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原市北中环桥汾河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探讨

2020-10-14霍蹦

南方农业·中旬 2020年8期
关键词:湿地公园

霍蹦

摘 要 以太原市北中环汾河湿地公园的实地调研和种植设计方案为基础,探讨了北中环桥汾河湿地公园恢复工程中的植物景观营造设计原则,从植物总体布局、植物选择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从生态学、美学以及特色植物景观营造等角度对北中环汾河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营造技术进行了探讨,最后对湿地公园中不同分区的植物配置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 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山西省太原市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23.015

1 建设背景和意义

1.1 建设背景

北中环桥汾河湿地公园是太原市汾河湿地景观带的一部分,属于城市休闲类湿地公园。由于城市建设将其部分毁坏,需要对其进行景观梳理和提升,旨在通过利用、改造、提升现状资源,为市民提供一个集生态保护、科普教育和休闲游览为一体的城市公园绿地。

1.2 项目意义

1.2.1 涵养水源,改善环境

太原市近些年城市内部环境质量下降,空气质量不容乐观。而城市湿地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维持起到关键作用,可以协调植物与水、土壤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城市空气净化、气候调节。湿地公园的建设对于太原市的生态环境改善起到重要作用。

1.2.2 提供新型娱乐休闲品类

山西省是我国的能源化工基地,也是我国严重缺水的省份,汾河为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水资源,也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景观观赏地。由于缺水,太原市的湿地公园屈指可数,北中环桥汾河湿地公园为周边居民提供了接近大自然的新的观景形式,并且可以提供科普教育、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

2 项目设计

2.1 湿地公园立地生态环境特征

太原市位于山西省中央,属温带季风性气候,昼夜温差较大,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9.5 ℃,年平均降雨

量456 mm。

2.2 相关依据

太原市北中环桥汾河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主要依据《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年)》《湿地恢复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试行)》《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太原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2012—2020)》《城市绿地设计规范》《公园设计规范》。

2.3 设计原则

2.3.1 生态保护优先原则

保护和恢复湿地是建立城市湿地公园的重要目的。北中环桥汾河湿地公园的恢复是以汾河湿地公园的生态保护、生态恢复为目的,在此基础上实现湿地的可持续良性发展。在设计中需结合现状进行改造,形成特色湿地景观,在保护原生湿地环境的基础上,发挥湿地的生态效应,加强湿地观光休闲和科普教育等方面的作用,打造一个天然课堂,启示人们应该怎样与自然和谐相处。

2.3.2 多样性与统一的协调

多样性的植物种群不仅有利于植物的群落发展,形成相对稳定的群落关系,而且在视觉上可形成丰富的景观。但是,植物种群也不可过多,否则会呈现杂乱的现象,故需要“统一中变化,变化中统一”。在一定的区域中,骨干树种和基调树种必须先确立下来,再进行树种搭配上的完善,突出区域特色。

2.4 植物景观营造技术

2.4.1 植物总体布局

2.4.1.1植物群落的垂直层次和水平层次

“乔木+灌木+草”(地被)的植物搭配模式是一种将理想的生态效益得以最大限度发挥的模式[1]。在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中,要建立复式结构,尽量模拟自然,植物群落需要多样化,实现乔、灌、草与水生植物之间协调配置。

在垂直方向上,要通过“水生植物-地被-灌木-落叶小乔木-常绿针叶树种-落叶大乔木”的模式组织植物,突出植物群落立体层面上的美感。在水平方向上,从岸边到水体,要依次按照“陆生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的次序布置植物。

2.4.1.2植物空间配置

要尊重植物生长习性,如有的植物需要光照,有的植物不耐涝;注意植物配置的疏密关系,要做到密中有疏、疏中有密,从而呈现不同的空间感受,如疏朗的空间给人开阔畅快的感觉,密闭的空间给人安静私密的空间体验。

北中环桥汾河湿地公园平面植物配置时错落有致,营造多层次、有变化的林缘线;立面空间的构图上,通过配置大型乔木来打造林冠线高点,配置小型灌木来加强林冠线低点,创造高低错落、富于变化的林冠线。除此之外,还采用了孤植、对植、散点等多种植物配置手法。

2.4.2 植物选择

多样的湿地植物群落种植模式、科学的乡土植物材料选择、因地制宜的植物空间布局和精细的施工技术等是植物配置的关键[2]。

2.4.2.1适地适树,乡土树种作主力军

湿地公园的植物选择要考虑与周边环境的契合度,應广泛应用乡土物种形成绿化基底,通过大面积种植乡土树种,体现太原市的种植特点和景观特色。

水生植物种类的选择除了考虑乡土品种之外还要考虑其水质净化能力以及其生态和景观效益。例如芦苇净化水的能力较高,而芦苇荡随风摇曳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2.4.2.2确定主体植物

在景观分区中选择一些突显特色的植物,可对景观整体形象的突出起到重要作用,如大面积栽培荷花体现明艳的水景、成片芦苇突显壮阔的水面景观、满坡的千屈菜为河岸增添一道色彩、桃花林展现春景、丛生紫薇盛开装点夏季等,从而形成一个具有名片效应的景点,给人以统一、自然的感觉,但又主次分明。

