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台的“避风港规则”与“红旗规则”

2020-10-15刘远举

南方周末 2020-10-15
关键词:避风港新浪红旗

刘远举

平台是容纳不同的声音与不同定位的媒体的。如果平台干媒体的活,就不应再适用“避风港规则”,应该比照媒体的法律地位

算法(Algorithm),简单地说,代表着人类教给计算机,或者人工智能系统的一套规则,在这套规则下,计算机指导生产。

相对来说,类似指导骑手工作的算法,是相对容易感知的——比如,手机上显示还有3分钟就到送达时限。生活中的另一类算法,其实更加隐蔽,那就是出现在社交媒体、搜索引擎、社交网络上的算法。这些算法,可以隐蔽的选择呈现或不呈现,或延迟呈现内容,从而改变用户的接受内容,接受的时间。

某种程度上,算法类似一个编辑,作者投稿,编辑选择,编辑的选择中,必然就包含媒体的选择标准,编辑自身的选择标准,而这标准背后则是价值观、世界观、方法论。理论上,编辑当然有权做出这种选择,因为媒体有言论自由,可以根据自身的好恶来选择发表的内容。

不过社交媒体平台、搜索平台与一般媒体并不一样。他们有避风港原则庇护。

“避风港规则”来源于美国1998年制定的《数字千年版权法案》(Digital Millennium Copy-right Act),其基本内涵是,对于网络服务提供者使用信息定位工具,包括目录、索引、超文本链接、在线存储网站,在其链接、存储的相关内容涉嫌侵权,如果其能够证明自己并无恶意,并且及时删除侵权链接或者内容,则其不承担赔偿责任,故“避风港规则”又称为“通知+删除”规则。

“避风港规则”是互联网侵权案件中的基础规则之一,比如新浪微博的用户在新浪微博上传了一张侵权图片,新浪微博在接到权利人通知后,在合理时间内采取了删除措施,那么新浪微博就无需对用户的侵权行为负责。

避风港原则是有道理的,因为作为平台,每天都会更新无数内容,用户创造的,爬虫爬的,不可能要平台为内容负全部责任。所以,平台可以宣称自己与内容是隔离的,不了解内容。相比之下,媒体要为每一份公开发布的内容负责。

那么,一个自然而然的结论就是:平台和媒体不一样。媒体可以编辑内容,但平台无权干涉内容的呈现。平台不能根据自己的好恶来呈现内容。这就指向平台的相应算法必须被监督。

与“避风港规则”相对应的概念是“红旗规则”,即如果网站或者平台上的侵权内容是显而易见的,就像红旗飘扬一样,但网络服务提供者假装看不见而没有采取合理措施,也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红旗规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避风港规则”的补充和限制。

也就是说,平台可以宣称自己隔绝了大部分内容,但却不能宣称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对平台上的内容一无所知。

就像避风港原则之下,平台也有红旗原则约束,这意味着平台必须去了解内容,既然平台有了解内容的义务,那么,意味着平台并不是完全隔离与内容之外的,那么,挑选性呈现内容,也似乎是合理的。

也就是说,“无法审核完所有内容”,与“能挑出一部分内容”,本身就是两个层面的事,并不矛盾。

这就像平台也可以办自己的媒体,而媒体,也可以经营平台。当然,这种挑选性呈现,应该明示。比如,搜索引擎呈现出来的内容,要标注是否有人工干预,或者在用户协议中,予以事先的说明。

比如微博的热搜,热搜两字的含义是:这些内容,是用户搜索的最热门的内容,那么,其算法必然也应该是简单与直接的,即根据用户的搜索量而定。但如果并不是这样,而是根据平台自身的选择,根据商业利益,也就人们常说的买上热搜,那么,这就可能构成欺骗。但如果把“热搜”二字改为“热榜”“推荐榜”,则可以避免前述问题。

从更大层面看,平台的算法会误导社会吗?平台会出于自己的利益与理念干预算法的自然结果吗,或者干脆内化成算法的一部分?垄断性的平台的确有这个能力。如美国保守派抱怨推特压制他们的观点。

理论上,少数声音,会因为新奇而被放大,然后,有声音与之抗衡,形成均势。这种规律,放到社会层面,呈现出来的就是,因为受众、关注领域与重点的差别,形成不同的媒体。而平台是容纳不同的声音与不同定位的媒体的,譬如新浪微博。但如果平台干媒体的活,就不应再适用“避风港规则”,应该比照媒体的法律地位。另外,平台强化受众偏好的算法与推送机制会导致信息茧房,这也是个问题。

当然,长远看,平台并不意味着铁打的营盘,可以为所欲为。可以看到,平台的各种新兴的形式会不断出现,以前是谷歌,后来是各种社交平台,现在是短视频,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三五年。

(作者系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所研究员)

猜你喜欢

避风港新浪红旗
猴子虽小
哲理漫画
红旗E-HS9
太阳,红旗
鲜红的红旗是首歌
花粉交流
绍兴市避风港伞业有限公司作品
上虞市避风港伞业有限公司作品
新浪与分众合并案告吹
新浪观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