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三角城市群在职青年婚恋状态、特征与启示

2020-10-14黎淑秀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婚恋观大龄婚恋

黎淑秀

(安徽省团校 安徽 合肥 230000)

一、研究背景

长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是习总书记亲自部署的国家战略,是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完善我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打造我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的重大战略举措 。长三角城市群青年协同发展是长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涵。《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明确指出了青年发展的十大领域,青年婚恋是青年发展不可忽视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长三角城市群青年婚恋的健康发展就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框架下青年发展的重要议题。在此背景下,苏皖浙沪四所团校联合成立了“长三角一体化与青年发展”课题组,发起了以长三角城市群青年民生为调研主题的大型社会调研,调研涵括教育、医疗、就业、婚恋、住房、社会参与与社会融入、社会保障等方面。笔者参加了婚恋调研分组。此次婚恋调研涉及长三角城市群的中学生、高校学生和在职青年等三个群体。本文选取长三角城市群在职青年婚恋调查的实证数据,以长三角城市群在职青年婚恋状况为研究对象,分析他们的婚恋特征,发现他们在婚恋方面的关切和需求,从共青团“充分照顾青年的特点和利益,优化青年成长环境,服务青年紧迫需求,促进青年全面发展[1]”的角度出发,为共青团提供来自一线的实证研究数据信息,把长三角城市群在职青年婚恋状况的“准信儿”捎给共青团,为共青团最终出台促进青年婚恋健康发展的策略和政策,发挥好青年婚恋研究者的智库作用。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

本次对长三角城市群在职青年婚恋进行的问卷调研,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对所谓大龄男青年和大龄女青年的年龄界限的认定,择偶标准的首选因素,影响婚恋观的主要因素,单身的主要原因,最希望获得的婚恋资源,青年夫妻在婚姻生活中最需要进行的互相协调与适应等,并就新兴婚恋观念如“找不到满意对象的情况下,会降低择偶标准”“青年结婚之前,可以试婚”“青年可以有伴侣,但是可以不结婚”“没有结过婚,人生就不完整”“没有得到家人认可,不会结婚”等征询长三角在职青年的认同程度,如表1所示。

表1 长三角城市群在职青年婚恋调研主要内容

(二)研究对象

本次调研在工作、生活、居住在长三角七个中心城市杭州、宁波、南京、苏州、合肥、芜湖和上海的在职青年中展开,共获得有效问卷3023份。其中男性1444份,占47.80%,女性1579份,占52.20%;独生子女1724人,占57.00%,非独生子女1299人,占43.00%。长三角城市群在职青年所在中心城市的分布情况为:杭州11.61%,宁波12.87%,南京16.01%,苏州13.63%,合肥13.10%,芜湖15.22%,上海17.57%。在职青年的出生年份区间介于1980年以前到2000年以后之间,其中有65.56%是生于1990-1999年间的“90后”和“95后”。他们具体出生年份区间的分布为:在1980年之前出生的有152人,占比5.03%;1980-1984年间出生的有256人,占比8.47%;1985-1989年间出生的有607人,占比20.08%;1990-1994年间出生的有1410人,占比46.64%,1995-1999年间出生的有572人,占比18.92%,在2000年以后出生的有26人,占比0.86%。在职青年的教育背景良好,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比达65.16%,初中及以下占比只有2.72%,具体各层级的受教育程度占比分别为:初中及以下占2.72%,高中占3.34%,中专/技校/职校占4.70%,大专占24.08%,本科占56.00%,研究生占9.16%。

