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对集体记忆的建构
——以《人民日报》(1981—2019)对中国女排的报道为例

2020-10-16伍静思

视听 2020年10期
关键词:人民日报中国女排女排

□ 伍静思

一、《人民日报》关于中国女排的报道分析

1981年至2019年的这38年间,中国女排主要经历了腾飞、低谷、重生三个阶段。为方便研究,本文从这38年的报道中进行抽样,主要抽取中国女排获得世界级赛事冠军的时期《人民日报》对女排夺冠的报道文本进行分析。由于90年代中国女排比赛成绩下滑,并没有获得世界级赛事冠军,因此90年代这一时期的报道不做分析。最终抽取三个时间段——1981—1986年、2003—2004年、2015—2019年的报道文本作为主要研究样本。

(一)报道数量

笔者以“中国女排”为关键词,利用《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全文检索系统进行检索(检索截止日期为2019年12月23日),以“中国女排”为标题进行检索,得到关于中国女排的报道820篇,再以“中国女排”为正文进行检索,得到相关报道2470篇。根据上文所示原因,各年份报道数量如图1所示。

图1 《人民日报》中国女排报道数量的年度分布

由图1所示,《人民日报》对中国女排一直非常关注,在夺冠的年份关于中国女排的报道数量明显高于成绩不理想的年份,而媒体对中国女排的关注度是媒体建构关于中国女排的集体记忆时的重要参考依据。

(二)报道主题和关键词

从《人民日报》1981—2019年对中国女排的相关报道来看,在不同时期,报道的主题各有侧重点。

在1981—1986年这一阶段的报道共645篇,主题主要是“为国争光,振兴中华”“学习女排,为四化做贡献”“学女排,见行动”等,中国女排精神就是从这个时期诞生的。这个时期的女排主要以一种英雄的形象展现在公众面前,相关报道主要是围绕发扬女排精神、为国家建设做贡献进行,带有一种泛政治化色彩。2003—2004年《人民日报》与女排相关的报道共计277篇。这一阶段,是中国女排自1986年获得第十届世锦赛冠军,成就“五连冠”辉煌之后,时隔17年,再一次获得世界级赛事冠军。这一阶段的报道主题主要呼吁人们继续发扬女排精神,这一时期报道的政治色彩相对来说有所淡化。2015—2019年《人民日报》关于中国女排的报道共304篇。这一时期的报道除了继续宣扬爱国、团结、奋斗精神外,也体现了由集体主义向个性化肯定的变化,对女排队员的个性化特征的报道增多,中国女排在公众中形成一种比较亲民的形象。

二、研究讨论

(一)媒体对中国女排集体记忆的建构

媒体通过对现实的建构创造集体记忆。现代传媒不仅扮演着连接“过去”和“现在”的角色,也会主动地介入干预记忆的呈现和表征①。1981—1986年,《人民日报》对女排的报道数量达645篇,《人民日报》对中国女排的广泛的、持续性的报道,使中国女排精神中所蕴含的爱国、团结、顽强拼搏等主流意识逐渐深入人心,从而使人们形成对中国女排广泛的社会认同。《人民日报》通过对中国女排进行多维度、不间断的报道,将同一时间纬度不同区域的人们汇集到共同的思维空间,以此建构起80年代国人对中国女排的集体记忆。

通过对当下重大事件的报道使人们了解无法亲身经历的事件和对历史选择性再现报道是媒体建构集体记忆的两种叙事方式②。《人民日报》对于中国女排的呈现贯穿着两条叙事线索:一条关注当下,通过对中国女排夺冠的重大事件的报道,使人们了解关于中国女排最新取得的成绩,同时从现实出发,不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另一条则关注过去,通过对中国女排过去38年经历的辉煌、低谷到重生的回顾来重现关于中国女排的集体记忆,以实现人们对中国女排广泛的认同。这两条叙事线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将中国女排过去和现在的辉煌鲜活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在中国女排的“过去”和“现在”之间建立一种情感联系,即对中国女排的一种社会认同。

“集体记忆不是一种抽象的存在,它往往发生于特定的社会框架之下,与特定的纪念语境和记忆场所联系在一起”③。关于纪念语境,在女排夺冠年份的报道数量明显高于未夺冠的年份,在夺冠的年份密集地报道中国女排,无形之中在公众心里留下关于中国女排团结奋斗、顽强拼搏的记忆。中国女排实际上代表着一种精神,且它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所以中国女排所代表的精神难以形成一个制度化、有形的记忆场所。从这个角度来说,纪念语境对于媒体建构关于中国女排的集体记忆的作用比记忆场所更加强大。

(二)集体记忆是“一个建构的过程”

媒介对集体记忆是一个建构的过程。《人民日报》对中国女排形象的建构也是一个变化的过程。从《人民日报》38年来对中国女排的报道中可以看出,80年代的中国女排具有钢铁的意志,女排队员们都是能吃苦受难的形象。比如报道称郎平为“铁榔头”,中国女排在公众面前的形象就是“铁”。2015—2019年这一时期,中国女排的形象更亲民,也更接地气,注重表现女排队员的个性特征,如袁心玥,报道描述她是国家队史上的“第一海拔”,赛场上“彪悍”,赛场下活泼可爱。中国女排形象经历了从“英雄”到“亲民”的转变。

中国女排精神的内涵不断丰富。在1981年至1986年,报道主题主要是“学习女排,为四化做贡献”等,当时的中国女排精神带着较为浓厚的政治化色彩,承担着激励国人积极建设国家的政治角色,媒体塑造关于中国女排“爱国、拼搏、团结”的集体记忆。2015年到2019年,在继续传递爱国、团结等主流精神的同时,也更注重将个人的梦想与国家荣誉相结合。在80年代的报道中,中国女排经常是以一个“整体”出现,到新时代,对女排的报道坚持了团队的共性和队员的个性的统一,媒体对于中国女排集体记忆的建构结合现实融入了新的特点。中国女排的核心精神没有变,但融入了新内涵:科学精神、职业精神、创新精神。

三、结语

《人民日报》主要通过再现记忆和对现实的选择性建构来建构关于中国女排的集体记忆。媒体在特定的语境下对中国女排的多维度、不间断地报道,从而影响公众对于中国女排的记忆,使女排精神占据人们的集体记忆空间。媒体建构的中国女排集体记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使人们关于中国女排的集体记忆更加丰满。

注释:

①刘燕.国族认同的力量:论大众传媒对集体记忆的重构 [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6):77-81.

②陈振华.集体记忆研究的传播学取向[J].国际新闻界,2016(04):109-126.

③李红涛,黄顺铭.“耻化”叙事与文化创伤的建构:《人民日报》南京大屠杀纪念文章(1949-2012)的内容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01):37-54+126-127.

猜你喜欢

人民日报中国女排女排
红楼女排
中国女排《夺冠》之路
中国女排:唯有拼搏,方能致远
女排精神,历久弥新
中国女排:争夺奖牌往上冲
永远拼搏的女排精神
传承中国女排精神:加强大学生班集体建设
壮哉,女排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