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初探

2020-10-14窦凌妍

青年生活 2020年31期
关键词:文言文初中创新

窦凌妍

摘要:长期以来,在语文界流行着这样一个说法,学生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目前文言文教学确实存在着许多问题。有些教师讲课按部就班,枯燥乏味,没有根据大纲的变化和学生的特点进行改革与创新。学生不感兴趣,看不懂,也就不愿意去学。教师几多无奈,学生几多厌倦,更谈不上智能的开发了。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要走出文言文课堂的沉闷,变枯燥为有趣,古文教学新探势在必行。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课堂;创新

一、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缺少文言文知识的积累

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背诵的文言篇目较少,文言文知识的积累不够。古文的字词、语法与现代汉语有较大不同,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文言文学习与考试升学挂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极少接触文言文,仅限于教材中出现的课文。

(二)教师对文言文教学内容把握不当

1.有些教师把文言文的字词、句式作为文言文教学内容的重点。几乎将其当成古汉语教材,分析其中的字词含义及语言现象。要求字字落实、字字对应、不留死角。仅留最后一小部分时间带领学生学习文章的形式、文学审美和文化内涵。如此学生失去了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对于学习文言字词也不一定有良好的效果。

2. 有些教师以分析文章、鉴赏文学、探究文化为主,以学习语言文字为辅。导致教学内容的选择本末倒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七到九年级第四学段的学生在古文方面提出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1] 对于初中学段的学生,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以学习文言为主,以学习文章文学文化为辅。

(三)文言文教学过程模块化

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把课文先当成古汉语来分析语言文字。然后当成白话文来分析文章形式,鉴赏文学情趣。探究文化内涵,导致教学过程成了两张皮。这样一种文言割裂的教学过程,比较僵硬,违背了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认知规律。究其原因,可能是在中高考文言文阅读的考查中,题目设置顺序如此。

(四)文言文教学方法呆板枯燥

有些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摸索出一套板上订钉、无需动脑的教学模式。先分析题目,再介绍文学文化常识。然后逐段进行翻译串讲。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只有老师在讲,学生做笔记。这样的串讲枯燥无味。直接要求学生朗读背诵脱离实际忽略了现实情况。

二、建构新型文言文教学模型

以上种种问题,笔者期望建构一个以颜为本,以文为辅的新型文言文教学模型。

(一)激趣导入

(二)分析题目,适当补充文学文化常识

(三)初步感知语言文字的含义

同桌互相读、听、讲、译。全班齐读。采取提问和提醒的方式解决一部分字词。学生没有提到的由教师补充。

(四)深入理解语言文字的含义,用法及效果

1.从文体出发,按照小说、诗歌、散文、戏剧、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不同文体的阅读教学模型来组织教学,落实语言文字的教学。

2.从要素出发,以分析文章形式,鉴赏文学情趣,探究文化内涵或其中的一两种来带动语言文字的教学。

3.从资源手段出发,采用原文重现、评点引入、同类比较的方式来完成语言文字的教学。

(五)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六)总结课堂,布置作业

三、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1.导入方式有趣新颖

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好的开始决定了一半的成功。是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绝大部分靠导入。

导入可以与信息技术、多媒体的运用相结合;与当下的时事热点、热播的电影电视、人们书籍相关联。如,在进行《岳阳楼记》的教学设计时,笔者选择最近热播的《清平乐》中范仲淹吟唱的那首《漁家傲》作为导入。这首词学生非常熟悉,而符合诗境的画面和吟唱的曲调让学生对范仲淹此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很快就进入课堂,打开思路。导入还可以与成语相结合。成语作为古文化的精粹浓缩,极富文学气息,几乎任何一个成语都有它本身的特殊来源,值得一究。如在进行《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学设计中,以“一鸣惊人”导入。

2.汉字来源探究[2]

中国的汉字来源有四种方法:象形、会意、形声、指事,此外,还有假借和转注这两种使用法。汉字的字形与字义密切相关。古文字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汉字的特点。学生记不住字词的意思。往往是因为他们死记硬背,并没有真正理解。在文言文教学中适当加入汉字教学,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字义、记住字义。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古文字、古代汉语的兴趣,引导他们未来的方向。

如,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笔者选择了三个字进行古文字教学。第一个是《战国策》的“策”。第二个是“八尺有余”的“有”。第三个是“朝服衣冠”的“冠”。

3.转换问法,激发兴趣

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笔者设置了这么一个环节:根据课文内容自编自讲成语故事《门庭若市》,并说给同桌听。建议:第一,不要用翻译的方式,要简洁凝练;第二,结尾点题,表达有层次。这其实是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和提炼。但是转化成了讲成语故事的形式,学生便乐于参与。再加上在之前导入中以“一鸣惊人”的成语导入,给这个环节一个很好的借鉴。

