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建师生精神家园:学校空间场所的现代设计

2020-10-20程红兵

中小学管理 2020年8期
关键词:场所精神智慧教室

程红兵

摘要学校对空间场所的核心诉求有功能的需求和符号的需求。受工业化社会教育观念的影响,传统学校空间场所存在着标准化、静态化、封闭性等现实问题。面向未来,现代学校空间场所设计的基本思想是创建师生成长的精神家园,实现学校空间场所从工业化校园向智能化学园转变,从静态化校园向动态化校园转变,从封闭性教室向开放性教室转变,从知识型校园向成长型乐园转变,从功能型空间向文化型地标转变。

关键词 学校空间场所;智能化校园;智慧教室;非正式学习空间;场所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編号1002-2384(2020)08-0045-04

美国著名教育家魏克礼(Chris Whittle)曾经说过意味深长的一句话:“如果一个15世纪的人穿越到21世纪,那么只有两个地方是他熟悉的:一个是教堂,一个是学校。”可见我们今天的学校已经太传统、太守旧了,远远没有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没有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学校作为人的生长环境既是物理的也是人际的,既是自然的也是社会的。学校的空间场所应该以人的健康成长为根本目的,以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为建造的依据。学校的每一个空间、每一处场所都是教育,都要发挥教育的作用。那么,今天的学校空间场所建设存在哪些问题?面向未来,学校空间场所应该如何改变?

一、当前学校空间场所的问题表现

当前学校空间场所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集约型的工业化特征。工业化时代的学校教育着眼于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知识的劳动者,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是其出发点。所以,学校教育的效率优先原则体现在学校的方方面面,包括学校的空间场所。学校向工厂学习,教室模仿车间,学校空间场所的标准化是其显著特征。这样的学校建筑追求的是密集、高效、规范,遵循的是划一、集中、同步的基本原则。

二是刻板的静态化特征。学校空间场所一旦建造完工就长期定型,如果没有特殊的情况几乎是终极定位。教室就是教室的样子,60~70平方米的面积,长方形。教学楼就是教学楼的样子,一条走廊,两边教室,俗称筒子楼,功能定型,空间固化。这就是传统学校的空间场所,学校建筑是静态的,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不变,体现一种固化的思维。静态化的空间场所是僵硬的、机械的,从而导致机械、冰冷、僵化的教育方式。

三是单一的知识传授型。传统的教育把学校教学等同于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受此影响,学校空间场所必然为这种教育理念服务,有利于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就是学校建筑的目标所在。所以,教室是长方形的,实验室也是长方形的,正前方是讲台和黑板,教师站立在讲台上居高临下地向学生灌输相关学科知识,学生们规规矩矩地坐在座位上聆听教师教诲。

四是狭隘的空间封闭性。一般的中国学校都有一个显性的围墙,它把学校场所与校外的空间隔离开来,这固然使得学生有了安全保障,但同时也使学生与校外世界隔离,隔离了社区,隔离了自然,隔离了社会。不仅学校与外界隔离,学校内部也有诸多分割,学部之间封闭,年级之间封闭。学校与校外的隔离、学校内部的分割本质上反映了一种封闭思维。区域之间的封闭,表面上看很有序,校与校之间分界清晰,学校内部井井有条,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各自分割清晰,但最大的问题就是阻碍了甚至切断了师生与外界的物理交流,以及生生交流、师生交流。

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价值观出现了问题,我们对教育的认识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单一的功利价值观左右着师生、家长。从教育管理的角度讲,我们认为管控有秩序,管控出效率。如果说纪律、秩序是规训的内容,那么空间场所的形态就是规训的载体。从教育价值观的角度来说,这是应试教育的必然现象,单一的功利化追求导致学校价值观扭曲,并反映到学校空间场所的建造当中。

二、学校对空间场所的核心诉求

学校的一切都是为学生成长服务的,学校对空间场所的核心诉求有功能的需求和符号的需求。

首先是功能的需求,即希望空间场所帮助学校实现教育目标。功能需求是学校对空间场所这个物本身的消费,就是消费空间场所的使用价值,主要体现的是实用逻辑和功能逻辑。实用逻辑就是服务于学生的生活,包括学习、活动、饮食、起居等;功能逻辑就是支持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所以,学校空间布局既要遵从学校建筑的构成规律,也要遵从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台湾教育空间评价的指标就包括安全与管护、舒适与健康、特色与美感、节能与永续、充足与弹性、社交与休憩等。学校空间布局还要遵从学生学习的基本规律,课程体系影响着学习空间的分布;此外,学习组织形态和学习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学校空间形态,如走班制、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就需要相应空间为之服务。

