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创新视阈下池州傩戏非遗传承人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2020-10-15马扬梅巩旺生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傩戏池州遗传

马扬梅,巩旺生

(1.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51;2.池州市贵池区梅街镇傩文化传习所,安徽 池州 247100)

傩文化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代表[1]-[2],它以鬼神信仰和驱邪祈福为基本行为特征,延伸到具有娱乐性、艺术性的傩歌、傩舞、傩仪、傩戏以及面具服饰等高级艺术形式诸多领域。傩文化所蕴含的心理诉求、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以及审美艺术等诸多价值,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中国傩文化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其中,安徽池州傩戏因特色鲜明、种类齐全、保存最完整,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对安徽池州傩戏的研究较多集中仪式表现及文化价值,而较少关注其传承与保护[3]-[6]。当前傩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核心环节是传承人的培养,而传承人缺少、技艺濒临失传、传承人意愿不强等突出问题,成为制约傩文化活态传承的瓶颈。非遗传承人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合力解决非遗传承与保护问题,才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前的生存环境下焕发新的活力与生机。

1 池州傩戏传承人现状

池州傩戏主要活跃于池州市贵池区的梅街、棠溪等乡镇[7],且贵池傩戏最有代表性。笔者曾多次赴被当地人戏称“傩窝子”的梅街镇刘街社区开展实地调研得知:池州傩戏目前已获认可的传承人共计9人,其中国家级传承人3人:刘臣瑜(已故)、姚家伟和唐茂华,省、市级传承人共6人。究其原因,首先是传承人数较少,且年龄偏大,年轻一代传承人接续困难,传承梯队尚未建立。其次,限于知识水平及教育程度,不少传承人识字困难,也不懂得乐理,只能口述剧本及仪式,不利于永续传承。再次,传承人生活来源不稳定,靠傩戏难以谋生,无法全身心投入傩戏传承工作中。最后,传承人绝大部分是男性,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不利于传承人的广泛培养。

2 池州傩戏传承人培养瓶颈问题

第一,非遗传承教育资源缺乏。专项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傩戏专门课程资源或专项教材几乎没有,无法开展傩戏非遗项目教学。非遗专业师资匮乏,很难开展常态化传承式教学。第二,传承人培养供需矛盾突出。传承人强烈的自身发展、自我提高的需求与社会提供机会不足之间的失衡状态。第三,社会培养与学校培养并行脱节。传承人培养以家族式师徒传承为主,不少传承人已经后继无人,濒临失传。而部分高校由于缺乏传承人的参与,实践教学环节与非遗传承实际脱节。第四,培养主体合力不够。各主体侧重不同,关注利益焦点时有冲突,“单打独斗”现象频出,合作不足,创新乏力。

基于上述分析,要解决池州傩戏非遗传承人培养瓶颈问题,需要统一目标,重新调配协调各方主体的优势资源,采用“协同创新”思维,创新非遗传承人培养模式,从根本解决池州傩戏非遗传承乏力、后继乏人的问题。

3 协同创新视阈下的非遗传承人培养模式构建

3.1 协同增强传承人传承动力

持久而有力的传承动力是非遗传承人持续开展传承活动的前提。非遗传承人的传承动力来自内外两个因素。内部因素主要来自传承人对非遗项目保护与传承的文化自觉,而外部因素包括政策的引导、市场对非遗人才的需求以及物质及精神的激励。协同创新的理念下增强传承动力,可以协同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传习机构等主体高度重视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工作,充分调动各方优势要素,创新方法,切实增强非遗传承人的传承动力。

3.2 协同培养传承人传承能力

自古以来,我国对传承人的要求都讲究德艺双修,因此传承人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较高的技艺技能。面临当前社会变革的需要,传承人要具备永续传承的能力还要拥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首先,高校应主动承担起传承人培养的责任,在政府指导下,建立传承人培养基地,逐步完善传承人培养体制,利用高校丰富的素质教育资源,为传承人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提高传承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重要性的认知。其次,传习机构、民间技艺组织以及企业可顺应国家政策,参与文化传承创新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传习机构侧重于对传承人技艺指导的标准化,进一步提升传承人技能学习效率。企业和民间技艺组织侧重于提供技艺展示平台,提升技能水平。最后,非遗传承人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各方主体协同合作。一方面,高校和传习机构在技艺传授的同时,更要注重其创新思维的培养,使其具备创新的能力。另一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企业和社会组织为传承人提供非遗创新转化的平台,通过产业化运作,保障传承人创新成果的转化,使其拥有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图1 协同创新视阈下的非遗传承人培养模式

3.3 协同优化非遗传承环境

良好的传承环境有助于形成全民参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社会氛围,同时也将大大增强传承人的传承意愿和文化自信[9],这点在韩国和日本已经得到了验证。目前,我国政策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力支持,民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保护的重要性认知逐步提升,都是非遗传承永续开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在政府主导下,企业、社会组织以及科研院所等相关主体也应协同合作,积极为非遗传承提供政策保障,为非遗技艺技能展示提供多方展示平台[10],为非遗创新成果转化建立完整的产业链条,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今社会焕发新的生命力,实现传承人的终身发展。

4 实践与讨论

池州傩戏传承人的培养工作自2015年以来,通过政府铺路,政策支持,树立池州傩戏品牌形象;建立傩戏传习机构,促进傩戏教学资源标准化;实施非遗“名师带徒”工程,开展传承人常态化培养;依托传承基地,开展校园传承人培养等措施,不仅建立了多级传承机制,传承人数也逐年增长,传承范围逐渐扩大,傩戏品牌的影响力初见成效。这些实质性成效离不开池州市政府、各级傩戏传习机构、高校以及企业、科研机构等主体的协同创新工作。

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协同创新培养机制要真正发挥各主体的资源优势,实现深度合作,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政府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协调各方主体,协同各项优势资源上。优化资源配置,集聚非遗传承保护,进一步促进各方主体协调合作;第二,企业、行业、学校之间应是协作关系。通过大师工作室、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实现产教融合,为非遗传承人培养搭建协作平台,解决传承人的适应性问题;第三,社区和民众才是非遗传承的土壤,需有机对接,融合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活态传承;第四,高校仍然是非遗教育与传习的基础阵地,也是协同创新培养机制发挥实效的共享平台。

猜你喜欢

傩戏池州遗传
非遗传承
非遗瑰宝·傩戏 王雪宁 绝版木刻 60cm x 90cm 2021年
文旅融合背景下宁都傩戏的当代价值与传承策略
软陶傩戏面具
中国戏曲活化石千年“非遗”傩戏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池州武傩文化研究
池州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