(二)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双边教学

1.课文翻译和字词落实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首先是同桌互相读、听、讲、译。在这个环节中,同桌二人互相学习、促进思考,可以解决一部分的难题,基本上读懂课文。然后笔者采取“提问”和“提醒”两种方式进行全班的交流。“提问”就是学生有字词或者句式不太理解,他可以指定一个学生来回答。如果这个学生无法作答,那么全班探讨。如果还是不行,教师进行指导。“提醒”就是学生觉得某个点特别的重要,大家容易理解错。但是我知道了,我想分享给大家,让大家注意。这两种方法可以加强同学之间的团结互助在学生互相提问,提醒结束之后,如果还有一些重点字词,没有涉及的话,教师就进行补充总结。如此一来改变了教师一人串讲,枯燥乏味的局面,让学生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师生其乐融融。

2.化“静”为“动”,加深理解。

在进行一些可以通过表演来表现的教学内容时,我们应尽量让学生打破文字的安静。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学,可让学生分别扮演邹忌、妻、妾、客和齐威王。体会妻、妾、客对邹忌相同回答下的不同情感。而邹忌觐见齐威王的场景让学生对邹忌和齐威王两个人物形象都有更加深入的理解。邹忌是一个智者的形象。齐威王是一个贤者的形象。

(三)文言合一,整合过程,使之符合认知规律

刚才提到的文言文教学中的问题。其中有一个是:文言文教学过程模块化。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把课文先当成古汉语来分析语言文字。然后当成白话文来分析文章形式,鉴赏文学情趣。探究文化内涵,导致教学过程成了“两张皮”,违背了人的认知和阅读规律。对此,笔者重新设计了《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部分的教学过程:

整体思路是从三问答到三类比再到三赏赐,最后三变化。首先提问:你认为这篇课文哪几个点引领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着人物的特点呢?学生回答后教师略微点评,紧接着带领大家分析课文。第一小节注意讲解 “形貌”、“昳丽”“孰”的意思。引导学生体会邹忌是一个外部与内部并重的人。随后提问:妻、妾、客的回答有何不同?为何会产生不同?通过分析句式、朗读体会解决问题。

第二小节由三问答转到三类比。同样梳理字词。紧接着提问学生:两者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是什么?是“思”。进而分析邹忌思的内容以及他智慧、勇敢、有责任感、善于反思的品质。下面让学生讨论解决:邹忌是如何进行三类比的?

下面是第三小节。教师提问:从三类比到三赏赐有很重要的一步是什么?就是 “王曰:善”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有勇气、有魄力、知错就改的贤君。正是因为有了这么一名贤君,齐国才会蒸蒸日上。所以带来了三变化。

此时回到最初的问题:哪几个关键点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塑造的人物形象?明确是“思”和“善”。正是有了“思”才有了“讽”,这是行文的一大转折——由闺中小事转向了国家大事,从而突出了邹忌的智者形象。“善”引出了全文的高潮,同时表现了齐王的贤者形象。

(四)字词的学习与积累

对于古文的理解有相通之点,一些基本、常用的文言字词和句式还是有一定的规律的。这就需要学生去识记,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还可以使用比较辨析的方法进行教学。初中的学生在学习文言字词时,往往容易分散单个地记,缺乏规划性、系统性和条理性,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以《邹忌讽齐王纳谏》“有”的教学为例:

“八尺有余”的“有”。学生不知这个读音是读第三声还是第四声,笔者根据之前学过的《核舟记》中同时出现的两个读音引导学生理解。

为字共三十有四(yòu):有,同“又”,连接整数与零数。

八分有奇(yǒu):有奇,即“有余”。

很显然“八尺有余”,应该读第三声,和“八分有奇”一样。

字词的整理在课上也许来不及完成。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后自主完成,另找时间校对。也不一定要强制。主要是培养学生自己整理归纳、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能力。

(五)学以致用,真正进入古文

学习古文的目的就在于运用。适当的练习既有必要,又能让我们真正窥见古文更深的底蕴。当然这种练习并不是机械的,而是有趣的、灵活的、有意义的。

1.小古文仿写与写作

在教学刘禹锡《陋室铭》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仿写《教室铭》《家庭铭》等,虽然有佳句无佳篇,不能登大雅之堂,但毕竟是学生的一次尝试,同时也深化了对“铭”这一文体的认识。也可视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用古文创作。比如用古文进行自我介绍,用古文写一份通知,一张请假条等等。

2.现学现用技巧

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们不仅佩服邹忌的充满智慧、善于反思、忠君爱国,也被他充满智慧的进谏方式大大折服。教师可以进行情境教学,把学生置于一定的情境下,让学生尝试模仿邹忌。笔者出示了《后汉书·李云传》中李云陷谏桓帝的一段,让学生用邹忌的方法对桓帝进行劝谏。

(六)氛围营造,注重平时积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最有效的手段是擴大他们的阅读范围。”[3]因此,可以开展古文艺术周,语文课上十分钟讲古文故事,张贴文言宣传语等。教师在平时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的古文作品。我们教师应该真正让学生在这种“古”的氛围中去乐,去“玩”,去感受,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素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潘大放、钱金兰.初中文言文教学新探[J]语文教学之友,2013(04).

[3] 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8.

猜你喜欢

文言文初中创新
文言文阅读专练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