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山义渡百年:四代人书写信义传奇

2020-10-15长弓

职工法律天地·上半月 2020年9期
关键词:竹篙信义渡口

长弓

清末,一户万姓人家从湖北省监利县逃难至建始县三里乡大沙河村后,得到当地村民的救济和善意接纳。为报答乡邻恩情,万家人自造木船,义务摆渡,并承诺:“万氏子孙永世不得收取一文渡钱。”142年来,万家四代人克服重重困难,遵守祖训,在深山老渡口,用一船一篙书写信义传奇。

祖先定下义渡规矩

“哎,过河——”“哎,来哒——”2020年4月13日,湖北省建始县三里乡大沙河村渡口,一个村民朝着渡口附近石屋吆喝,78岁的万其珍老人应声而起。他快速来到河边,解开缆绳,待村民上船坐稳后,起篙撑船,不到10分钟就把村民送到对岸。随后,竹篙一撑,小船调头,船尾划开细浪,粼粼清波漾开。百余年来,撑船者与坐船者都换了几代,唯有大沙河水和万家义渡祖训没变……

1877年夏天,湖北省监利县洪水成灾,民不聊生。万其珍的爷爷万作柱和妻子带着孩子被迫离乡。一家人逃难至大山深处的大沙河村,当地村民见状,不仅送衣送饭,还分给他们几亩薄田。

从起伏群山中流出的大沙河,将村子分隔两岸,河水最宽约150米,最浅约2米。由于两岸没有桥梁连接,村民生活十分不便。很多村民家住这边,田在那边,往返田地一次需绕行40多里山路。有些村民为节省时间,自制简陋木筏渡河,翻船落水事故时有发生,甚至酿成家破人亡惨剧。

在长江边长大的万作柱深谙水性,还会造船、摆渡。目睹村民被大沙河所困,他与家人商议,决定卖掉两头肥猪,建造一条小木船,义务为乡亲摆渡,并承诺:“万氏子孙永世不得向村民收取一文渡钱。”

仅半个多月时间,一条能载10人的木船下水了。万作柱边耕地,边渡人运物,最忙时一天要来回50次。渐渐地,村民离不开渡船,万作柱忙着摆渡而荒芜了自家田地。常有村民送给万作柱一些钱粮财物,均被他婉拒。后来,当地富绅在渡口附近给万家划了5.7亩山田,并减免租息,专门用来解决船夫工资、船只维修等费用。此后,万作柱便全心义渡。

一条木船,一支竹篙,万作柱一划就是40多个春秋。临终前,万作柱将儿子叫到床前,一再叮嘱:“船一天不停,钱一文不收,万家后代千万要遵守。”

万其珍的父亲作为长子,接过磨得发亮的竹篙,在大沙河上继续义渡。父亲去世后,万其珍的叔叔二话没说,接过竹篙,将万家木船摆渡到上世纪90年代,直到病死在渡口旁。

续写信义传奇

1995年,万其珍从叔叔手中接过义渡篙竿,成为万家第三代摆渡人。村民们在渡口百米外的半山坡,帮他修建了一间十几平方米的石屋。万其珍带着祖传摆渡三件宝——斗笠、蓑衣和马灯挂,搬进石屋,从此以渡口为家。无论是数九寒冬,还是夜半时分,只要有人喊“过河”,他就登船摆渡。

渡口左邊20米处有两棵古树,有天晚上,一个村民与外地客商趁万其珍熟睡之后,准备偷树。万其珍被响声吵醒后,立即前去阻止。对方许以万其珍8000元重金却被他拒绝后,恼羞成怒,欲施加暴力。无奈之下,万其珍步行20多公里山路连夜找林业站工作人员来阻止。万其珍保住了古树,却与那个村民有了过节。此后,这个村民怀恨在心,悄悄使坏,不过万其珍都一笑了之。有一次,那个村民的猪病了,需立即过渡,在渡口急得团团转,就是不好意思喊“过河”。万其珍见状,连忙到渡口送他过河。事后,有人为万其珍抱打不平:“这是你的船,凭什么专程载他?”万其珍笑了笑说:“祖上规矩,我不能破。”

2000年前后,县交通部门允许县内渡口每次收取3到5元的摆渡费。邻村一个人观察几天,摸清大沙河渡口的客流量后,跑到万其珍的石屋,喜笑颜开地说:“老万,你的发财机会来了。”他算了一笔账,每个人收费1元,一个月下来起码有1万多元收入。他提出与万其珍合伙经营:“你负责摆渡,我负责收钱。咱们四六开,我占四,你占六,怎么样?”万其珍不同意。

来人以为万其珍嫌赚得少,便减少自己的分成,万其珍还是摇头。他生气地说:“你爷爷定的规矩,都是好多年前的事了,那些对你们家有恩的人早就死了。现在是市场经济,脑袋要开窍。”万其珍却说:“恩人不在了,可他们的后代还在。只要大沙河还在,万家祖训就不能变。”见游说无效,那人临走前狠狠地撂下一句话:“就你这样的脑袋,活该受穷!”

