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赛丙:精益求精执着心

2020-10-16罗嘉,赵芳,孙铭

今日民族 2020年8期
关键词:马鹿宏村傣族

赛丙

幼年时的坎银,十分不理解父亲赛丙为什么那么“不顾家”。

那是上世纪70 年代,赛丙常常说走就走。一个人背着沉重的道具,翻山越岭前往其他村寨表演“马鹿舞”。有时一去就是好几天,家里的生产落下不说,演出还是义务性的,不但拿不到一分钱,还要用家里的钱去补贴演出开销,全家生活过得很拮据,这让坎银母女俩叫苦不迭。“我和妈妈想不通,这种不挣钱还倒贴的舞蹈,到底有什么好跳的?”

但赛丙还是执着舞者初心,对别人的邀请有求必应。临沧市耿马县境内许多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因舞蹈表演艺术精湛,他还被十里八乡的傣族群众尊称为“马鹿精”。

40 多年来,赛丙通过不断努力,从不起眼的耿马县孟定镇罕宏村的泥土地,一直“跳”上了引人注目的全国性舞台,在多次舞蹈比赛中名列前茅,还成为了马鹿舞省级非遗传承人。

如今,年过花甲的他依然没有闲下来,每周会定时去各个学校教授舞蹈,平日在家为徒弟和马鹿舞爱好者们制作舞蹈道具,分文不取。

坎银说,她现在终于明白,父亲就是那种别人说的“一辈子只用心去做好一件事”的人。“‘马鹿精’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他所关心的,是怎样把傣族的马鹿舞跳到底、传下去。”

改进教学方法

赛丙始终记得少年时村寨里跳马鹿舞的场景。

在每年的开门节、关门节、泼水节等重大节日期间,全村老少都会备齐菜品、水果等物品,到佛寺举行集体“赕佛”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仪式结束后,村民燃放烟花,敲响象脚鼓、铓、镲等乐器,这时,身着“马鹿”道具的表演者们应声登场,通过碎步、快步、扭动身躯等动作,模拟出马鹿活蹦乱跳、摇头摆尾、打闹嬉戏的样子。轻松欢快的表演,把大家凝聚在一起,村寨弥漫着浓浓的喜庆氛围。

“在傣语里,马鹿舞里的马鹿叫作‘朵’,是传说中佛祖身边的一种神兽,没有人真正见过它的样子。”赛丙说,大家认为在现实生活当中,马鹿(傣语称作“干”)是形象最好的兽,于是把它作为了“朵”的样子。

马鹿舞是云南傣族最具特色的拟兽道具舞之一,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在大型节日活动中跳马鹿舞,寄托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马鹿舞在孟定镇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每一个村寨都有人会跳。17 岁那年,赛丙向布赖来相、布赖尚浓两位傣族民间舞蹈大师潜心学习马鹿舞,系统掌握了舞蹈技巧、道具制作和乐器演奏等知识,逐渐成为当地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马鹿舞表演者。

然而,在长期的走村串寨过程中,赛丙越来越担心马鹿舞的传承推广问题。早年间的马鹿舞教学往往采取口传心授、言传身教的传统教学方法,没有形成文字等相关教材,“所有内容全靠师傅讲授,教什么就只能学什么,教到哪里就只能学到哪里。”

一方面,授课内容的零散造成了重点不明,给学习带来了很大困难。另一方面,村民平时以农业生产为主,跳舞不能带来经济收入,很多人对马鹿舞浅尝辄止,年轻人对学习舞蹈也缺乏兴趣。

“要是有一天马鹿舞没有了,傣族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这是赛丙不敢想,又不得不去想的问题。

一开始,他采取“广泛撒种”的推广方式,对登门求教的人一律倾囊相授,“能教一个是一个,只要有人学,马鹿舞就不会断。”

坎银

“上至四五十岁,下至十来岁的都有。”坎银回忆说,慕名而来的前后一百多个,但坚持下来的没有几个。这让赛丙想到了分解学习任务。

“有的人身体条件已经过了学习舞蹈的黄金阶段,那就让他集中精力学习道具制作,或者乐器演奏。压力减轻了,学习热情也就上去了。”为了解决传统教学中“口传心授”的弊端,赛丙对舞蹈要点进行归纳讲解,还注意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把舞蹈动作拍成视频,使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减少对老师个人的依赖,同时还扩大了受众范围,让身在外地的人也能学跳马鹿舞。

改良舞蹈表演

与单人舞表演不同,马鹿舞不是“一个人战斗”就能搞定。

“一只马鹿两个人跳,配合默契相当重要。”表演时,两名男性一前一后钻进马鹿道具,前者站立,通过手腕力量上下左右操控鹿头,让马鹿表现出左顾右盼、用嘴梳毛、回头咬虫等头部动作。后者一直弯腰充当鹿身,主要表现马鹿抖水、蹭痒等生活状态。而鹿头和鹿身的表演者,又通过快步走、碎步走、蹲跳等腿部动作,使整只马鹿呈现出跑跳、抖身、翻滚等形态。

一般情况下,马鹿舞都是雌雄两只、甚至多只出场嬉戏打闹,这就需要多名表演者都得熟练掌握舞蹈技巧。假如有一人“不给力”,就会对整体效果带来影响。“马鹿舞挑人。身体强健和手脚灵活是硬性条件,表演者基本都是青壮年男子,妇女儿童较难胜任。”

舞蹈动作多、体力消耗大、技巧要求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马鹿舞协调难度大,训练时间周期长等问题。为了帮助更多人尽快熟练并参与到表演队伍中来,当地各级党委和政府积极关心指导,赛丙与文化部门工作人员携手,对马鹿舞表演进行了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改良。

“一是在保留原有舞蹈风格的基础上,对一些具有较大难度的动作进行适当简化,以便于协调配合。二是增加一些新动作来丰富舞蹈本身。”赛丙介绍,传统演出时间长,一般在半小时以上,这对表演者的体力有着极高要求。为此,他们适当缩减表演时间,保证演员具有充足体力把每一个规范动作表演到位,这既增加了舞蹈的观赏性,又激发了演员的热情。

此外,赛丙还尝试改良道具。传统道具用木头雕刻鹿头,用竹木与布条扎制衬架,最后再用纸来糊盖外表。“时间花费长。光是做一副衬架,最快也得半个多月时间。纸糊鹿身容易损坏,表演既不能尽兴,也不方便长久保存。”

在女儿建议下,赛丙学起了裁剪与缝纫。他用牢固耐用又美观的布料代替纸料来装饰道具外表,在扎制衬架时尽量减少布条和竹木条的使用,改以铁丝等轻便材料,并在雕刻鹿头时力求神态逼真动人。

在赛丙和徒弟们努力之下,罕宏村的马鹿舞开始走出村寨、登上舞台,多次参加省内的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活动。2009 年还在北京的全国中华英才推选活动比赛中斩获金奖。

几年前,河南有个大学生在看到赛丙的演出视频之后,对马鹿舞产生了浓厚兴趣,千里迢迢来到罕宏村,和“马鹿精”一家同吃同住同劳动一个月,这让赛丙看到了马鹿舞发展的光明前景。“10 年前还特别担心传承问题,现在总算松了一口气。连外省汉族都来研究马鹿舞,我们傣族更要将它发扬光大、精益求精”。

猜你喜欢

马鹿宏村傣族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藏族母子接力守护马鹿高原精灵有了“家”
Splash Water for Happiness 泼水迎新年
宏村画卷
光影杰作 黄金马鹿
雨色宏村
在宏村
试析西双版纳傣族南传佛教教育
西双版纳州傣医常用姜科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