三、长三角城市群在职青年婚恋状态与特征

(一)对青年“大龄”问题的看法比较务实,界定男女“大龄”有5岁的年龄差

对于所谓大龄青年的年龄界限这个问题,只有13.93%的长三角城市群在职青年认为所谓大龄未婚男性的年龄界限是30岁,63.72%的在职青年认为所谓大龄未婚男性的年龄界限在30-35岁之间(包括30、35岁),21.14%的在职青年认为所谓大龄未婚男性的年龄界限在36-40岁之间(包括36、40岁),假设长三角城市群在职青年不会认为男性应该在40以后走入婚姻,可以推算出有15.14%的在职青年认为男性应该在30之前结婚。有11.05%的长三角城市群在职青年认为所谓大龄未婚女性的年龄界限在28、29岁,有27.22%的在职青年认为所谓大龄未婚女性的年龄界限是30岁,65.52%的在职青年认为所谓大龄未婚女性的年龄界限在30-35岁之间(包括30、35岁),假设长三角在职青年不会认为女性应该在35岁以后走入婚姻,可以推算出有23.43%的在职青年认为女性应该在28岁之前结婚。

调研数据显示,长三角城市群在职青年对于大龄未婚青年年龄界限的看法,比较务实,对男女有一个5岁左右的年龄差。近八成(78.86%)的在职青年认为男性应该在35岁之前结婚,超六成(61.70%)的在职青年认为女性应该在30岁之前结婚。长三角城市群在职青年认为,对于男性,30岁不是问题,但是35岁是男性婚姻的重要时间节点;如果把婚姻和女性联系起来,年龄30岁就是一个敏感度比较高的关键词。从本次调查数据看,“00后”“90后”共占比66.40%,也即调查当年28岁及以下的在职青年占比比较大。在职青年已经就业、自立,婚姻已经进入议事日程,他们对女青年大龄问题的看法比较务实,考虑到女性的黄金生育年龄等现实问题,在职青年对女性大龄比较在意,而觉得男青年大个5岁再考虑婚姻,问题不是那么严重。

(二)择偶最看重“三观一致”“两情相悦”

问到择偶时最看重的因素,长三角城市群在职青年给出排在第一位的回答是“三观一致”,占57.9%,其次是“两情相悦”,占15.2%。“三观一致”“两情相悦”可谓是他们择偶首选因素的第一方阵。排在第二方阵的依次是“品德修养”“性格脾气”“健康状况””相貌”,分别占比6.7%、6.3%、5.3%、4.0%。排在最后一个方阵的是“经济条件”“家庭背景”“学历”“职业”“户籍户口”“社会地位”,分别占比3.0%、0.9%、0.4%、0.2%、0.2%、0.1%。

择偶标准是人们在恋爱、择偶等一系列价值实践行为中做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所依据的价值准则。长三角城市群在职青年把“三观一致”作为最高择偶标准,而不是把物质的、外在的、非情感性的因素放在重要位置,体现了当下青年在择偶标准问题上是顺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主流婚恋观的大方向的。“两情相悦”是在职青年择偶时第二看重的因素,说明他们关注二人相处中愉快的情感体验,注重情感品质,在乎婚恋质量。“三观一致”奠定稳实的情感基础,“两情相悦”确保精致的婚恋品质,长三角城市群在职青年的择偶标准导向正确。笔者深谈过的长三角城市群在职青年不认同媒体追捧的所谓邓文迪式成功女性,他们认为现代社会里的年轻人可以通过自我奋斗完成自我实现,无需为所谓世俗的成功绑架自己的爱情和婚姻。

(三)个人成长经历对婚恋观影响最大

在“影响婚恋观的主要因素”模块,长三角城市群在职青年认为“个人成长经历”最重要,占比21.5%,紧挨其后的是“自身修养”,占比21.2%;排在第二层级的是“父母的婚姻状况和相处模式”,占比17.9%,以及“家庭教育”,占比17.4%;最后依次是“亲戚朋友的婚姻状况和相处模式”,占比9.9%,“社会风气与媒体舆论”,占比5.9%,“传统文化”,占比5.6%,“其他”占比0.5%。