2008年夏季的一场暴雨很猛,万家珍在加固房屋时,不慎摔倒,胳膊骨折。受伤当天,由于两个儿子在外地打工,老人只好让读初中的大孙子摆渡。大儿子万芳权回来后,撑了一段时间,因与工厂签了合同,还得回去工作。儿子要走了,孙子暑假即将结束,谁来摆渡?万芳权试着劝说父亲放弃这份工作。不料,儿子的话还没有说完,一向和蔼的万其珍就怒气冲冲地对他说道:“是万家人,就得守万家规矩!”后来,他们想到花钱雇人义渡。几经讨价还价,邻村有人最低要价每月800元,还得管吃管住管抽烟。当时政府才补助540元,万其珍咬咬牙说:“就算倒贴钱,也不能让渡船停下来。”

雇人义渡两个月下来,村民颇有微词,不知情的外来者下船后付钱,船工来者不拒,收入自己腰包,美其名曰“别人主动给的”。晚上,有时村民急需过渡,往往要喊很多遍,船工才姗姗来迟,还把脸拉得老长……听闻村民的反应,万其珍觉得船工砸了祖辈的义渡招牌,于是辞掉他,自己强撑病体,又做起了船工。

寒来暑往,船来船去,大沙河278户村民,不知坐了多少个来回。坐他渡船外出打工的人,几度来回之后,盖起新房,而万其珍依然守着低矮的石屋和古老的渡口。相濡以沫的老伴去世时,他请邻居帮忙撑船。老伴下葬后,他含悲匆匆而归。不少村民嗔怪道:“你少撑半天船,没人说你。”万其珍却嘿嘿一笑。

义渡故事永不结尾

上世纪80年代开始,县里每月补助万其珍60元钱,后涨到80元。2007年起,月补助提高到540元,但除去船只维修等开销,所剩无几。2008年摔伤后,万其珍的身体不如以前,可他无法向儿子开口谈交接的事。他知道,对习惯在外打拼的年轻人而言,回到小村做船工,拿着毫无吸引力的补贴,谁也不甘心。

2010年中秋节过后,万芳权和同村人一起外出务工。坐上渡船后,看到68岁的父亲佝偻着身子撑船,他鼻子一酸,站起身接替父亲。握住竹篙的万芳权熟练地撑着小船前行,祖先义渡的画面一幕幕在他眼前翻过……

几个来回后,万芳权的额头渗出密密汗珠。“自己才撑这么一会儿就如此,天天摆渡的父亲,需要多么强大的意志力?父亲不是在撑船,而是在用生命支撑祖训。我外出打工,即便是挣回黄金,也没有无形的祖传金字招牌贵重。”万芳权把乡邻送到对岸后,对父亲说:“这趟打工结束后,我就回来帮你义渡。”见父亲有些惊讶,万芳权补充说:“我想通了,信义大于天。”

2011年春节,万芳权回乡后,就没有再外出打工。由于村民外迁、外出务工的人较多,村里剩下的人并不多,渡口已没有了往日繁忙。从父亲手中接过竹篙的万芳权,摆渡之余,就帮妻子种瓜种菜、养鸡养猪,或者打打零工,维持生计。

“摆渡是报恩、是坚守,将乡亲们‘摆渡上致富之路,是信义最好的延续。”作为第四代摆渡人的万芳权,思考着如何帮助剩余村民脱贫。

多次尝试后,万芳权把目光投向山东烟台的沙丘蜜薯。这种蜜薯适合大沙村种植,且价格是当地红薯的三倍。2018年,他到山东购回60万株薯苗,带着50多户村民种植蜜薯。村民辛苦劳作半年多后,收获的30多万公斤蜜薯却出现滞销。

面对堆积如山的蜜薯和金光闪闪的信义祖训,心急如焚的万芳权再到山东寻求解决办法。2019年,万芳权决定再次种植蜜薯,当地村民依然选择信任他。为降低成本、提高薯苗成活率,他将购苗改为购种,在当地育苗栽种。2019年10月底,50多万公斤的蜜薯成熟后,当地电商平台帮忙销售,印着万其珍“百年义渡”图片的蜜薯,畅销省内外,为当地农户增收25万余元。

在大沙河摆渡20多年的万其珍,没想到自己的小渡船会通过媒体划向全国。以万其珍的故事改编的电影《我的渡口》,应邀参加多个国际电影节并获奖。继2012年万其珍被授予首届“中华十大信义人物”称号后,2018年他当选为全国诚信之星。

前几年,有人建议在大沙河修桥,但因村子小、河面寬、造价高,一直没能建成。“说好的义渡,就算对岸只剩下一个人,也要渡下去。”万芳权说,“大桥修好之前,万家义渡故事不会结束。等我撑不动了,如果村里仍然没有桥,我儿子就接过竹篙。”

有人计算,从1877年开始到现在,万家几代人摆渡里程可以绕地球6圈,不过他们眼中只有一船一篙,并一诺一生。

“我清早起来把船开,船儿啊慢慢摇,河那边客人要过来……”万家故事就像一代代人用竹篙划出的浪花,虽平淡无奇,却闪烁着百年坚守和信义的光芒。

猜你喜欢

竹篙信义渡口
在蟠龙湖上撑篙
渡口
神 医
清平乐·青梅竹马
信义兄弟
在渡口
渡口
渡自己到彼岸
卖竹篙的智慧
尴尬官司:40万元买不断一桩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