其次是符号的需求,即学校的空间场所要表达师生的精神思想、文化价值。空间场所本身就具有符号价值,主要体现了价值逻辑和文化逻辑。所谓价值逻辑,即学校空间作为突出学校自身个性的意义符号,承载着特殊时刻、特定学校或个人附加其上的特别意义。所谓文化逻辑,即学校空间之所以是学校,既要通过教育教学的实际功能来显示,也要通过其与师生主体的独特关系来显现,通过文化意象来体现。学校空间布局不只是物质图景,更是“说出”一所学校内在精神的要素。现代学校的空间场所设计,一定要高度关注学校空间场所的焦点设计,用充满象征意味的空间焦点、场所焦点,来凸显这所学校的文化思想、价值追求、个性特征。

三、现代学校空间场所设计的基本思路

现代学校空间场所设计的基本思想就是创建师生成长的精神家园,其设计思路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 从工业化校园向智能化学园转变

其一,物理、心理、信息集成的正式教学空间。现代学校教学空间要实现三室再造,即超越规范的现代教室、模拟实景的实验教室、多姿多彩的多功能室。传统的教室都是内向型空间,公共空间狭小;而新的设计思路是创设开放型空间,走廊等公共空间宽大,为学生自由交流、自主学习留出足够场地。模拟实景的实验教室就像真实工厂里的车间,孩子们在这里可以加工自己设计的产品(图1),进入这个情境,他们就会不知不觉地像科学家一样开展研究。未来教室还是多姿多彩的多功能室,要实现三境集成,包括声光和谐的物理环境、资源丰富的信息环境、温馨愉悦的心理环境。

其二,智能、泛在、方便的智能互联基础设施。智慧教室包括云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三大技术。云技术是为各个教学应用系统提供共同的运行平台,有助于实现服务器资源和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物联网技术既可以实现云技术与各个设备的连接与交互,也可以帮助解决教室设备管理难题,实现实时诊断设备故障,保证设备时时处于可用状态,同时还可以实现设备全天候监控,确保教室财产安全。大数据技术有助于实现教学资源数字化,这是智慧教学的基础。一旦系统的教学数据资源库建成,计算机会根据教师的要求提供合适的教学资源,学生可以利用数字化的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数字化资源也能提高教学和管理水平,从各个教学应用系统完整采集数据,根据需要实时统计并分析数据,掌握师生行为特点和设备使用情况。

智慧教室可以借助相关技术开展个性化教学,通过大数据记录、分析每个学生的学科知识点和能力点掌握情况,从而进行针对性教学;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行为特点,为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方式、学习环境。智慧教室还可以实现远程教学、智慧管理,可以借助视频和大数据分析实现智慧观课、智慧诊断、智慧评课,助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2. 从静态化校园向动态化校园转变

其一,多变新教室,根据不同教学目标自由组合。一般的教室都是单一功能,属于低频场景,固定的人,固定的课,使用效率不高。教室可以相对稳定,但也要适当变化,以适应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比如:可以由大变小,即把一个大的教室瞬间变成若干个小的组室,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由小变大,一个班级的教室可以和其他班级的教室瞬间联通,便于开展年级活动。教室的设计是复合型的,针对考试、合作讨论、作品展览等不同教学活动,可以随时调整布局结构灵活使用。同一个场所,根据不同的活动需要,可以变换不同的空间形式(图2)。

其二,多变功能室,根据不同课程需要灵活多变。有些大型场馆也可以混搭,提高使用效率,如篮球馆与礼堂可以混搭,一物两用,各得其所。

其三,预留新空间,面向未来的无限可能。学校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因此学校的场所也应该给学生留出再创造的空间;学校是面向未来的,因此应该给未来留白,让未来的学校有机会进行再创造。学校空间可以先搭建整體结构,给明天留下空间。凯文·凯利说:“所有的东西都是在形成的过程中,我们之前看到的是产品,现在看到的是过程。”这其实就是一种观念的转变,学校空间场所也是一种过程。

3. 从封闭性教室向开放性教室转变

其一,向室外开放。学校教室延伸到室外,既便于学生进行真实的观察学习,也可与庭院的自然景观形成互动关系。

例如:英国宝麦蓝建筑设计公司设计的浙江杭州青鸟国际学校,几乎每个教室都与庭院产生联系(见图3)。有位香港学校建筑设计师将教学楼和教室设计成八角形,让阳光尽可能洒满教室。

其二,向社区开放。学校理应是社区的文化中心,学校场所应该向社区开放。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进入真实社会,进行体验式学习;另一方面也可以让社区居民进入学校,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了解学生的学习,让学校的课程文化活动在社区内产生影响。这就需要学校场所有与社区互动的空间界面,让家长和路人可以看到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真实场景。

其三,向世界开放。一方面,学校场所向世界开放,欢迎世界各地的师生进入学校,与本校学生共同学习;另一方面,支持学生进入真实世界的经验学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校空间场所要形成与世界互动的社会界面,也可以借助网络造就一种学校与全球互动的网络界面。这种在线空间的合作学习是当下学校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种形式,它把大千世界中的普通人物或伟大事物邀请到教室里来,和学生产生联结。