个人成长经历和自身修养促成了一个人心理素质的完善和心灵的成长,爱情是两个人心灵的默契,婚姻是帮助个体实现人生可持续成长的第二课堂,所以,长三角城市群在职青年认为个人成长经历和自身修养相对对婚恋观的影响最大。父母通过缔结婚姻为子女创建的原生态家庭,父母给孩子的言传身教,也是影响子女婚恋观的主要因素。一个家庭里,父母是真诚相爱的,是相处和谐的,是合作支持和相互包容的,是有担当有责任心的,那么,孩子从小就会觉得爱情很神圣,生活很美好,婚姻有安全感,家庭是人生温暖的港湾。否则,如果父母是互相猜忌的,是冷漠相处的,是互相挖苦讽刺甚至是欺骗的,是不负责任相互推诿的,那么,孩子从小就会不相信爱情,怀疑人生,对婚姻和家庭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青年也在与同辈群体的互动交流中成长,所以,亲戚朋友的婚姻状况和相处模式也被在职青年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而“价值观形成背后有其深层基础、现实基础以及历史文化因素。青年婚恋观就是青年在对待恋爱、婚姻等人生问题上的价值观,其嬗变过程也遵循价值观基础理论,有其自身的逻辑和规律。[2]”可见社会风气、媒体舆论、传统文化等其他因素对他们婚恋观的形成也有影响。

(四)“追求事业发展暂时不想谈恋爱”是单身的主要原因

在“单身的主要原因”模块,长三角城市群在职青年选择的前四位原因分别是“追求事业发展暂时不想谈恋爱”“缺乏择偶的主动性”“不想过早稳定下来想继续享受自由的人生”“房价太高经济压力大不敢谈恋爱结婚”,分别占比24.1%、21.8%、20.3%、19.0%,还有选择“找不到比自己更优秀的人身边的人都不如自己强”、“不相信爱情”,分别占比5.9%、4.4%,选择“其他”的占比4.4%。

此次调查的在长三角城市群就业、居住、生活的年轻人,大专以上89.24%,本科以上65.16%。他们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有很好的规划,入职初期的重点放在事业发展上,难免会导致他们“追求事业发展暂时不想谈恋爱”。随着人类寿命的整体延长,年轻人想更多体验生活方式的多样性,想探索和挑战独立个体的能力极限,想充分享受单身生活的自由无羁,也会导致他们“缺乏择偶的主动性”“不想过早稳定下来想继续享受自由的人生”。为了应对高房价、高生活成本的压力,他们要花较长时间和较多努力来积累经济基础,“房价太高经济压力大不敢谈恋爱结婚”就成为了事实。还有,少数人可能受到个人情感曾经受过伤害等个人经历的影响而“不相信爱情”,或者因为接触范围有限而“找不到比自己更优秀的人身边的人都不如自己强”,这些都构成了他们单身的心理性、社会性原因。

(五)网上交友平台和现场相亲活动是在职青年最希望获得的婚恋资源

在“最希望获得的婚恋资源”模块,长三角城市群在职青年做出的选择是:第一为网上交友平台,占27.8%,第二为现场相亲活动,占26.2%,后面依次为一对一的婚恋心理辅导,占13.1%,婚恋讲座,占7.1%,婚恋学习书籍,占4.7%,婚恋方面的小组心理辅导,占4.6%,其他占16.6%。

调研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群在职青年渴望获得多种渠道的婚恋资源。随着技术下沉生活带来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他们最希望从网络交友平台获得婚恋资源,这甚至超过了对现场相亲活动的需求。他们还信赖专业人士的指导和建议,所以他们对一对一的婚恋心理辅导和婚恋讲座需求量也较大。同时,他们也善于从书籍中汲取婚恋知识。而这次调研发现,“其他”占比比较大,达到16.6%。这给我们共青团工带来作很大的启示,“其他”到底包含哪些青年需要的婚恋资源?共青团在这里有哪些可作为的空间?这些都期待我们青年婚恋研究者深刻挖掘,并落实到共青团支持青年婚恋发展的策略实施和实际行动中。

