字,因为在渔民眼中,翻字有翻船之嫌。村中有船的人家一般不叫老板,而是被称为船主或者船老大。因为老板的谐音是捞板,当船在遭遇风暴的时候被击打成一块一块的木板被别人打捞上来的就叫“捞板”,因而老板也是渔民家中的禁忌语言。[4]

2. 行为禁忌

除了语言禁忌,还有一些行为禁忌。在古代,女人是不被允许上船的,这被视为一种不详的象征。尤其是妇女在月经期的时候,也是不能上船的。妇女是不能跨过捕鱼工具的,按照传统习俗来讲,这是一种晦气的行为。不能劈鱼头,因为怕生畸形儿童。女人不能坐在船头,怕冲撞了鱼神和江神。如果家里有人去世,到渔场后必须在网滩上生气一堆火,跨过去之后,就代表去了晦气。

三、 田横渔民民俗之祭祀仪式

(一) 田横祭海缘起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生活在田横镇的渔民们以渔为生。古时候由于科技条件有限,每当有海难事件发生时,渔民们为了保平安,便将希望放在对海神的祈拜里。在渔民眼中,祭海是一件大事,只要得到海神的保佑,就能保证吃饱穿暖。

在田横,祭海活动起源于500年。一开始祭海形式比较简单,时间有早有晚,各不相同。一般会将祭海的时间订在妈祖娘娘和东海龙王的生日当天。祭海的时候,渔民们就像过年一样,穿上自己的新衣服,将自己的船打扫干净,插上新的彩旗,象征着新的一年海上生活的开始。渔民们向海中抛撒食物以求得龙王的保佑。大约在100年以前,祭海活动才初具规模。从2004年开始,田横镇政府、党委经田横祭海这一活动将田横祭海打造成即墨独特的文化品牌。首先将每年3月18日盛大的周戈庄“上网节”命名为田横祭海民俗文化节。[5]2005年,即墨地区的田横祭海成为中国北方地区知名度最高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民俗文化品牌。

(二) 田横祭海仪式与过程

田横祭海前几天,镇上的渔民们开始翻新龙王庙。各家各户出人负责将龙王庙打扫干净。为了表示喜庆,会在龙王庙前挂上大红灯笼。还会在龙王庙前的海滩上扎松柏门,松门上悬挂着的匾额图案是鱼跃龙门和二龙戏珠,松柏们上挂满了颜色多样的彩灯和喜庆对联,显得尤为壮观。对联上的内容多种多样,内容有“力合鱼满舱,心齐风浪平”、“风调雨顺,满载而归”,船尾贴“船后生风万里行”。

祭祀前要用黄裱纸写“太平文疏”,一定要由村里面富有才华和威望的老人来填写,并且写之前要先洗干净手,点上一炷香,表示尊敬虔诚。除了给龙王写太平文疏以外,还要给天后、仙姑、财神爷写,一共五份。[6]趁着太阳还没有出来,镇上的渔民们要在龙王庙前的海滩上摆好上供的桌子,桌子上摆好了烟、糖、茶、酒、花生、蛋糕、三牲、大饽饽等。每一桌前要架立一支“战缨”。将准备好的香炉摆好,还要焚烧黄裱纸,将几万支响的大鞭炮绕在竹竿上。

祭海最重要的是选三牲:鱼、猪、鸡。猪要选黑毛公猪,并且越大越好,也有的渔民家用一只猪头代替全猪。将大红花披挂在猪头和猪脖子上,这样才有浓重的祭奠气氛。鸡一定选个头大的红公鸡。鱼要用大个儿的鲜鲈鱼,寓意出海能捕捞更多的海鲜。再就是蒸大饽饽,大的面塑有四五斤重。造型有鱼花、寿桃、盘龙、圆花等多种。每年到了祭海的时候,渔家妇女们便开始忙碌,相互比拼看谁做的面塑白爽、灵巧、丰硕,花样和色彩别具一格。在节日到来的前夕,祭祀仪式的准备活动也为岛上的人民带来了浓厚的节日氛围。

