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学科与特色服务改革启示
——以北京4所高校为例

2020-10-18薛小婕

甘肃科技 2020年19期
关键词:双一流馆员特色

薛小婕

(兰州大学图书馆,甘肃 兰州 730000)

2015年11月5日,国务院颁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1]。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以下简称“名单”)[2]文章调查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都在名单之中。入选“双一流”,既是这4所高校的机遇,也为高校的发展带来很大挑战。无论是《方案》还是《名单》,都表现出学科建设是未来高校发展的核心。在此背景下,如何做好学科资源建设与服务,成为“一流的研究资源支撑体系、一流的教学资源支撑体系”,是图书馆的工作重点。

1 学科资源建设现状

传统的资源建设,基本以语种或载体为主体进行责任人划分。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3所高校图书馆的采访馆员团队就按照中文图书组、西文图书组、小语种组、电子资源组、期刊组等进行组别划分。这种传统的采访馆员制度,由于采用的年代久远,因此在采访经验上很有优势。但由于负责范围过大,因此无法兼顾学科资源的充分建设。清华大学图书馆通过学科馆员和顾问教师提供意见进行学科资源补充。例如,2013年,学科馆员为数学系提供学科服务报告,其中对数学学科经典图书的收藏情况进行了分析,查明图书馆缺藏20种,及时进行补购。2016年,通过走访哲学系教授,对西方古典文献方面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学科馆员走访科技与社会研究所,促进建立科技史专藏的意向。[3]其他高校也会针对重点学科进行采访馆员与该学科教师进行沟通交流以促进学科资源建设。

北京大学图书馆自2015年机构改革以来,率先在国内高校图书馆领域实行学科采访馆员制度,即以学科为主体进行责任人划分,每个学科有对应的学科采访馆员。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基本做到每个人负责一个或两个学科。由于理工科纸本书刊需求不大,所以理科类一人负责,工科类一人负责。该馆员以负责的学科为范围,对于该学科涉及的中文书刊、西文书刊、电子资源进行统一采购。此外,实行小语种专人制。该小语种采访馆员负责采访、编目。这种制度,以学科为中心进行资源建设,能够紧跟研究型高校科研用户的文献信息资源需求,保障馆藏的质量及利用率,真正实现了图书馆馆藏定向为用户服务[4]。

2 学科馆员制度现状

学科馆员制度自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实行开始,至今已发展20年。国内很多高校都不同时间引入了学科馆员制度,但国内很多高校图书馆还未正式启动该项制度,究其原因,一是缺少有相关学科背景的馆员,二是其他工作所占比重过高无法兼顾学科馆员等。

北京大学图书馆自2002年以来启用学科馆员服务,但因参考咨询、馆际互借、查收查引等业务太过庞杂,服务效果一直不很理想。2015年北大图书馆机构改革之后,对于服务对象进行明确划分,将重点面向教师科研人员、学校职能部门工作人员服务的工作整合成决策支持中心,将馆际互借、参考咨询等业务划分到学习支持中心,学科馆员服务才更加精准和深化。在2018年5月全新改版的北大图书馆主页上,有明确的学科服务栏目。在人员配备中,学科馆员团队包括11名来自研究支持中心的专职学科馆员,8名来自总馆其他中心的兼职学科馆员,8名来自分馆的分馆学科馆员,保证了28个学院和研究机构有对口学科馆员。还从不同角度制定了详细的学科馆员职责,包括院系沟通与营销、学科咨询、学科发展支持、学科信息素养、学术交流等方面[5]。根据职责,学科馆员要完成工作日志。每学期进行一次学科馆员的绩效考评,也为馆员提供3~4次的培训机会。为了方便学科馆员工作,还购买了学科服务平台,每个学科馆员都可以根据学科现状自由添加服务栏目。

清华大学图书馆因学科馆员服务最早,因此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学科服务体系,基本做到了每个学院有对应的学科馆员。值得一提的是,还采用了图书馆教师顾问和学生顾问制度,每个学院都有教师顾问和学生顾问进行学科服务的补充,这是清华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创新之处。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将学科馆员以学科服务组进行划分,包括人文学科组、经济学科组、社会学科组、法政学科组、理工学科组、机关服务组。

北京师范大学也建立了教育学、数学&物理、化学、文学&历史的学科服务平台。

3 学科信息产品现状

学科信息产品是学科服务的另一体现形式。4所高校根据自身特点,都有相应的学科信息产品。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4所图书馆学科信息产品现状调查表

