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红外相机监测探究

2020-10-20侯德华顾先锋张前江姚伦贵

南方农业·下旬 2020年8期
关键词:野生动物监测

侯德华 顾先锋 张前江 姚伦贵

摘 要 在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交密管理站辖区、西江管理站辖区、雷公山管理站辖区、方祥管理站辖区、小丹江管理站辖区布设了30部红外相机进行监测,共监测到野生动物19种,属7目13科18属。其中哺乳动物7科8属8种,鸟类6科10属11种。监测到的19种动物中,列入国家级保护动物的有9种。监测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物种类及活动规律。

关键词 红外相机;监测;野生动物;雷公山自然保护区

中图分类号:Q958.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24.091

野生动物监测是自然保护区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监测物种多样性、估算种群密度与记录动物行为,可了解其活动规律,便于建立资源数据库,对于科学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至关重要。以往对野生动物资源的调查主要采用传统的样线法、样带法、样方法等记录野生动物物种的种群数量、物种分布与活动规律以及人为干扰等信息,但多数野生动物行动较快且喜欢夜间活动,野外监测过程中往往很难见到实体,只能通过活动痕迹辨别物种,这就要求监测人员必须具有较强的动物痕迹识别能力[1-2]。

红外感应自动相机是利用恒温动物身体热量触发拍摄以获得野生动物照片的技术系统。当前,该技术广泛应用于野生动物的物种普查、种群调查以及生物多样性研究中。与传统的调查方法相比,红外相机技术人为干扰因素少,对动物的影响较小,成本低,能够提供清晰的照片,对物种的鉴定较为准确[3]。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从2010年开始间断性应用红外相机技术进行野生动物监测研究,测试该技术在雷公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监测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探索利用红外相机开展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的方法,以期为雷公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的长期监测工作提供研究基础。

1 研究地点概况

研究地点是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8°05′~108°24′,北纬26°15′~26°32′,总面积72万公顷。保护区属于中亚热带季风山地湿润气候区,山麓年平均温度为14~16 ℃,7月为23.0~25.5 ℃,1月为4~6 ℃;山腰平均温度为11.7 ℃,7月为20.5 ℃,1月为1.3 ℃;山顶年平均温度为9.2 ℃,7月为17.6 ℃,1月为-0.8 ℃。该保护区由以台湾杉(Taiwania cryptomerioides)等珍稀植物为主的中亚热带珍稀树种群落、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及其森林生态系统组成。据记载,保护区已经鉴定的野生动物有53目280科2 239种,其中兽类有8目23科53属67种;鱼类有4目10科30属35种;两栖类有2目8科36种;爬行类有3目10科33属60种;鸟类14目31科154种;昆虫有22目194科1 114属1 861种;寡毛类4科5属26种。有国家级保护物种1级4种、2级31种及110余种珍稀濒危物种。

2 研究方法

2.1 相机布设位置与方法选择

根据常年在保护区工作所获得的信息和走访调查掌握的野生动物分布活动情况来采取人为定点法,在保护区交密管理站辖区、西江管理站辖区、雷公山管理站辖区、方祥管理站辖区、小丹江管理站辖区共布设了30部红外相机。每个辖区人为选择动物经常活动的地点布设5部红外相机,固定于离地面50~80 cm的树干上,清理红外相机前的障碍物,减少误拍率。

2.2 红外相机设置

所用相机像素为1 200万,间隔3 s连续拍摄5次。采用全天候监测,要求相机捆绑牢固、取景范围空旷宽广,置于动物痕迹(粪便、足迹和取食痕迹等)较多的地点,同时记录相机放置的时间、地点、海拔、植被类型等信息,每隔3个月收集1次数据和更换电池,收集数据方式为直接更换内存卡。

2.3 数据整理与分析

将野外拍摄到的照片储存到计算机后,按照拍摄地点分别建立文件保存。对于同一个地点上的红外相机拍摄的照片,将同一种动物的连续照片算作1张。将照片按兽类、鸟类、其他动物、无效照片进行归类。物种参考《中国鸟类野外手册》《中国兽类野外手册》进行鉴定。