祭海的时辰一般是越早越好,民间有占先发财的说法。祭海仪式开始,鞭炮齐鸣,渔民们开始焚烧香纸。随着鞭炮声开始,各家船主像是当地人结婚时的仪式一样开始往空中大把抛撒糖果,当地有谁抢的钱多谁就交大运的说法,因此海滩上参加祭海的众人便铆足了劲抢糖果,渔民也非常崇信谁家的鞭炮声音响亮,持续时间长,谁的船在这一年里面就能发财兴旺。因此各家船主放的多是千、万响的大鞭炮。摆完供品后,要先祭拜一下海神和龙王娘娘,然后才开始放鞭炮,向参加祭海的游客散发糖果,寓意鱼虾满舱、五谷丰登。每年必请戏班子,连唱三天,好生热闹。等到祭海仪式结束后,渔民齐聚于船,迎客上船一同喝酒吃饭,人越多越热闹,表明祝福越多。现在一般是都在家里面,复不在船,特邀请亲朋好友相聚。活动时间由传统的一上午延长为3月18日邻近周末的前后3天,在保存古朴的原始祭海仪式的同时,增添祭海民俗摄影大赛,民间艺术巡游、民间工艺品展示、民俗小吃、灯健竞猜、香钟钟展销评奖、巨书表演等民俗文化藝术活动。每年,田横祭海民俗文化节都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民俗专家、经济政策研究专家和不计其数的中外游客纷至沓来,在传承民俗文化的同时祭祀仪式也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四、田横渔民民俗之海神崇拜

田横渔民拜祭的海神主要有东海龙王、天后娘娘、孙仙姑、赶鱼郎与过龙兵。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王是渔民普遍崇信的海神。田横地区供奉的是东海龙王教广。据考,沿海渔民建龙王庙最早可追溯到唐代,至宋、明最盛。[7]天后,即福建所称的“妈祖”。沿海渔民将其尊称为“海神娘娘”或“娘娘”。孙仙姑与传说中的天后类似,孙仙姑聪慧灵巧,善良无私,她去世那年,南方一大船在她的指点下脱险。事后船主按梦中仙姑所示住址,寻找其人并筹资为她建庙塑像。“赶鱼郎”即鲸鱼,又称“老赵”(尊称),鲸鱼出现就意味着渔民能够满舱而归。“过龙兵”也就是龙王的军队。渔民在海上作业时遇到“过龙兵”都要停止捕捞,并举行祭祀仪式。

渔民对海神的崇拜归根到底是人对自己和世界的认识关系,也是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的向善心理的传承,人们相信善有善报,将自己的生死安危期寄与善行福报以及烧香供奉的海神这一举动上,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海神民俗文化这一强大的传承力也是祖祖辈辈打渔人心灵相通的纽带,也是当时社会经济科技不发达的客观存在环境中替代物质的心理慰藉品。

五、结语

田横祭海节是中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和文化价值。田横流传下来的渔民民俗极大地提升了地域形象,扩大了沿海渔民生存方式在公众中的影响,也在这一行为的传承中加强了人们对于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认同感与地区人民的凝聚力,让人们记得中国除了内陆文明,还有浓厚天然的海洋文化。[8]

[参考文献]

[1]谷永威.俗话田横[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03,72.

[2]谷永威.俗话田横[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03,28.

[3]孙文.黄海沿岸一个渔村的民间海洋信仰研究——日照市裴家村的个案[D].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4]郝文.明代山东渔业生产与渔民社会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2.

[5]徐彬等.胶东渔民祭海习俗的演变与旅游开发[J].当代经济,2007(10):102-103.

[6]青岛即墨田横镇人民政府.田横祭海[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

[7]陈有清.黄海渔民习俗成因初探[J].民俗研究,1988(02):32-36.

[8]中华田氏网.http://tian.zupu.cn/wenhua/index.jhtml

(作者单位:1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青岛 266000)

猜你喜欢

渔民民俗
冬季民俗节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清远非遗民俗日历
泸州市江阳区418名退捕渔民“转业”
民俗中的“牛”
民俗节
秘鲁渔民的生态平衡智慧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宣扬渔民一家 鼓励渔民互救 广东省渔业互保协会竭力打造“渔民之家”
“实验与探究”的变式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