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科信息产品种类多样,根据不同的用户及需求产生不同的产品,包括每年一次的学科竞争力报告,每两个月一次的未名学术快报,为学科专门定制的学科信息门户,北大学科前沿,海洋学科发展态势等。

清华大学图书馆拥有学科主页、学科发展态势分析报告、以及不同学科的专利分析报告等。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定时定期推出ESI学科动态,每两个月更新一次。

北京师范大学每半个月刊出一刊世界教育动态,并和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二校联合产出教育学科分析报告等。

不难看出,4所学校在不同层面产出了一些学科信息产品,包括学科分析报告、专利分析报告等报告类产品,以及学科信息门户等专题信息融合与推送产品。

4 特色服务创新

除上述针对学科的资源建设与服务之外,此次调查的4所图书馆都各有自己的特色,包括特色服务及特色资源。“有特色”也是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方向。

4.1 特色资源种类繁多

特色资源是图书馆发展的硬件条件。4所图书馆特色资源情况见表2。

表2 4所图书馆特色资源调查表

每个高校图书馆的特色资源都有很多,其中不乏近年来许多高校图书馆推出的 《机构知识库》、《学位论文库》、《学者库》等。这些“普遍性”的特色资源的研究很多,也很有意义,本文就不再赘述。在4所高校图书馆的所有特色资源里,选择了一些“与众不同”“不可复制”的或是其他高校图书馆还未大面积进行建设的资源作为阐述。

北京大学图书馆由于历史原因,独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教授学者,这些历史名家是其他学校不可复制的宝贵资源。所以他们的《北大名师》展示这些学者的成果;《名人赠书》收藏学者们的赠书,包括季羡林、季羡林、侯仁之、宿白、方志彤、侯思孟、钱端升、张芝联、段宝林等等。《燕大论文》收录的是燕京大学时期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在开发本校资源上,北京大学图书馆也竭尽所能,《北大期刊网》整合北京大学各研究单位出版的期刊;《北大开放数据》提供北京大学各研究单位的科研数据,鼓励科研数据的开放获取。

清华大学除历史类特色资源 《清华周刊》、“保钓、统运”相关资料及口述历史等之外,还发挥其在国外的影响力,产生了诸如《清华-康奈尔联合图书馆资源网》、《科恩图书室》、《波尔文献室》等特色资源。并发挥其理工科见长的优势,整合资源,形式了《中国科技史数字图书馆》及其资料库等。

中国人民大学的《读史读经典电子书库》整合经典,《中国人民大学音乐特色数据库》收集音乐种类、形式多种多样。

北京师范大学发挥其教育类学科的优势,形成《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解放前师范学校及中小学教科书全文库》等特色资源,并善于总结整合,建设了一系列国内专题项目的优秀研究成果,包括《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成果全文库》、《“教社医研究论文奖计划”专题库》等。

总结来说,挖掘学校历史资源,整合本校现实资源,发挥本校优势学科是上述4所高校建设特色资源的二大法宝。

4.2 特色服务推陈出新

在传统服务到位的情况下,如何充分结合本馆优势和本馆用户特点,4馆的特色服务也各有特点,见表3。

表3 4所图书馆特色服务调查表

特色服务更能反映一所图书馆服务的细节。如北京大学图书馆的文化工作坊,充分发挥了图书馆应该充当的文化职能,而信息素养手游,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紧密结合。清华大学的原创视觉空间,酷炫智能。“小图”和“小车”更是体现了清华大学理工科专长的优势。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和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也根据自身资源、服务对象,开展了一系列特色服务。

5 启示

“双一流”背景下的图书馆发展,一离不开深化学科服务,二离不开特色资源与特色服务建设。和这4所图书馆相比,其他图书馆有劣势,也有优势。在学习他馆的先进理念之外,还是要结合自身特点,发展出自己的特色图书馆建设。第一,启用学科馆员。至少应保障入选“双一流”学科或本校强势学科有对应的学科馆员。第二,建立学科馆员和采访馆员的良性对接,充分发挥学科馆员在资源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保障学科资源建设。第二,重视自建数据库。将特色馆藏转化为特色数据库,也是图书馆工作的一个必走思路。第四,建立阅读推广工作小组。跨部门成立阅读推广小组,策划和推行多种活动,开展特色服务。

猜你喜欢

双一流馆员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承华、斗尕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勘误
完美的特色党建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佐等3位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政〔2017〕32号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论图书馆馆员领导及其角色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