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视域下湘西银饰传承人现状研究

2020-10-14肖超颖李蕾

青年生活 2020年31期
关键词:传承人非遗现状

肖超颖 李蕾

摘要:湘西银饰是人类审美劳动在长期的社会发展演变中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在市场化浪潮和现代机器生产冲击下,传统银饰制作中的一部分技艺不再被手工艺从业者传承。湘西银饰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其传承模式的“核心”受到了新的挑战,本文旨在探讨半机器半手工这一现象之下,如何发展和保护湘西银饰手工艺制作者和传承人,提高湘西银饰的有效性传承。

关键词:非遗 ;湘西银饰 ;传承人; 现状

一、湘西银饰传承人的现状分析

湘西银饰历史悠久,审美独到,是苗族文化的物象化、风俗化传播的重要载体,经过数以百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银饰锻造体系。苗族银饰锻造工匠技艺精湛,对材料性能的认知十分精准,经验丰富的银饰锻造工匠可以通过银子的含银量和氧化程度确定其用途。这种熟能生巧的技艺传承离不开手工匠人们一代代的作坊式生产和口口相传手手相授的传统师徒模式。

目前,学术界对于非遗传承人的定义还未达成共识,存在一定的争议性。按我国现行条例一般将非遗传承人分为两种:一般性传承人和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中指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指经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认定的,承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传承保护责任,具有公认的代表性、权威性与影响力的传承人”。 代表性傳承人较一般性传承人而言,有着更重的义务和权利,以及更严苛的技术要求。目前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中,湘西苗族银饰锻造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共两位,分别是麻茂庭和龙米谷,其中龙米谷大师已经离世。

二、湘西银饰传承人面临的困境

1.文化断层严重,自身民族性文化的衰弱。

湘西苗银最引人入胜之处非民族文化载体这一特性莫属,千百年来,湘西苗族产生了悠久而神秘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自然哲学观念。湘西银饰更是在这一基础上,发展出承载着民族精神的独特工艺品。银匠会将民族信仰、民族文化、部落图腾雕刻在银饰上,苗族人往往通过观察他人佩戴的银饰便可知道此人婚育与否,信仰如何。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冲击、科技的发展、新兴材料的衍生、审美方式的改变,湘西银饰传承出现了文化断层的危机。一方面,年轻人离开故土前往城市学习生活,湘西银饰的使用群体人数大大降低,人们对于其的需求点和关注点开始由本民族的审美需要转移成更适应外来游客和城市人口的审美需要,苗族的文化属性降低。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冲击使得湘西银饰向“快消化”发展,日趋适应并迎合旅游消费群体的喜好,在此过程中,群众、政府及传承人对湘西银饰的价值和作用定位出现了导向偏差,在无形中弱化了其保护非遗的意识,限制了湘西银饰传承人的发展空间。

2.市场经济冲击导致人才培养断层。

湘西地区是新中国最晚解放的地区之一,因为它地势复杂、山高路远,除了一些传统手工艺之外,湘西地区长久以来保持着自给自足的小农式经济模式,经济基础薄弱,城市化进程缓慢。随着改革开放的大力深入,湘西地区在市场经济带领下步入“快消时代”,湘西银饰这类“慢”手工艺品开始迎来新的的挑战。要将设计能力与制作技艺融会贯通,需要刻苦钻研,更需要多年经验,并非一蹴而就。高昂的成本、常年累月地付出,其获得的经济效益往往不如前往发达城市务工高,因此现在越来越少有人愿意坐下来埋头学习这门“枯燥”的手艺。也正是这种种原因,加速了湘西银饰的人才断层。