2.4.2.3注意植物之间的拮抗关系

在创造人工植物群落时,不仅要考虑植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还要注意一些植物之间的相互排斥作用,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如桧柏与蔷薇科植物同种时,会使桧柏患锈病。

2.4.2.4注重栽培植物与其他生物的关系

湿地是各类动物的栖息地,在植物景观设计时应选用能够提供生物栖息场所、给生物提供食物的树种。例如大面积芦苇能够为多种鸟类提供筑巢地,各类果树林可以吸引相应的野生鸟类。

2.4.2.5湿地植物的色彩美学

植物的不同色彩能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如暖色明亮温暖,而冷色则有一种恬静的效果。植物的色彩体现在多个方面,不同植物的枝干、叶片、花色及果实都有自己独特的特色。北中环桥汾河湿地公园在枝干色彩选择方面选取了红色的红瑞木、金色的金枝国槐、铜色的山桃。叶片色彩选择方面除了常见的绿色叶片树种,还选取了紫红色的紫叶李、红叶碧桃,金黄色的金叶白蜡,这些植物可形成视觉的焦点,而且太原市夏季开花植物较少,這些植物为太原的夏季增添了亮点。花色方面选择了黄色的水生鸢尾、紫色的马蔺、粉色的波斯菊、蓝色的鼠尾草等。果实色彩选择方面,色彩明亮的果实可以为寒冷萧条的秋冬季节增添几分暖意,如栾树的灯笼果实、金银木的红色果实。

除了植物本身的色彩,随着季节气候的变化,植物还展现给人们不断变化的景观。本项目中还选择了呈现鲜明季相特点的植物,如秋叶呈红色的五角枫、火炬树;秋叶呈黄色的银杏、国槐、白蜡。

2.4.3 不同分区的植物配置

根据功能性质、景区特征和资源分布,将北中环桥汾河湿地景观恢复部分划分为四大功能区:以静态观赏为主题的荷花池景区;以动为主题的悬壶景区;以草花为主题的草坡花甸区;以湿地植物为主题的湖心岛-河岸湿地景观区。

2.4.3.1荷花池景区

本区域距离入口较近,是全园人流量最大的区域,有一处相对较为宽阔的水面。水中种植大面积荷花,绘制一幅“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壮丽景观。沿岸栽植美人蕉、黄菖蒲等植物,留出透景线,使游人可以观赏岸边的乔灌木。此区域多使用大乔木如国槐、栾树、白蜡等,打造高大的植物架构,为人们提供了可以遮阴休息的地方。

2.4.3.2悬壶景区

本区域的主要景观是一个大型造型悬壶倾泻而下,形成一条汩汩的溪流,周边有栈道及景观建筑沿着溪流错落布置。结合溪流配置了许多水生植物及花卉,打造精致又丰富多彩的溪流景观。乔木选择五角枫、栾树、白蜡、垂柳、白皮松等;灌木则以山桃、暴马丁香、紫叶李、金银木为主;地被为观花植物鸢尾、射干、大花萱草、马蔺、蓝花鼠尾草、黑心金光菊等。

2.4.3.3草坡花甸区

本区域主要是疏林草地,选用高大乔木搭骨架,使用多样的野生花卉,模拟自然草甸,创造出遍野芳菲的美景。草花品种初春选择二月兰,生长快、花期长且开花早;初夏选用生命力极强的三七景天或者八宝景天,春夏交替的季节开放,地表覆盖率极佳;夏秋季节波斯菊开放,随风摇曳,充满野趣。

2.4.3.4湖心岛湿地植物展示区

本区域水体与护岸之间的缓冲带之间有一些原有的已经相对成熟的植物群落。本项目结合现状,在梳理的过程中保留和参照了这些植物群落形式,适当进行人工干预。驳岸采取草坡入水形式,原驳岸野大豆、芦苇群落生长旺盛,设计中保留了这些群落,加入了小香蒲、拂子茅、黄颖莎草群落,以维持生态平衡。岸边设计了可观赏景观的透景线,结合水缘和亲水平台种植各类水生植物,将构筑物等景观观赏点与水中倒影共同变成一幅美丽丰富的图画。湖心岛上的植物群落类型为芦苇群落、小香蒲群落、“旱柳+刺槐”-芦苇群落、“旱柳+柽柳”-小香蒲群落、“柽柳+火炬树”-小香蒲群落等,本设计在此基础上进行梳理,加强层次关系,突出重点。浮水植物选择了一些区域点状栽植,避免大面积扩散。除此之外,栽植一些莎草、菖蒲、慈姑、水葱、红蓼、千屈菜以及藨草等植物,丰富植物种类,经过数年养护和保育后基本就能达到湿地本来的自然景观效果。

参考文献:

[1] 苏雪痕.园林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2] 杨姿新,吴刘萍.湛江绿塘河湿地公园植物配置研究[J].广东园林,2007(6):67-71.

(责任编辑:赵中正)

猜你喜欢

湿地公园
基于国际慢城理念的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初探
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景观设计探讨
浅谈城市湿地公园设计与保护
安徽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与实践
邛海国家湿地公园游客感知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