4. 从知识型校园向成长型乐园转变

其一,优化非正式学习空间。所谓非正式学习,是指自我导向的、非结构性的真实性学习和浸润性学习。自我导向的真实性学习指的是学生面向真实问题的自主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自主、目标自定、内容自选、方式自由。非结构性学习指的是学生根据所探索问题的需要灵活安排学习时间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消解了固定化的课堂教学时间。浸润性学习指的是这种学习有很强的情境性、交互性。

非正式学习空间就是满足学生依据自我需求和学习样态,可开展自主探索、沉浸式学习的场所空间。[1]非正式学习空间的特点是成员开放性,人际组织形态更灵活。学校可以把原来的低频空间甚至被认为是校园边角料的地方打造成高频学习场景。比如:学校餐厅向来是使用时间很短的地方,学校可以将餐厅进行区位分割,组成若干个大小不一的会议室、讨论室、工作室,这样一个低频的餐厅就变成高频的学习场所。再如篮球场。学校可以把空间位置相对较小的篮球练习场放在室内,放在学校的边角地方,这样既缓解了学校的空间压力,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另外,为了节省校园相对不足的空间,学校还可以把田径场建到楼顶上。

其二,生态低碳的自然建筑。人天生是热爱自然的,校园里处处设有自然景观,可以让生活在其中的师生时时赏心悦目。学校在校园建筑设计中要充分利用太阳能,一方面低碳环保,另一方面它也可以作为学生探究环保课题的资源,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德国有不少环保意识比较强的学校就让学生参与学校节能项目的相关工作。

其三,充满诗意的艺术空间。学校空间场所可以设计得更加具有艺术性,线性的标准化的东西可以少一点,非线性、非标准化的学习场所可以更多一些。即使是线性的空间场所,也可以设计得别致一些,做到充满诗情画意。学校要提供足够多的自由交流的空间场所,让师生非常自然愉悦地轻松交流。

其四,关照人性的生活场景。学校是为人服务的,因此应该具有人文性、人道性,处处贴心服务师生。儿童的环境应该具有儿童特性。校园空间的设计者要用童心拥抱校园,用孩子的眼光看待生活、设计校园,这样才能做到让学校的空间场所成为孩子们成长的乐园。

5. 从功能型空间向文化型地标转变

学校是文化的场所,所以学校空间场所应该表现师生的精神气质,形成场所精神。学校空间场所是由自然元素和人为元素形成的一个综合体,自然元素与人化的空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构成了一个文化镜像。这个镜像是自然与人为和谐一体的,傳递出生活在其中的人的价值理念,创造了一个大隐隐于市的神秘而又现实的天空之境、现实之家,实现师生的诗意栖居。

学校的空间场所精神显现了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师生感知和体验,即师生与学校空间场所的那种模糊的文化联系,显现了师生在一定的时间跨度内因生活于此、学习于此从而赋予其中的某种文化精神氛围,也就是说师生的行为和思想塑造着学校的空间场所,不但是形塑,而且是神塑,实现学校空间场所的形神兼备。学校的空间场所是师生学习活动、社会化活动的结果,是师生创造活动的结果。每个学校空间场所最终拥有了自身的个性和意识,无论是灵动婉约,还是厚重高大,都不只是建筑本身的风格差异,更是学校文化气质的不同。

所以学校空间场所的设计一开始就应该将学校的精神因素包含其中,让空间场所反过来去形塑师生,影响师生的精神文化。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了解师生感知学校空间场所精神的主要路径—方向感(orientation)和认同感(identification)。[2]所谓方向感,就是师生在学校这个空间场所中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发展方向;所谓认同感,就是师生对学校这个空间场所的意义与精神保持认同。因此,学校空间设计必须聚焦并创造空间场所代表的文化意义。

即使是局部的场景也能给人文化的寓意。图4是上海佘山常青藤国际幼儿园的室内场景。目睹此情此景让人自然地迅速回到了童年,似梦非梦,回味无穷……

建构一所学校空间场所的文化精神并非易事,但守护更加不易。守护学校空间场所的文化精神就是守护学校师生自己的精神家园。其精神守护,将延续和增强学校空间场所的生命与活力,将维护和提升学校的品质和文化魅力。

参考文献:

[1] 邵兴江,张佳.非正式学习空间:学校创新规划与设计的新重点[J].上海教育,2018,(19):53-54.

[2] 诺伯舒兹.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施植明,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18-19.

猜你喜欢

场所精神智慧教室
人类学视域中的环境艺术设计
基于工作流2.0的智慧教室设计与研究
浅谈未来教室
“智慧教室”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课堂教学应用策略研究
浅谈基于智慧教室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用与实施
智慧教室下的初中物理教学新思路
“场所精神”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