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忆里的陈景润

2020-10-19陈荫慈叶青叶蓓

科学大观园 2020年19期
关键词:英华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

陈荫慈 叶青 叶蓓

要谈陈景润,英华中学是避不开的。从英华中学的懵懂学生,到英华中学的资深教师,我的大半辈子都与英华中学有关。陈景润和我之间的渊源,也在英华中学缔结,我与他既是“表兄弟”似的亲戚关系,也是“吾为师,彼为生”的师生关系。

1948年,陈景润进入英华中学高中部求学。一开始,因每天忙于备课、上课,无法与学生进行深入互动,我熟识的学生大多是班级里的活跃分子,沉默寡言的陈景润不在其列。

后来,因为“表兄”的关系,我才开始留意他。据“表兄”介绍,陈景润与他之间也是同亲关系,两人以表兄弟相称。我年长陈景润11岁,算起来,亦可唤他一声“表弟”。我与陈景润的故事,亦从这里开始。

当时我在高一年级讲授平面几何课程,印象中,陈景润是一个平常而普通的学生,并不起眼。为了更多地了解他,我查阅了他的成绩单,他的成绩处于中上水平,学习比较好,但在班级里远不算拔尖,在数学上也并非天赋异禀。

他在我的课上只是认真听讲,课堂讨论环节,他也不怎么开口说话。但有时在课上与他四目相对,我又总能从他的眼神中看出他的睿智和聪慧,因为他早已计算出答案,只是不喜争抢,不善表达而已。虽然课堂上寡言少语,但他喜欢学习,平日读书相当用功,近乎痴迷状态。当时同学戏称他为“bookworm”, 就是书虫、书迷、书呆的意思。英华中学的图书馆借书卡记录着陈景润借阅的图书:大学丛书《微积分学》《物理学》,哈佛大学讲义《高等代数引论》《实用力学》等。

随着高一课程的结束,我与陈景润之间交流渐少。后来,他从英华中学毕业,升入厦门大学数学系继续深造,我与他之间便几无联系。再相见时,他已是知名校友,受邀参加校庆。虽然那时他已经享誉中外,但每次看到我,他依然会站起来亲切迎接,这份尊师重道的情谊令我感动至今。

陈景润一生成就之大,远超英华中学同期的师生,但要论陈景润的数学启蒙,毋庸置疑是在英华中学求学期间。高中时期的陈景润,正值思维敏捷、兴趣广博的绝妙年岁,他定睛遥望数学高峰,并开始奋力攀登。在英华中学,除我与陈景润有一段颇深的渊源外,我的同事陈金华也曾与他有过一些交集。

當时的陈景润,逐渐对数学显现出浓厚的兴趣,在课后,陈景润也时常向陈金华讨教数学问题,并向他借阅书籍,较之高一更为积极、主动。我想,大概是他找到了兴趣所在吧。

应该说当时的英华中学对陈景润数学启蒙有直接影响的,除了如前所述学校积淀的优良办学传统,有一人不可不提,他就是沈元。

沈元是福州人,我国空气动力学家和航空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他也是英华中学学生,先后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学习,后又获得伦敦大学博士学位。1948年到1949年,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即将爆发,北方战乱频发,南北交通受阻,已经是清华大学航空系系主任的沈元回福州为父奔丧后,接受母校应聘从教的邀请,成为英华中学一名数学科的代课老师。

沈元思维极其活跃,想法新奇,上起课来与我们大多数任课教师不同,他教学“毫无章法”,讲授的内容也完全脱离教材,“天马行空”,生动幽默,学生非常喜欢他。

数论是沈元讲授内容的“常客”,陈景润听他的课,总是两眼放光,神采奕奕,课堂互动也增多,时不时还会应和几句,提一些问题。

在一堂课上,沈元给学生讲了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你们知道吗?数学是科学王国里最尊贵的王后。‘数论由于它的高难度和重要性,就像是王后头上戴着的王冠。而‘哥德巴赫猜想这个200多年来还没有被人们破解的难题,就像是王冠正中央那颗明珠!同学们,大家好好努力吧,将来去证明这道世界难题……”沈元偶然的叙说,在陈景润的心中埋下了种子,他对于数学的求知欲被极大地激发,对“哥德巴赫猜想”产生浓厚兴趣,并由此开启了奋力攀登高峰的历程。

在英华中学求学期间,沈元关于“猜想”的故事激发了他的求知兴趣,引导他未来人生成长的轨迹。当时年轻稚嫩的他,对于数论无疑是兴趣盎然的,且一头栽进去,发觉越研究越难,越难便越想研究,成为他一生事业追求的精神基石,历经种种艰难的困扰却矢志不移,最终如愿摘下了这一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正如陈景润在纪念母校75周年时敬录华罗庚老师教诲的一句话:“天才在于勤奋,聪明在于刻苦。”陈景润非常敬仰华罗庚老师,身体力行这句至理名言。

◎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有删减)

猜你喜欢

英华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
华罗庚、陈景润“弄斧”必到“班门”
一种基于设备系统的故障预测技术
“最美奋斗者”——陈景润
我可爱的小门牙
哥德巴赫猜想的终极证明
哥德巴赫猜想与我的解答
哥德巴赫猜想与我的解答
论哥德巴赫猜想
论哥德巴赫猜想
How to Teach English Reading Effective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