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边区旅游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2020-10-20蓝芳钰

商情 2020年41期
关键词:旅游经济精准扶贫

蓝芳钰

【摘要】在国家“2020年消灭绝对贫困”的大政策背景之下,云南省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决定性成果。但囿于地理、历史因素,部分少数民族自治地区未能贯彻落实扶贫政策。如何在保护此类地区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改善当地经济落后面貌已成为学界热点话题。本文将结合云南省边区旅游业的发展如何带动经济状况提高这一观点进行论述,以云南省临沧市沧源县为例,借助经济学、社会学学科等知识对当地如何让依靠旅游业脱贫致富做出正确的判断。并基于此总结出边远地区发展特色旅游经济的一般基础。

【关键词】旅游经济  资源规划  精准扶贫

一、沧源县旅游资源概述

沧源县共有大小景点119个,其中自然景观74个,人文景观45个,风景区总面积147.34平方公里。全县可分为6大景区:南滚河景区、崖画谷景区、拉勐河景区、班列景区、勐董景区、勐省-芒卡旅游线。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立足沿边区位、民族文化、自然生态三大优势发展旅游经济。沧源佤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临沧市西南部,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147.083千米,与“金三角”东部相毗邻,是云南昆明通往缅甸仰光最便捷的路上通道,区位优势显著。沧源佤山植被覆盖率高,动植物资源丰富,具有优美的自然环境。沧源县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佤族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佤族新米节、沧源国际佤族音乐节等独具佤山特色,崖画开发潜力大,佤族原生态歌舞对外吸引力强。这些特点也注定了该地区的特色旅游资源。

二、沧源县旅游经济规划

(一)大力发展农业休闲旅游

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已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当下快节奏城市炙手可热的消费需求所向。通过发展旅游业,培育生态旅游、乡村旅游、观光游、休闲游及农业体验游等农业与旅游业融合产业,开发农业农村生态资源和乡村少数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增收链拓宽,这样不仅可以带动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农业升级,而且可以实现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融合。

要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运用于农业休闲旅游中,主要从旅游产业可持续、资源可持续等两个方面进行考虑:

(1)旅游产业可持续。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没有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就没有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例如翁丁古寨,充分利用已形成的旅游品牌的影响力,不断创新旅游业态。完善旅游产业要素体系,扩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努力形成“资源产品化、产品转型化、要素聚集化、精品集群化”产业发展格局,促进旅游业发展格局的优化。全面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深入挖掘沧源县的民俗文化内涵,形成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互补、体验参与与静态参观互补、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互补,观光旅游与专题旅游互补的旅游模式,满足不同层次的游客需求。

(2)旅游资源可持续。依靠城市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浓厚的文化气息、独特的自然资源、优美的生态景色,例如沧源县特有的崖画,佤锦,茶叶,野生蜂蜜等这些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支撑了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如果这一独特的旅游资源不可持续、挖掘力度不足甚至遭到破坏,将会极大地阻碍沧源县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因此,除了要通过一系列的市场营销手段保持旅游业的供给和需求的可持续性,还要通过一些非市场营销手段保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

(二)努力开发“文化+”旅游产业

沧源县具有以佤族为主的多民族文化,不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而且拥有丰富的特色旅游资源,例如其具有丰富的崖画文化旅游资源和其独特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因此,充分利用地域文化特色、打造地域文化品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实现沧源县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有效途径之一。依托电子商务平台,采用“互助+合作”方式,将 “文化+旅游”“文化+金融”“文化+互联网”“文化+” 等消费方式更好地融入社会、链接市场,为沧源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积聚动能。既可实现少数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又可减少经济发展对于当地旅游资源的依赖。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并使经济与环境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三)打造特色的沧源佤族历史文化系列旅游产品

沧源佤族的发展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形成了不拘一格的民族特色。但沧源在佤族文化上的吸引力还不够。尤其崖画这样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的旅游资源,由于开发不足且没有深入挖掘,导致其没有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要开发独居特色的少數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就要在其原有资源的基础上,增加其加分点。例如具有鲜明地域和民族风格的文创产品,首先需要提高其设计水平,配上神话传说等渲染文化底蕴;同时加强外观性、便利性、实用性、舒适感等,提升文创产品价值;其次用更好的方式营销宣传,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结合互联网和大品牌做“文化电商”,同时注重产品营销。未来,还可以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作为沧源县这座城市的文化记忆,使沧源县具有经济和资源的双重优势,并且以动静结合的方式展现历史,同时也可树立起沧源县的旅游文化形象。

(四)精准扶贫奠定旅游开发基础

农村基础设施是发展农村旅游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需要始终把精准扶贫到村到户与旅游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实现旅游经济发展与持续减贫发展的良性互动。例如:经典佤族歌曲《月亮升起来》创作的地方——沧源县单甲乡嘎多村,是一座建寨500余年的传统原始佤寨,2012年经历一场大火后,政府投入了3000多万元进行基础设施改造,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嘎多却变了模样。泥泞的土路用青石铺就,破败的茅草屋顶用结实轻便的新材料屋顶替代,既保留了传统风貌,还统一加上了月亮的图样;新建的月亮广场使村民日常娱乐、节日欢庆有了去处;三层高的招待所大大增加了村上的接待能力;统一营建了圈养牲口的房屋,不仅使卫生情况大为改善,传统的干栏式建筑还能空出一层改造成颇具特色的客栈,家家户户的生产生活条件以及全村的各项基础设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为推进嘎多村旅游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发展旅游业为主的沧源县,要促进旅游产业转型,要实现从单纯依靠观光旅游资源的传统旅游产业向以多元文化为核心的复合型旅游产业的转变,依靠沧源县的优势资源,发展主题旅游产品、特色旅游产品,并利用精准扶贫,提高区域基础设施水平,加强旅游产业体系建设,同时也要加强其生态环境的建设,做到经济、社会和生态均衡发展。这也为中国其他边远地区提供了一定的经验。

猜你喜欢

旅游经济精准扶贫
论生态文明格局下江西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中国城镇化发展对旅游经济的促进作用
安徽省旅游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湘西州浦市古镇发展旅游经济的思考
我国城镇化进程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
蚌埠市智能旅游与人文环境多元化调研
精准审计的现状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