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紫砂雕塑“问禅”的造型艺术和佛教渊源

2020-10-20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0年8期
关键词:达摩佛教文化泥料

王 静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紫砂与佛教有着颇深的渊源和密切的联系,这在紫砂艺术的创作题材之中可以窥见端倪。从和紫砂有关的传说和历史中来看,也能有所感悟,仿佛它们就是天合之意,相互辉映、相得益彰。在紫砂原产地宜兴丁蜀,关于紫砂泥料的来历有着神奇的传说,有一天,一位异地来的僧人打扮非常奇异,一边走一边说这里有“五色土”,可以让人得富贵。于是丁蜀的人们就跟着他一直走,最后来到黄龙山附近的时候,突然就消失了,于是人们在山边的洞里挖到了紫砂原矿,后来经过烧制,发现了其透气性非常好的特点,于是制成紫砂壶而广受欢迎。不仅仅紫砂泥料和佛教有关系,就是目前公认的紫砂鼻祖供春,第一把紫砂壶“树瘿壶”也是在宜兴金沙寺内制作完成的。宜兴自古以来就被称为“江南佛国”,历史上寺庙林立、僧侣众多,目前还有成规模的寺庙40多座,佛音袅袅,善于制作紫砂者颇多。以“禅茶一味”等佛教偈语和反映佛教思想的书法和刻绘在紫砂器具上面更是不胜枚举,成为紫砂艺术之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正是在这种浓郁的佛教氛围影响之下,紫砂造型之中也有许多的经典传世,明代紫砂巨匠时大彬所创制的“僧帽壶”,壶身六面,耳型壶把,呈鸭嘴式壶嘴,壶肩上有五朵莲瓣围成壶冠,正所谓“刻桑门之帽,则莲叶擎台”(吴梅鼎《阳羡茗壶赋》)。后经历代艺人不断传承改进,“僧帽壶”已成紫砂的传统经典造型。与此同时,以紫砂为材质的佛教雕塑也广泛地流行开来,被用来作为茶宠或者雅玩,陈列在客厅、书房供大家欣赏,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和青睐,在紫砂雕塑中蕴含着紫砂艺术与佛教文化的天然相合之处。

图1

紫砂雕塑作品“问禅”(见图1)就是充分地利用了紫砂“五色土”的色泽和良好的可塑性,把达摩问禅的形态经过自己的理解和创作来演绎出来,让我们在欣赏到紫砂雕塑艺术之美的时候,也能够顿悟到其中的佛教文化,启迪自己的心灵。此尊雕塑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每一个部分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糅合在一起,只不过我们从视觉上感受到其中的层次感。头部塑造惟妙惟肖,头发圈卷成结,双目微闭,高高的鼻梁非常传神,长长的络腮胡是其最明显的标志;中间部分的身体躯干比较修长,区别于佛陀的丰腴,达摩的造型历来以瘦为主要基本特征,近似于枯木的形态让人感受到了其中打坐问禅的恒久决心和毅力,达摩双腿盘坐,双手扣于膝前;第三部分是一块巨大的石头,达摩静坐上面,石头的纹理刻画生动、清晰可见,和整体的雕塑和谐融洽、气韵贯通,呈现出完美的统一性,完成度特别的高,三种不同颜色泥料的搭配也让作品更加的丰富多彩和富有立体感,可谓是匠心独运。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雕塑作品“问禅”,无论是泥料的选择搭配,造型的构思设计,还是雕塑工艺的运用,人物形象的捏塑等等各个环节都是非常到位的,把我们喜闻乐见的佛教题材通过紫砂艺术的表现手法充分地展示出来,让我们在欣赏造型艺术之美的同时,能够充分地感受到佛教文化对于我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达摩禅法“四个如是”,如是安心者,壁观;如是发行者,四行;如是顺物者,防护讥嫌;如是方便者,遣其不着。这几句心法可谓是达摩真传,为我们领悟佛法的真谛,打开佛教之门指明了方向,同时把修身养性、适应社会、对待旁物、与人为善等等的理念和观点都表述其中,让我们充分地领悟到佛法的博大精深。“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后来的传人禅宗六祖慧能大师之所悟成为我们最为熟悉的佛教感悟,同时也是紫砂器上面刻绘题材比较广泛的。这件紫砂雕塑作品“问禅”就是把达摩祖师感悟佛法的形象完美地用紫砂泥塑的方法诠释出来,把西方雕塑的艺术审美和中国传统文人意境融合在一起,用自己独特的紫砂理念和艺术语言,把其中蕴含的禅理佛法讲述给大家,从中凸显出紫砂艺术和佛教文化的源远流长。

关于紫砂和佛教的渊源,其实还有许多许多,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的《咏茶》绝句中写到:“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其中写到茶、壶与佛教的关系可谓是至真至性。同样以紫砂为材质的佛教题材雕塑也受到爱茶之人和紫砂爱好者的高度青睐和喜爱,特别是这些工艺美术品都是创作者全手工精心制作,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巨大,收藏价值也颇高,通过以紫砂材质为载体,把佛教的文化和理念传递给我们,可谓是受益匪浅、物有所得。

猜你喜欢

达摩佛教文化泥料
从佛教文化遗存看天水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
达摩祖师
数学老师与达摩克利斯先生
浅谈紫砂壶手工成型中泥性的应用
慈云禅寺国师塔与大运河佛教文化
浅析《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中的佛教文化
首届中国佛教文化书画艺术作品展在河北承德隆重举行
太极达摩伏虎棍与太极达摩杖对练(一)
达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