3 结果与分析

监测研究期间,共获得照片3 956张,其中动物照片1 228张,大部分是重复照片。经统计,共监测到野生动物19种,共7目13科18属,其中哺乳动物7科8属8种,鸟类6科10属11种(表1)。监测到的19种动物种类中,列入国家级保护动物的有9种,占47.4%,几乎达到一半,说明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保护动物分布较多。

经过对比照片发现,动物出现较多的区域主要有交密石灰河、西江脚尧,这两个区域的野生动物明显多于其他区域,充分说明了这两个区域的生态环境较好,人为活动较少。出现频率较高的动物有白鹇、猕猴,说明保护区这两个物种种群较多。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本次监测研究共监测到野生动物19种,共7目13科18属,其中哺乳动物7科8属8种,鸟类6科10属11种,列入国家级保护动物的有9种,占47.4%,说明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保护动物分布较多。

本次调查采用红外相机监测技术,获取了大量野生动物照片,检测结果较为准确,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4.2 讨论

在野外林区中,由于植被茂密遮挡及动物灵活快捷、活动隐秘,很难看见动物实体,用传统方法不易监测到准确的物种数据,而应用红外相机监测技术可获取大量的野生动物图片和视频资料,对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和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应大力推广应用,并长期开展野生动物监测[4]。但是红外相机监测技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仅适用于大中型兽类和鸟类等动物,若开展大型本底调查还需与其他监测方法相结合。监测中拍摄到了药农猎农和家畜活动的照片,显示保护区内仍有人类活动和放牧现象,长此以往可能会影响野生动物种群的生存繁衍,今后应加强巡护力度,对入区人员严控管理,以减少对野生动物生境的破坏干扰。

本次调查研究所拍摄动物种类较少的原因有:1)调查区域有限,调查时间不够;2)调查点的布设完全是人为布点,没有覆盖到所有动物的栖息生境;3)有些动物夜间活动性强,动作迅速,红外相机很难捕捉到可辨认物种的清晰照片。

为保护好野生动物资源,应做好以下工作。1)加强宣传引导,提高群众法律意识。大力宣传引导,广泛利用森防巡护车、LED屏、宣传栏、宣传广播、悬挂横幅等形式,通过辖区乡镇、学校、管理站等部门加大对《森林法》《自然保护区条例》《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让区内外群众知法、懂法,从思想上知道破坏野生动物资源是违法行为,杜绝滥捕乱猎的行为发生。2)加强巡护力度,打击滥捕乱猎。优化巡护路线,加大对野生动物出没频繁区域的巡查力度。森林公安和林政执法巡护队伍应加强对放牧、采药、盗猎等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行为的打击力度,最大程度减少人为干扰,促使全区形成高压管护的态势,确保野生动物资源安全。3)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业务技能水平。建立一支責任心强、业务技能水平高、年龄结构相对合理的自然保护区管理队伍,并在巡护装备上加大投入,购入轻型便捷的巡护装备;通过学术交流、培训等形式来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方宏明.利用红外相机对安徽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的初步调查监测[J].安徽林业科技,2017,43(5):26-30.

[2] 刘芳,李迪强,吴记贵.利用红外相机调查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物物种[J].生态学报,2012,32(3):730-739.

[3] 云南省林业厅,迪庆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等.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

[4] 武鹏峰,刘雪华,蔡琼,等.红外相机技术在陕西观音山自然保护区兽类监测研究中的应用[J].兽类学报,2012,32(1):67-71.

(责任编辑:赵中正)

猜你喜欢

野生动物监测
气囊测压表在腹内压监测中的应用
为野生动物建座“桥”
药师干预作用在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上报中的作用
我的野生动物朋友
基于 WSN 的隧道健康监测研究
В Китае началось рассмотрение проекта решения о запрете нелегальной торговли дикими животными中国保护野生动物再立重典
高层建筑沉降监测数据处理中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的应用研究
高层建筑沉降监测数据处理中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的应用研究
关于野生动物行为的5个误区
学习监测手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