(六)情感表达与支持是青年夫妻在婚姻生活中最需要进行的相互调适

对于青年夫妻在婚姻生活中最需要进行哪方面的互相协调与适应,长三角城市群在职青年认为排在前两位的是:情感表达与支持、沟通与解决冲突,所占比例分别为44.8%、22.2%,其次分别是价值观人生观、亲密与性、个人习惯、夫妻在家庭中的地位与角色、与双方父母和亲友的关系,所占比例分别为13.0%、8.8%、6.5%、2.1%、1.9%。

“情感表达与支持”明显的高占比,表达了其在长三角城市群在职青年经营管理婚姻家庭中的基础性作用和意义。夫妻双方的爱意表达与相互支持是婚姻的奠基石。在出现问题和冲突时,互相沟通协调达成一致,是婚姻健康成长的润滑剂。个人习惯与修养、处理好家庭成员之间方方面面的家庭关系等也都是维系婚姻必不可少的良方良策。

(七)在职青年认可新兴婚恋观

在新兴婚恋观模块,对于“找不到满意对象的情况下,会降低择偶标准”这个观念,长三角城市群在职青年的回答是:40.85%的人赞同,59.15%的人反对;对于“青年结婚之前,可以试婚”这个观念,他们的回答是:59.6%的人赞同,40.4%的人反对;对于“青年可以有伴侣,但是可以不结婚”这个观念他们的回答是:52.4%的人赞同,47.6%的人反对;对于“没有结过婚,人生就不完整”这个观念,他们的回答是:43.7%的人赞同,56.3%的人反对;对于“没有得到家人认可,不会结婚”这个观念,他们的回答是:59%的人赞同,41%的人反对。新兴婚恋观在长三角城市群在职青年中认同程度较高。

四、对青年婚恋研究工作与共青团工作的启示

(一)对青年婚恋研究工作的启示:在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下开展青年婚恋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对青年婚恋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青年婚恋观念和婚恋行为模式在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中不断嬗变,并逐渐向着具有明显新时代特征的个性化、多元化方向发展[2]。当今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步入新时代,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的GDP已经从1978年的3645.2亿元发展到2019年的990865亿元,经济总量世界排名从第九跃居第二。经济的飞速发展,技术的根本变革,必然带来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青年婚恋观念和婚恋行为模式也必然会处在这个变化的大潮中而“今非昔比”。“青年的婚恋思想与行为在不断向多元化发展,未来对有关青年婚恋的研究还应将青年婚恋行为与新的时代发展背景相结合,对青年婚恋行为的不断变化进行新的探索与阐述,以便对当代青年婚恋现象进行全方位的解释,从而为解决青年婚恋问题提供更好的视角与方法[3]”。青年婚恋研究者不可停留在传统观念固化的思维模式上,必须深入青年当中,做到:在研究群体对象上,要分地区、分阶段、分性别、分群体,精细化地研究不同青年群体的婚恋状况;在研究方法上,可以从问卷调查到群体访谈、个体访谈,从文献研究到现实问题发掘,从现象梳理到原因分析,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综合性地调查、研究青年的婚恋状况;在研究的学科视角上,要从人口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科学、历史学、青年学、法律等全学科和全视角展开青年婚恋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要本着尊重客观规律,注重与青年沟通,深入青年内心,深度挖掘青年婚恋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客观、理性的正视,以此为基础精准地分析青年的婚恋需求。以此形成科学性、综合性、系统性、高质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形成政策建议提供给共青团,为共青团采取决策措施提供“信得过、靠得住”的咨询和参考。

(二)对共青团工作的启示:以关注青年的关切与需求为基础和前提,出台措施策略

青年的关切和需求就是共青团组织需要聚焦关注和努力作为的地方。本次长三角城市群在职青年婚恋状况调研的结果告诉我们,共青团想要在青年发展和青年工作领域大有作为,要做到:

第一,以青年的关注为基础和前提。本次调研发现,青年关注个人事业发展一定程度上超过关注个人恋爱婚姻,关注如何“继续享受自由的人生”而“不想过早稳定下来”(谈婚论嫁),关注择偶标准的坚持而不在意暂时找不到对象导致婚恋迟滞。长三角城市群在职青年的关注点向我们提醒,青年在追求个人事业发展、注重个体成长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有忽视婚恋问题的苗头和倾向。各级共青团组织对这个苗头和倾向,需要审慎对待。一方面要呼吁社会冷静观察,理性尊重,并保持适度宽容;另一方面要对这种现象采取密切关注、动态跟踪并酌情引导的做法,为青年婚恋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共青团要通过合适的渠道教育引导青年明白,爱情、婚姻、家庭与学业、就业、事业都是人生的重要课题,需兼顾与平衡,才能获得丰满的人生。还要教育引导青年懂得,在合适的年龄段忽视考虑爱情婚姻,或者过度晚婚晚育,都有其不利的影响:如从长远来看,失去工作生活平衡,会部分失去人生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晚育对保证新生人口质量、劳动力合理供给和延缓人口老龄化都有负面影响。各级共青团组织要时刻把握青年婚恋发展动态,倡导开始注重对青年进行生活-工作平衡的教育,引导青年在适婚年龄要把婚恋放在人生规划里,让爱情与事业齐头并进,平衡发展。

第二,以青年的需求为基础和前提。本次调研发现青年渴望网上交友平台和现场相亲活动等婚恋资源;需要提升情感表达与支持能力以调适婚姻生活;对青年婚恋观形成影响较大的因素是个人成长经历、自身修养以及父母的婚姻状况和相处模式。照此提示,共青团一方面应该整合社会资源,多渠道搭建青年婚恋服务平台,线上线下融合并进,满足青年婚恋资源需求。另一方面,共青团应该倡导学校-家庭-社会整体联动,开设“青年婚恋教育课堂”和“父母课堂”,为青年输送优质的婚恋教育资源。把“青年婚恋教育课堂”的开设纳入到中学和高校的德育教育课程体系当中,把培养青年个体的“爱商”融合到青年个人成长的过程中。“青年婚恋教育课堂”可以设置婚恋观教育、性启蒙和性知识教育、情感表达能力教育、情感挫折耐受能力教育、涉及婚恋问题维权和法律知识教育等等内容。“父母课堂”要教育为人父母者,从孩子小时候就开始注重在婚恋方面给孩子相关知识教育和言传身教的影响。父母在与孩子的相处中,要有意识、有目的地让孩子感知爱与被爱,培养爱别人与接受爱的能力,让子女体会奉献、担当、包容、支持等婚姻责任的涵义,让来自人生第一所学校的婚恋知识输入成为奠定一个人婚恋观基础的牢固基石。“父母课堂”还可以提供夫妻婚姻调适和经营之道方面的系列讲座,让年轻的小夫妻从中可以获得力量,积极应对他们在婚姻中出现的困扰和问题。

虽然婚恋与学业、就业、事业等比较起来具有很大的个人隐私性,在婚恋方面取得成功与青年个体的努力分不开,但是,有青年婚恋研究者的专业介入和共青团组织的关怀支持,青年一定能够让自己的婚恋发展得更好,让青年婚恋在青年的全面、充分、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中起到应该有的积极和正面作用。

猜你喜欢

婚恋观大龄婚恋
爱在“七夕”正当时——当代职场青年婚恋观察
95后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及探析
大龄女也该有春天
大龄儿童的春节萌囧CUT
大龄海蟾蜍
当代大学生婚恋观调查分析及建议
——基于对新乡市大学生的调查
家庭关系网络对青年婚恋观的影响研究*
大学生婚恋观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大龄新妈瘦身也easy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