3.传承形式单一,降低了传承效率。

目前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传承方式主要有三种,最常见也是最传统的是父系血缘的家庭内传;其二是社会化关系和普通血亲之间的师徒相授模式;其三为受认定的国家级、省级、湘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银饰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前两种传承方式由来已久,因传统社会中技艺传承变意味着维系家庭生计的需要,故始终沿袭“传男不传女”、 “传内不传外”等传统习俗,这种狭隘的传承观念直到近些年才开始稍微被打破,它不仅缩小了传承人范围,降低了湘西银饰有效性传承,更加阻碍了湘西银饰的可持续蓬勃发展。最后一种传承方式虽然最受社会和政府认可,但要达到认定条件需要多年经验累积,传承人往往年纪较大,社会事务多,容易心力不足。

三、湘西银饰传承人的保护策略

1.建设健全传承人考核制度。

首先,厘清湘西银饰传承人权利和义务间的关系,进一步确立适合湘西银饰的、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传承人考核细则,对促进湘西银饰发展的传承人,作出相应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对消极对待非遗传承工作的传承人,取消其传承人称号。建立健全湘西银饰传承人考核制度,本质上是督促传承人履行义务。其次,成立“湘西银饰非遗展示周”,期间免费开放各大美术馆、博物馆等,并建设多层面、多角度、多形式的体验中心,让大众得以切实感受银饰之美。

2.借助文创浪潮,构建多方合作机制。

首先,以“学生、学校、企业”多方利益为出发点,通过校企合作模式来扩大传承人培养路径,传达精神、传授技艺。同时也要考虑当今社会经济一体化的大格局,鼓励高校与企业开展紧密型合作。以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为例,依托首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完整的非遗传承人培养体系,举荐优秀学生到文创企业实习,将湘西苗族银饰锻造技艺独有的民族文化特征灵活运用。通过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学生既可以收获知识,掌握技术,又得以缓解经济负担和就业压力。

3.引入非遗进高校课堂,构建传承人知识体系。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提高湘西银饰的传承效率,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就必须拓宽传承思路,邀请湘西银饰传承人走进去,鼓励学生走出来。“走进去”,即将“湘西银饰”引入课堂。邀请传承人来校开展讲座,提供专业技术支撑;同时,切实加强传承人的理论学习,组织高校教学专家与传承人进行交叉学科座谈会,共享业务知识经验,博采各家所长,进而提升传承人队伍的科研能力素养。“走出来”,即鼓励学生走出学校。在湘西银饰锻造点设置专门的学习实践点,供学生实操练习,传承人或其弟子可随时进行技术指导,让学生们快速“入门”。使其在支持非遗传承的基础上,可以做到切身参与传承。通过运用学校与企业双方不同的教学特色和培养优势,弥补传承人的思维短板,拓宽学生的实操能力,开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教学,全面推进湘西银饰新时代产学研用融合。

四、总结与对策

湘西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近年来更发展出前景不错的旅游开发价值,是湖南旅游开发可以预见的良好资源。但如今,湘西银饰这一文化独特、历史悠久的锻造技艺项目囿于现代多元文化的激烈冲击及自身传承人培养成本高、周期长,传承模式单一、效率低下等因素,苗族银饰的锻造变迁已经使得一些传统图腾和符号象征逐渐被现代快消文化取代,其传承发展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尴尬局面。

不可否认“师徒传承”与“家族传承”仍是湘西苗族银饰锻造的主体模式,通过本文的探讨,旨在其基础上,建设传承人考核制度,细化相关奖惩条例。并且以长远发展为出发点,搭建“学生、学校、企业”间的合作机制,降低培养成本。同时,引入非遗入高校课堂,在其点对点的传统教育上贯穿“理论与实践、传统与现代”的教学理念,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观,总结探索出一条系统化、智能化、现代化的全新传承模式,让湘西银饰传承人的生存、传承等现状得以改善,并且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让更多有志青年投身到湘西银饰传承的队伍中,最终促使湘西银饰高效、有序地健康发展。

基金项目:

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现代语境下湘西苗族银饰技艺的传承与发展》编号17C0540项目成果

猜你喜欢

传承人非遗现状
阜蒙县蒙古包文化的法律保护
“非遗”的生命力在于“接地气”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浅论“非遗”技艺传承中的现场培训
藤县牛歌戏的传承及生存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